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启示
苏区精神的重要内容——“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2013年08月11日 16:53
原题:苏区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苏区精神的历史基石
苏区精神,就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从历史的文脉来说,它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
时下已经形成目不暇接的“精神”系列,这些“精神”系列汇合起来,以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的立体状,组成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
其中以表现党领导民主革命历程立论的,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都反映了一段历史。若从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来看,这个“精神”系列似不完全,它跳过了反映土地革命战争主体内容的苏区时期的苏区精神。土地革命战争10年,井冈山斗争时期仅1年零4个月;而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苏区时期则将近6年,占民主革命28年近四分之一,苏区斗争贯穿其间,苏区精神乃反映这段历史的革命斗争精神。
过去说,20世纪大半个世纪的时代主题是“革命与战争”。实际上,若从世界近现代史作宏观考察,在某种意义上也可将整个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概括为“革命与战争”。尽管讲这个主题时没有这样上溯,但将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纳入进来分析这个主题没什么坏处,甚至有利于对中国经历的“革命与战争”释疑解惑。
中国的近代历史比欧洲晚两个世纪,而且与那时已成为资本帝国主义的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掠夺战争息息相关。这些国家的侵略、掠夺使在世界上“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的中华帝国轰然坍塌,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篇章;也是它们的侵略、掠夺唤醒中国人民的觉悟,构成中国近代史的“革命与战争”内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成立?就是因为欧美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者加予中国人民的双重压迫,使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振兴中华,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获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思想武器后,义不容辞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担当起民族先锋队的使命,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变,甚至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更加深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榨更厉害了。面对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进行土地革命战争。
从1927年8月至1929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城市和农村发动和领导了约达200次大小不等的武装起义。它遍及全国东西南北中12个省、约150个县的广大地区。凡是没被反动派镇压下去的,都通过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发展成为比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即苏维埃区域,简称苏区)。
苏区时期是10年土地革命战争的核心。各苏区因历史发展和斗争情况不同,其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各苏区在那些年不但进行反“围剿”战争,而且开展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建设,探索从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其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斗争精神非常高涨,革命业绩甚为突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看,就革命内涵而言,大革命时期仅仅揭开了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序幕,从土地革命战争始,党才真正成为近代革命的主角,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全面展开。各个苏区的建立,是党和红军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基地,是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根本支点。党在这个时期不仅经历了漫漫10年的求索,是民主革命最长的历史阶段;而且革命环境最为艰难、斗争形势最为险恶、挫折和曲折最为频繁、党和红军几乎濒临绝境,最终实现了生死攸关的转折。此后,党走向成熟,由小至大,由弱变强,夺取革命胜利乃成势所必至。这个时期既凸显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特色,也是决定党的命运的关键,是党领导民主革命的一个异常特殊和异常重要的时期。
苏区精神,就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它是各个苏区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表现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文脉来说,它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
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
为了使干部廉政清明、克己奉公,苏区职能部门制定了许多法纪,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凡贪污腐化行为一旦发现必受严厉惩治。广大干部的清正廉洁作风,至今传为美谈。
党的每段历史都有它的特质。反映那段历史的“精神”,即反映那个时期的历史面貌和广大革命人民与红军指战员的精神面貌的“精神”,就会有它的特定内涵。应当怎样认识苏区精神的特定内涵呢?这些年“走走党史”,我对上述主要苏区大体都作过实地考察,特别是作为各个苏区中枢指挥的中央苏区,自2001年以来每年都作考察。在我看来,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这么五个方面:
