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西湖洗脚”是“文明洁癖”还是“浪漫文化觉醒”

2013年08月12日 09:19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西湖变身超级“洗脚池”?

一组游客将脚伸到西湖水中的图片引发了有关“国民素质”的辩论——大暑刚过,被评为新“四大火炉”的杭州持续高温,不少来杭游客及市民难耐酷暑,在西湖白堤两旁脱袜脱鞋,把脚浸入湖中,享受湖水带来的凉爽。远远望去,美丽的西湖仿佛成了天然的“洗脚池”。

“西湖变成洗脚池,西湖锦鲤会不会被传染脚气?来杭州的游客还敢吃西湖醋鱼么?”消息一出,立刻引发网友热议。有网民认为,此举不仅大煞了西湖的风景,更在大煞国民素质的同时,给国家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深刻拷问。

“究竟要不要禁止和批判游客在西湖中洗脚,最关键的是要看对西湖水质的影响和破坏到底有多大。”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宣传部负责人陈志华说,西湖有9个入水口,7个出水口,从钱塘江引水,每30天整个西湖的湖水都会换一通,具备了非常强的净化能力,因此游客们在水中洗个脚并不会影响水质。

事实上,在北山路边、湖滨一公园、曲院风荷、柳浪闻莺、苏堤等湖边水浅的地方,原本就设置亲水平台。陈志华说:“西湖的水质好,大家都想亲近,作为景区管理方,我们很欣慰。”

陈志华也提醒,玩水亲水还要注意安全。“景区管委会在岸边竖立了安全警示牌,白堤、苏堤还特意加派了保安。”

事实上,游客扎堆西湖里洗脚的事情年年有,只是从2011年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人们就开始对此议论纷纷,认为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财物,甚至上升到了“国民素质”的论战。

专家观点

不必过激地拔高到国民素质的程度

对此,一些社会学者表示,此前在境外一些旅游景点出现的“到此一游”或刺痛了国人的神经。冷静下来,大家都该“脱脱敏”,不要事事一触即发,动不动就提到国民素质的高度,动不动就拿外国来说事。浙江省社科院教授杨建华说,西湖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对于游客来说是一种美的象征,而戏水就是感受美、体验美的具体行为,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对社会和他人并不妨碍和损害,应该持包容、理性和理解的态度,不必过激地拔高到国民素质的程度。

 

【热议】

应当反思公共服务水平

邓子庆(职员):西湖之美素比西子,如今大批游客脱袜亵玩,确有大煞风景之感。然而,当反思的是,让西湖成“洗脚池”,除了游客素质的参差不齐,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如果说一两个人在西湖“洗脚”尚可斥为道德水准不高,但出现万人“洗脚”之场景,显然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君不见,面对大范围酷暑,“旧火炉”未去,“新火炉”又纷纷腾空而出,在各大游泳池、沙滩浴场犹如“下饺子”般被挤得满满当当的时下,人们好不容易发现一个不用收费的纳凉地,自然欣然往之。

时下的中国,物质水平固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较有相当距离,但这并不代表一些公共服务就可以无所突破。例如开放更多公共纳凉点,建设一些公益性游泳池、海滩浴场、公园喷泉,等等。

因此,在笔者看来,西湖成“洗脚池”不仅大煞了西湖的风景,更在大煞国民素质的同时,给国家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深刻拷问。面对纳凉无好去处的底层群体,我们又什么理由带着玫瑰色的眼镜去指责底层的道德色彩呢?

西湖洗脚与游客素质无关

张立美(教师):首先,自古以来,民众就有在天然湖泊中洗脚、游泳的生活习惯,外国人也不例外。而西湖作为上天赐予杭州的天然湖泊,游客在湖中洗脚,只不过是自古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使然,并不是公德心缺失的结果。

其次,究竟要不要禁止和批判游客在西湖中洗脚,最关键的是要看西湖成为“洗脚池”对西湖水质的影响和破坏到底有多大。从这个角度说,公众的顾虑和担忧其实显得有点多余。今天的西湖不是死水湖,而是活水湖,从钱塘江引水,实现了通江达海,自身具备了非常强的净化能力,所以即使夏季每天有一些游客在湖中洗个脚,对水质并无大碍,西湖自身能够净化得了。真要说对西湖水质造成破坏,西湖中的游船和交通船要比游客洗脚大得多。

事实上在江河湖泊水质普遍恶化的今天,环保局长敢不敢下河游泳作为水质评价标准的当下,游客自觉的在西湖中洗脚,实质上正是对西湖水质的肯定,证明游客对西湖的水质有信心。

指责“洗脚”是无知的文明

王庆峰(研究生):说是“西湖洗脚”,其实不妨称为“西湖戏水”。况且情感之外,“西湖戏水”也没什么不妥,人们可在湖中游泳,自然可在湖中戏水。在公共场所不影响他人,未尝不可;鉴于湖水的自我净化能力,这“西湖戏水”也犯不着拿污染说事。

把“西湖戏水”解读为不文明,不仅是强奸民意,更是失之常识。相反的,文明进步的表现是,“人”才是万物的尺度,不合理的道德约束反而阻碍文明。假如有一天,对草坪的“践踏”、对西湖的“洗脚”,都被视为常识且普及,那相较于针对于人的种种限制,才是更加合情合理的吧。

人们之所以对此敏感、充满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文明的不自信。太不自信,就难以区分文明的标准,只好一竿子全打死——前不久,大陆游客在埃及神像上刻字、颐和园游客当众小便,都使“文明人”们坐立难安,继而不分边界、不分标准地指斥“不文明”。而揭露所谓的“西湖洗脚”,恰恰是由于他们的无知文明。

 

西湖洗脚无关文明只关安全

王军荣(教师):“西湖洗脚”在一些人看来,是不文明的行为,并将其归结成那种和在景区“乱扔垃圾”、“乱刻字”那样的“陋习”,这么想,不仅是错误的,且是缺乏诗意的。其实,我们到山里游玩,看到很清澈的小溪,也会情不自禁地到水里戏嬉,甚至是打水仗,毕竟人是最喜欢和水亲近的。到溪水、湖水洗脚可以,为何就不能在西湖里洗洗脚?

