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官民网络表达都需有话好好说

2013年08月12日 14:48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贵州副省长陈鸣明发微博评论引质疑

7月28日,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转发了一条美国枪击案微博,在与网友的互动评论中称“一些不爱国者为败类、人渣,应该赶紧去美国,不要说自己是中国人”,此番言语在网上引来网友质疑。7月29日下午,陈鸣明发布长微博致歉,称监督批评本身就是爱国的表现,有话应当好好说。

副省长转评微博引质疑

7月28日,新浪认证为“中共十八大代表、贵州省副省长”的陈鸣明转发了一条有关美国枪击案微博,并评论“怎么美国又发生枪击案”。后一网友回复谈及近期国内城管事件,陈鸣明则回复“有人巴不得祖国天天出事,出事就小题大作”“天天骂祖国的人,又赖着不去美国……去之前,先整形,不要让人家看出是中国人”“一些不爱国者为败类、人渣”。

这番言论在网上引起争论和质疑,有网友称“爱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政府应鼓励,公民也应积极行使监督与批评政府的权利,以使国家变得更美好”。也有网友表示,“可以调查一下他的家人和财产去向”。

面对网友质疑,陈鸣明则表示:愿意接受对自己家人和财产的调查。有网友迅速发出陈鸣明出席会议活动戴手表的图集。对此,知名鉴表达人“@花总丢了金箍棒”表示,“陈副省长戴的手表都是平价表,并不是表哥。”

长微博回应质疑并致歉

29日下午,陈鸣明发布名为“有话好好说,从我做起”的长微博。该长微博称,监督和批评本身就是爱国的表现,但有些网友在无限放大一些个案的意义,否定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陈鸣明称,自己的本意是想说,任何国家都会出现一些极端个案,这是无法避免的,结果引发了一场争议。“网友对我的拍砖,既是观点之争,也是因为我个别言辞欠妥”,而对于大家的意见,陈鸣明称“会虚心接受,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原谅”。

陈鸣明认为,此次引起争议是因为“这反映了大家对个体极端事件的不同态度”,极端事件反映的可能是个体问题,也可能是整体问题,但不能因个体极端事件,就否定整个社会。陈鸣明说,极端事件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但有些网民会夸大事件的意义”,这在陈看来“并不是理性的态度”。

陈鸣明说,自己写微博两年来,与网友的交流中工作和认识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而不论什么观点,有话好好说才会被更多网友接纳”。陈说作为一个喜爱微博的普通网民,愿意与大家一起营造有利于国家进步的舆论氛围;作为一名副省长,对自己的话语更要负责,并愿意多听意见,改进工作。

在长微博最后,陈鸣明就此事“向大家致歉,会有话好好说,多向网民学习”。

两年更新5000多条微博

根据贵州省政府网站公布的资料显示,陈鸣明,布依族,1957年10月出生,贵州贵定人,1974年8月参加工作,197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2013年1月当选贵州省副省长。

而陈鸣明的微博显示,微博开设于2009年11月8日。从2011年7月2日起,开始频繁更新微博,而此时他任职贵州省黔西南州委书记。从2011年7月2日至今,他一共发布微博5326条,近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更新至少一条。而微博主要内容为贵州当地的政务工作,也会转发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有时候也会回答网友的一些提问。

 

专家评说:官方身份微博个人经营欠妥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江玉凯表示,像陈鸣明这样的副部级官员开设实名认证微博,非常罕见。但是江玉凯认为,如果陈鸣明只是作为个人发表这样的言论,并不会引发太多质疑,但微博认证为贵州省副省长,其官方身份导致网友的广泛质疑。

江玉凯认为,个人去经营这样一个带有官方身份的微博,也不太合适。首先个人难免有情绪,在微博发布言论时很可能会有情绪化的言论,而这种言论一旦与其官方身份结合在一起,难免引起网友的热议与质疑。其次,对于网民反映的情况与问题,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无法一一顾及,同时网友的问题涉及各个方面,副省长也不可能了解所有方面的情况,进行解答。江玉凯建议,如果是官方微博,最好由团队来经营。

对于陈鸣明的长微博,江玉凯则表示,这可以看做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做法。从长微博来看,陈鸣明表现出愿意与网友大众沟通交流的想法和态度,同时没有删除引发质疑的微博,这些都是很好的。并且这也是官员进步、政务发展的一种体现。