第一,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许多对“精神”内涵的概括都首先强调理想信念,因为它是产生巨大精神力量的根本源泉。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时讲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对理想信念的形象表述。那时,国内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下井冈山后整整一年,还没建立起“安身立命”的巩固根据地,因而不少人产生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面对疑问,毛泽东及时做了纾解,并展示了自己怎样由环视世界形势和中国政局而对中国革命抱必胜信念的深刻认识。革命形势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指出的,经过一次次的反“围剿”战争,中央苏区建立起来,其他苏区也在发展壮大。这以后,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的发展出现了曲折、甚至严重挫折,但是,红军广大将士和苏区革命人民,都抱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坚信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制度一定会实现,因而在革命的征途上无论有多么巨大的牺牲,都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苏区精神的首要内涵。
第二,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开拓进取理念。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十分盛行。党内、军内对“本本”和上级领导机关的迷信,是这种倾向的集中反映。红四军转战闽西、赣南期间,这种倾向对军队的影响相当严重。为了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毛泽东深入苏区农村作了大量调查研究,为制定正确政策提供依据。《反对本本主义》尖锐地批评“本本主义”是“保守的思想路线”,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在他的倡导下,在中共临时中央到达苏区之前,各级党政干部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工作,开创新局面。中央苏区的开辟和发展,就是不断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的开拓性理念的结果。
第三,民主建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执著追求。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时提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后来,他以中央政府主席身份提出“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问题。他要求:对群众的各种问题都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只有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广大群众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这实际上阐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苏区的党政干部和红军指战员,牢记这个执政宗旨,努力为最广大的群众谋利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使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完成好组织革命战争和改善群众生活两大任务,他提出要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奋斗目标,在苏区各地形成争创一流、争当先进的政治空气,涌现出一大批在各方面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先进模范。党在那时的执政时间尽管有限,但初步显示出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第四,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由于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苏区的物资严重匮乏,广大军民的生活极其困难。所有干部(除少量技术人员外),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一般工作人员一律没有薪饷,每人每天只发不到1角钱菜金和大半斤粮食,“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干部下乡或开会,必须自带干粮。那首脍炙人口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山歌,就是对干部优良作风的形象概括。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完全艰苦与共、患难相依,以做人民的公仆为无上光荣。为了使干部廉政清明、克己奉公,苏区职能部门还制定许多法纪,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凡贪污腐化行为一旦发现必受严厉惩治。广大干部的清正廉洁作风,至今传为美谈。由于有这种作风,苏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和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创建和发展了苏区的经济、财政、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一定保障。
第五,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就中央苏区言,它存在的近6年和随后的3年游击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种彻底革命精神不断弘扬的过程。仅赣南,13个苏区县总人口约240万,青壮年有50万,先后参加红军的有33万余人,支前的有60多万人。在捐躯牺牲的20余万人中,有名有姓的烈士为10.8万余人,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1/16。兴国、瑞金、于都、宁都等县的烈士都在1.6万人以上。瑞金的龙港,曾是红五军司令部和鄂东南苏区政府所在地,既与国民党军进行过激烈战争,也遭到反动派残酷屠杀。该镇的2号烈士墓群,埋有烈士遗骨3011具,都是苏区时期牺牲的。布满山岗的一排排烈士墓体,尽管没有石碑、没有雕像、没有花环,但令人心灵强烈震撼。我走了全国800个县,见过许多烈士陵园,但像这里埋有3000多具遗骨的原生态状墓群,从未见过。这是苏区人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勇于捐躯的彻底革命精神的实景。
苏区精神是全国各苏区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所铸就的革命精神,它的内涵极其丰富。这里着重说明的上述几点,可概括为5句话:星火燎原,信念坚定;反对“本本”,开拓进取;执政为民,争创第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
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前进的道路不可能没有困难和风险,这就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斗志,去克服和战胜它。弘扬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就在这里。
苏区精神尽管是70多年前铸就的,但它历久而弥新,仍具多维的时代价值。
