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期待干部下基层变“无话可说”的尴尬为“无话不说”的融洽
2013年08月11日 13:43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调研时“无话可说”的厅长尴尬了谁
近日,记者随东部某省一位厅长深入基层调研,在与当地群众交流时,这位领导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最后在身边人员的圆场下尴尬收场。该干部私下向记者坦承,有时见到群众,除了寒暄,真不知该聊些什么。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干部开会讲话,或向上级汇报工作时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但一旦去了村庄社区、工地厂矿直面群众时却“结结巴巴”。
这位厅官倒是很坦诚——“说实话,在机关待得久了,跟群众打交道确实少了”,领导干部应该都不是嘴拙之人,平时开会、作报告时总是“滔滔不绝”,所以“无话可说”这种情况的出现真是奇迹,可“新鲜事”还真就这样发生了。
领导干部面对群众“无话可说”,就说明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产生了“隔阂”;作为领导干部,不了解基层情况,调研没有做好功课,说明平时联系群众比较少,没有把密切联系群众当成工作的重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群众的“不用心”。
不会与群众沟通交流,不仅仅是与群众打交道多少的问题,更是没有找准自身定位的问题。没有了解基层群众的实际情况,没有和群众进行沟通,也会导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缺乏依据,进而脱离群众。
领导基层调研绝不是走过场,是要真真正正俯下身,用心调研做实事,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是把调研当成放松,这样去调研还有什么意义。希望领导干部都能够真正做到重视群众,了解群众,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套话说惯了,对群众自然无话可说
讲话时滔滔不绝,汇报时嘴如抹蜜,见了百姓却不知道该如何客套了。表面上看这干部真够腼腆的,而实际上则不然。这堂堂的厅级干部,你要说他真不会说话的话,我们倒是还真欢迎这样的干部,少些甜言蜜语,才能多些务实高效。但是,这不会说话,并不是因为对百姓的敬畏感,而是因为少了共同语言,没有了贴心窝子,有了遥远的距离,当然就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官员,哪一个没有三寸不烂之舌?就连雷政富这样的还能在媒体面前依次说出:视频里的绝对不是我;我没有贪污;我是受害者;我们是在谈恋爱……
面对百姓的无话可说,皆是因为这些人心里没有“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这些话语,这些话语成了一个摆设,成了一个花瓶子的原因。心中没有温情暖语,嘴里也自然就没有了对百姓的甜言蜜语了。
其实,官员面对百姓无话可说的现象,才是最值得关注的。这里面也有这么几种原因:
一者,与群众的距离感。没有距离,就没有遥远的话语。这就是平时坐在机关,调研领导陪同造就的。没有深入街头巷尾的真实,没有走遍乡村地头的真实,脚不沾地气,对百姓的疾苦没感受,当然就无话可说。
二者,与官话的亲切感。平时说官话说惯了,什么都唱高调,见了上级“小里小气”,见了平级客客气气,见了下级张牙舞爪,这就是三种官话的真实写照,可当该使用这第四种“语言”的时候,由于没有接触过群众,自然就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三者,与社会的脱节感。上班生活在空调间里,下班生活在餐桌间里,晚上生活在灯红酒绿里,甚至分不清麦苗和韭菜,这样的干部,见了群众说啥,要是这大夏天的问人家冷不冷,肯定也不合适吧。
治这种“对群众无话可说”的哑巴病,药方就一个:走群众路线,改作风问题!
口若悬河的官员见了群众就“结巴”
面对民众的结巴、短路,未必就一定意味着官员的口才不佳、不会交流。很简单,既然是交流,则谈话双方起码应该是平等的,至少也应该模糊、淡化身份意识。这其中,官员往往处于主导性地位,民众不会也不可能去主导话题。因此,官员要放下身段,多一些倾听意识,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尽量营造一个相对平等的谈话语境。
简单的程式化问题后面,其实同样隐藏着丰富鲜活的内容。比如,“收入怎么样”就可以细致破题,征询一下基层民众的收入状况,一年能有多少纯收入?来源有哪些?和往年比怎样?每年又有哪些具体的支出?有没有存款?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有关经济运行与民众信心。怎么就会无话可谈呢?
另外,“有没有什么困难”这样的问题也并不简单。民众的困难虽然大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若不及时解决处理,不断沦为“沉没的声音”,很有可能会累积成大麻烦。官员下基层,本来就应该多听一听民生疾苦,而不是走过场,随意问问,随便听听,问过了、听过了,也就过去了。
可见,官员下基层“结结巴巴”,根源仍在于没有真正深入群众、听取基层意见、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诚意。
一方面,现在不少官员并不觉得有与民众攀谈、交流的必要。在他们看来,发指示、做报告、谈经验远比同老百姓交流更紧要,而面子上的发展政绩、经济增长,也远比老百姓的那点鸡毛蒜皮更重要。
另一方面,一些官员的生活、工作与民众也渐行渐远。在他们眼里,基层其实是一个十分遥远、十分模糊的存在。很多底层民众不要说见到省里的厅长,就连乡镇长都很少谋面了。这样的疏离其实就是一种割裂和分化。长此以往,不仅官员、政府的威信会因此受损,老百姓也会愈来愈排斥与官员交流。
【启示与思考】
人与人之间离不开交流、沟通,面对面交谈更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而干部和群众交流起来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甚至患上“失语症”,显然无益于交流、沟通,更会使干部下基层的效果大打折扣。
与群众“无话可说”,暴露出干群关系的隔膜。言为心声,干部见群众“无话可说”,说明作风不够踏实。下基层,不是抬腿就出发,去之前应做足功课。做功课,不是写讲稿、背讲稿,而应了解当地现状,熟悉风土人情,尤其是掌握当地发展难点、群众意见多的焦点、需要放大的亮点。心中装着做实事、干好事的愿望下去,见到老百姓,自然不怕没话说。
与群众“无话可说”,还表明干部的话语体系有待改进。有些干部爱说官话、大话、套话,张口文件闭口政策,开大会作报告还能对付,与群众交流就结结巴巴,老百姓不愿听不爱听。转作风,不仅要改文风,还要改改“话风”。中央领导能用“美女”这个老百姓的常用语,跟群众打招呼,给各级干部拉近干群距离,放了好样子。密切干群关系,要善于与群众交流,用老百姓的语言跟老百姓交流。
与群众“无话可说”,说到底,人下基层,但心没赶上脚步,没能跟群众心贴心。倘若真的心系百姓关切,心忧基层甘苦,可说的话题一定很多。下基层多了,办实事解难题了,作风真的改了,干部才能跟老百姓“无话不说”,才能真正做到干群心连心。
和群众交流,只有用群众语言才能拉近距离,只有说群众想听的、听得懂的话,才能双向交流,使决策更加符合群众利益。对广大干部来说,一方面要摆正思想,充分认识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要坚持走进生活接地气,打开大门去衙气,放下架子去官气。要看到,街谈巷议便是民情,喜怒哀乐便是民意,无须舍近求远,无须刻意为之,深入下去就是最朴素的群众路线,就能获益良多。
从一定意义上说,能不能做到和群众“掏心窝子”,能不能与群众自然亲切地“拉家常”,既是能否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前提,也是是否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希望每位干部都能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与工作方式,和群众打成一片,了解群众的所愿所盼,说出群众的所思所想,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我们期待更多干部身入基层“心”入基层,多干实事,变“无话可说”的尴尬为“无话不说”的融洽。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1/7272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