平常心看待副省长微博爆粗口

虚心接受批评,态度不错。在网络的世界里,本来就没有高低贵贱,大家都是网友,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传达自己的声音。作为一名副省长,同时也是一名网友,通过实名认证的微博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事论事,虽有言词欠妥,但是,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不同,而高高在上、藐视网友的拍砖,不否认也不逃避,而是第一时间积极主动回应网友的质疑,既是对网络世界的负责,对自己微博的荣誉负责,也是对网民的负责,是真心融入网络的表现,这种态度应该值得肯定的。

网络需要更多的包容。多年来,一直精心耕耘自己的微博,再忙也会抽时间亲自打理微博,和网友进行互动,作为一名副省长,是难能可贵的。据了解,早在2009年,该副省长还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州长时就开通微博,那可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微博了,毕竟2009年新浪微博作为国内第一家微博刚刚进入国人的视野。一个敢于尝试新东西的领导干部,一个资深的博友,一个拥有几十万粉丝的博主,如果没有对网络和网民的挚爱,能做到这些吗?仅仅是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却要对网络有更多的担当,谨言慎行,这本是应有的担当,但又是谁去刻意强调和任意放大这些呢?因为自己的一句欠妥言词,招致各种恶言相向,网络的谩骂,甚至恶意的人身攻击,吹毛求疵,试问,这些和一句欠妥的言词相比,谁更胜一筹?网络是自由的,也是对等的,要求别人对不当言词负责,是否又对自己的谩骂加以克制了呢?

有话好好说,共同营造互动的沟通空间。现实中,确实有很多领导干部,干了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严重影响干部形象,直接影响群众对干部的整体评价,一定程度上,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继而导致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网友对干部的负面评价,网友对干部的一言一行甚为关注,很多时候,官员一句话不当,就招致政治生涯的终结,导致一些官员“谈网色变”、“闻网友丧胆”,反而不敢跟网友进行真诚沟通,一扇扇交流的大门被关闭,导致很多僵尸网站、僵尸博客、僵尸微博的出现,实乃大家的一大损失。

能有像陈鸣明这位副省长这样的干部坚持“玩”微博,自己手动更新微博,发表自己的观点,听取广大网友的意见和建议,搭建干部与群众沟通的平台,这难道不值得推崇吗?如果有更多像这位副省长一样的干部参与到网络互动中来,相信很多问题会更好地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共同的理解,相互的支持,更多地文明沟通。

 

副省长爆粗口更说明理性讨论的必要

公务员法要求,公务员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官员网络发言,必须时刻以文明理性的底线提醒自己,官员的进步言论容易收获叫好,不当言论也容易遭遇“拍砖”。

网络讨论中,无论什么人,用“人渣”“败类”等不雅之词责难意见不合者,都是不妥的。正如陈鸣明所说,微博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舆论场,理性发言、容忍不同意见,对公共舆论的走向和群体理性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标签化、极端化的谩骂攻击不值得提倡,因为这种简单粗暴的“讨论”,丝毫无益于共识的达成,只会扩大裂痕,助长社会群体间的不信任。

所以对官员来讲,在微博上理性发言不是高要求,而是底线。根据公务员法要求,公务员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发微博固然不是其职务行为,但账号既然有实名、职务认证,发言就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若发言过线触怒公众,其职务角色亦应为之负责。

陈鸣明经营微博已久,对微博的认识也比一般官员更深,恰因如此,其出格言论更令人难以接受。这次直接让陈鸣明“爆发”的是,他微博说“怎么美国又发生枪击案了”之后,一位网友留言说,怎么中国“又发生城管袭击案了”。就说这一句简单的类比,引起陈鸣明对“不爱国者”的强烈不满。其言论已让民众难以接受,言论背后的逻辑更使人寒心。

民众对国内环境的批评,并不构成“不爱国”,许多人恰恰是希望国家更好才去批评,从个别批评性言论更看不出一个人“天天骂祖国”。作为官员,应用理性克制,推动更健康的讨论氛围。

在回应中,陈鸣明承认“监督和批评本身就是爱国的表现”,希望这是他在以后的微博发言中能秉持的原则,也希望更多官员能以此态度倾听线上线下的批评声音。

官员上微博,可以更真切地接触社会,离真相会更近。像陈鸣明这样,长期而频繁地“刷微博”,值得鼓励。但官员在微博等公共平台发言,必须时刻以文明理性的底线提醒自己,官员的进步言论容易收获叫好,不当言论也容易遭遇“拍砖”。

以往许多官员与大众舆论场脱节,很少与有血、有肉、有观点、有话语权的民众接触。微博出现之后,不少官员“试水”,开启了官员与公共舆论真正“打成一片”的新时代。在这样的讨论中,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当理性克制,共同来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讨论氛围。