(一)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可以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诞生后就领导广大群众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实现最高理想而奋斗。苏区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的这一理想信念。土地革命风暴那段历史能够发生,那么多苏区得以存在,无数革命志士并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在湖北阳新考察时了解的该县首任县委书记罗伟同志英勇就义的情况,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他在1928年1月被处以极刑时,高唱就义歌:来到刑场用目睹,乌烟瘴气绕四周。大吼一声雷霆怒,怒气冲天贯斗牛。我牺牲,为的是无产阶级大多数;我牺牲,为的是贫苦工农。这样死,有价值也有气度;这样死,无忧又无愁。……枯骨填成平等路,一腔热血洗环球。杀尽残酷诸猛兽,红日照遍五大洲。这正义之声令反动派胆战心惊。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就是无数罗伟这样的烈士以自己宝贵的生命铺就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捐躯就义的情况不可能再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发生,但伟大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境界、开拓的精神风貌、无私的奉献追求,则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前进的道路不可能没有困难和风险,这就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斗志,去克服和战胜它。弘扬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就在这里。
(二)苏区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始经验,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执政兴国,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苏区时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就是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这段历史,应当辩证分析。所谓“辩证”,一是既要看到它与“左”的指导思想的密切关系,又要看到它在革命探索征途上曾经起过的积极作用。不是讲中国共产党有过局部执政吗?这个时期就是我们党局部执政的肇始阶段。尽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历史条件不成熟,也犯有严重“左”的错误,但它毕竟是党领导的第一个具有国家形态雏形的中央红色政权。它的成立标志着在这块土地上空前地建立了民主制度,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破天荒地享受了基本的民主权利。尽管党在这里领导的是一个不完全的“国家”,但这是党中央执政,不是地方党组织施政,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党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的首次预演。二是应将苏区历史的伟大业绩与“左”倾错误加以区别。当时的“左”倾错误主要是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员贯彻执行的,而那段苏区历史艰苦卓绝的斗争业绩虽然也不否定领导方面有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政策,但主要是广大苏区的干部群众和红军指战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创造的。就是对犯了“左”倾错误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否定一切,一错全错。犯了“左”倾的错误不等于什么好事都没做。三是就讲苏区精神言,也应将苏区精神与党的“左”倾错误区别开来。因为苏区精神是积极的思想理念、精神风貌、道德情操等。它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创建苏区的革命实践活动中,体现在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中。那时的“左”倾错误则是政治和政策层面及与其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属于消极的负面的精神形态内容。上面论述的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都不属于“左”倾错误的范畴。“左”倾错误对苏区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压抑和限制,不少苏区精神是在同“左”倾错误的斗争中发扬的。
就那段时期的执政情况言,我们党是在努力民主建政,锻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能力。毛泽东特别强调:对群众的从土地搭配、劳动互助到柴米油盐问题,从妇女生孩子到学生读书问题,从修桥补路到防病治病等一切民生问题,都应当解决。只有这样,广大群众才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党,成为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正是因为这样,广大苏区才得以存在和发展。尽管只有几年执政实践,但如毛泽东讲的“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因此也就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锻炼了执政为民的能力,积累了治国理政、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的历史经验。这对于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对于十七大所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更为直接的现实意义。
(三)苏区精神蕴含着党的建设丰富经验,为当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历史之镜。在那样严酷的历史条件下,各苏区特别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无论在思想理论建设、组织纪律建设,还是在干部素质建设、领导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套具体做法,从而造就出一大批治国安邦的党政军优秀领导干部,不少幸存者成为新中国的领导骨干。就培养干部言,一是强调树立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领导干部同普通干部一样,与人民群众省吃俭用、勤俭节约、艰苦与共、患难相依。老百姓赞誉苏区干部:吃的金丝汤(红薯丝),睡的金丝床(稻草),穿的金丝鞋(草鞋),打的胜利仗;夸奖他们是联系群众、没有官架子的“提包政府”。毛泽东高度评价道:艰苦奋斗体现了“我们的政治本色”。二是严格法纪,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凡贪污腐化行为一旦发现必受严厉惩治。在1932年4月至1934年3月两年间,苏维埃中央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查处4起贪污案,处决了8名腐败分子。在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转移前,苏维埃中央审计委员会对中央各部发表的审计报告说:“我们可以夸耀: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苏区历史尽管成为过去,但这种既强调作风建设,又注重制度建设,使广大干部自觉地努力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成为广大群众所拥戴的好干部,这仍然是当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所需要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水火不相容。党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始终抓好。这样,弘扬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就更加凸显。
(作者在全国第二届苏区精神研讨会上的演讲)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1/7272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