古人咏诵西湖的名篇不少,均表现了对西湖的热爱,而西湖的美景也的确是让游人喜爱,更值得称道的是,西湖却是免费游览的,这也使得游西湖的游客越来越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湖洗脚”何尝不是对西湖表达爱意的方式?

“西湖洗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去,似乎均与文明素质搭不上关系。不过,我倒是觉得,虽然无关文明,但却与“安全”有关,毕竟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悠闲地洗脚,万一有人不小心掉下去,就是很危险的事,因此,面对“西湖洗脚”,不需要批评,不需要驱逐,只需要提醒,并作救人的预案,万一真的有人掉进了西湖,及时施救也是景区的责任所在。

从“西湖洗脚”看“文明敏感症”

在报道中,媒体用了“不自觉的游客”以及“大煞风景”这样的词,从中能够看出鲜明的导向。言下之意是,这种行为就是不文明,就应该受到强烈的谴责。

请恕我不明白,坐在西湖边上,把脚伸入湖中,到底怎么“大煞风景”了。是说伸脚不美吗?古时讲脚不能轻易示人,现在谁还这么想,那可真是一个奇葩了。是说脚有异味吗?或如是,但这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西湖,连游泳池都不怕其臭,泱泱西湖岂会连这点自净能力都没有?而且,我们能够接受游泳,能够享受漂流,怎么对伸脚这么敏感?

把游客的这一行为,简单地称为是“洗脚”,很没有道理。久居城市,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谁不想与大自然来一个亲密接触?西湖美,美就美在西湖水。好不容易出来游玩了,而且是到西湖来,就是想跟自然来个约会。骤然见到西湖碧波荡漾,心里麻麻的,想跟西湖水靠一下,难道不在情理之中吗?游客的这一行为,其实就是一种“亲水游戏”。伸的是脚,释放的是心灵,表达的是对自然的亲近,是对西湖的亲爱。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对于西湖来说,这其实是一种骄傲。这说明西湖水好啊,这说明西湖美啊。只要还有人到了西湖边,想与湖水来个深接触,那就证明西湖还有吸引力。相反有那么一天,人们到了西湖边,都掩着鼻子、皱着眉头,不敢伸手伸脚,那只能证明这个西湖已经人老色衰,没有吸引力了。

把游客与西湖水的亲密接触,当成是大煞风景的不文明行止,这是一种“文明敏感症”。其表现为,追求一种刻板的机械的不切实际的文明,对于游客的一些正常行为作出不正常的反应。

当然,对不文明保持痛感是必要的。见到不文明行为,就应该站出来“一声吼”,这种痛感,也是文明能够坚守的保证。但这种痛感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无限放大,不能上纲上线。反之,只会让人忐忑不安、无所适从,不利于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准提高。除了对文明理解有误外,“文明敏感症”还表现为对文明的不自信。拿“西湖洗脚”来说,如果发生在西方,很多人可能会说:哟,看西方人多么有情趣啊,多么会生活啊!可到了我们这里,却演变成了一场指责。

从对“西湖洗脚”中,看到了一种“文明敏感症”。这只是一次与西湖水的亲密接触,没必要这么紧张。放松一点,再放松一点,再看看这些图片,就会发现这是一组很好的“亲水图”。

 

【启示与思考】

“西湖洗脚”并非一种不文明行为,美丽的西湖也不会因之而失色。西湖之美,在于人性而自然。天气炎炎,酷暑难耐,见水而喜,脱去脚之包裹物,把脚浸于清冰而干净之湖水中,不仅可以获得清凉之快感,还可以重温亲近大自然之愉悦,这已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戏水”的风景。这是“文明洁癖”还是中国人“浪漫文化觉醒”。

所谓不文明现象,一是有违公序良俗,一是造成不良后果。赤脚而浸与裸身而现不同,更与高声喧哗与随地吐痰不同,也不会让西湖水受到污染,又何以称为不文明现象?从法律层面来说,《杭州市西湖水域保护管理条例》内有明文规定:禁止在西湖内洗澡、便溺、洗涤污物和擅自游泳。脚并非污物,也不会导致水源被污染,可见其在法律层面亦无抵触。

“西湖洗脚”里不需要对文明的批判,问题出在我们是否患有文明洁癖,从而制定了一套过于严苛的标准,以至于深受其缚而无以解脱与释然,结果便出现了言与行,标准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一方面对插队占位等行为见怪不怪,另一方面又对“西湖洗脚”等行为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在井然有序、整一划下的秩序之下,却是对于炎夏亲近清凉的湖水权利的漠视。从这一点来说,“西湖洗脚”已然超越了文明的范畴,而成为一种权利的尊重。

当然,我们也需要对不文明的行为保持必要的警惕,比如真看见有人往湖里扔垃圾污染水质,就应该大胆站出来制止。但是,真正的“旅游文明”是建立在全社会共识基础之上,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的;它不是一种偏执的苛责,而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享受自然带来的恩赐。倘若对于湖边戏水这样的正常旅游行为都过度敏感,那么只会让人自缚手脚,失去亲近自然的快乐。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2/7273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