网络表达官民都需有话好好说

社会理性的形成与维系,不单靠公民的自制力与理性成长,更依赖于公权力机关和政府官员率先理性起来。

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官员说这样的话是冒着很大风险的,虽然也可能被打上个性鲜明的烙印,但选择与广大网民为敌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不过在法律人看来,陈副省长作为普通网民,当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对社会现象尽可提出自己的个人看法。从这个角度,我更愿意将陈副省长的上述言论,理解为一种私人化的表达,具体措辞或有不妥,但尚属尊重与容忍的范畴。

对表达权的尊重与容忍,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官员言论不值得讨论。这里的焦点不是宪法上的言论自由问题,而是陈副省长所提出的如何在网络理性表达的问题。资料显示,陈鸣明经营实名微博近4年,想必见证了网民太多不理性的表达方式。而其之所以斥一些人,缘由乃是微博上有些网友在无限放大一些个案的意义,否定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陈副省长批评网民关注极端个案的非理性态度,原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作为官员的他,究竟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网民的非理性呢?是以宽容与理性去耐心引导,还是“以暴制暴”地予以非理性的谩骂与回击?令人遗憾的是,他选择了后者。

当前社会,各种情绪都在寻找出口,理性确实成为稀缺品。尤其是网络世界,造谣谩骂与暴力色彩浓厚,影响了人们对一些事件的准确判断和理性处理。但社会理性的形成与维系,不单靠公民的自制力与理性成长,更依赖于公权力机关和政府官员率先理性起来。因为在各种纠纷和不满情绪当中,公权力和政府官员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心平气和的表达与对话,需要民众的理性参与,更需要为政者放下姿态。如果官员首先不理性,将自己等同于普通网民而选择情绪化表达,面对网络舆情失去克制与容忍的美德,那么可能会被误读为政府行为很容易脱离理性轨道。

面对网友质疑,陈鸣明在微博回应承认“个别言词欠妥”,并表示“监督和批评本身就是爱国的”。不过与回应的长篇内容相比,我觉得标题才是真正的反思价值点。无论是对政府官员还是寻常百姓,都应当“有话好好说”,而这种理性呼吁每个人“从无做起”,更呼吁政府官员率先践行。在回应中,陈鸣明还呼吁在微博上能有更多的理性声音。这话既是说给广大网民听的,也应当是说给以陈副省长为代表的广大官员听的。

 

【启示与思考】

作为副省长,陈鸣明敢于实名开微博并且还能辛勤耕耘,这得到人们的认可,以致在一片骂声之中,也有人为他辩护,说他骂人反映了真性情;甚至有人呼吁批评他的人手下留情,避免让官员们不敢上微博。

尽管陈鸣明活跃于社交媒体之中,有别于多数信守“沉默是金”的官员,但他在初露“真性情”时就受到网民的“围殴”,还是显现了我们某些官员与群众之间存在着深阔的鸿沟。

这既是一道思想观念的鸿沟、逻辑思维的鸿沟,也是一道语言表达的鸿沟。在正常的观念中,无论对个人、群体还是国家,能够时时指出其缺点的,往往都是至亲至爱的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爱之切则求之苛”。相反,那些只会一味阿谀奉承的人,则往往心怀企图。

把批评者视为“败类”和“人渣”,这不仅是思想观念问题,还是官员的素质教养问题。堂堂副省长,用如此粗劣的语言谩骂不同见解者,这在其他地方,一定是个爆炸性丑闻,甚至可能会被迫辞职。

官员在微博发言显然难与其公职身份相剥离,不当言论所要承受的追问和指责,也就可能超越言论本身。或鉴于此,有人说官员发言要小心,否则就会“引火上身”。但官员说话得体、严谨只是基本要求,并非是为了不给自己“添麻烦”。一来,若自身行得正,就不存在“引火上身”之说;二来,如果以怕“惹事”来回避对于网络的关注与被关注,未免是因噎废食。

网络时代,官员在网上发声,是必须直面的一课。很多官员避讳在网络发言,最为担心或并不是“节外生枝”,而是长期陷于固有的官话模式中,缺乏了平等对话的耐心,难以适应平等、开放的网络言论方式和身份的转换。

不少人感叹官员与民众之间存在对立情绪,是否真是如此,值得商榷。但有必要认识到,对立情绪的产生,与官民之间信息不对称和双方平等对话的缺乏有重要关系。如果认为存在“对立”情绪就放弃对话,则只能使互信更为艰难。以此而言,陈鸣明的不当发言确须反思,但他许诺以后“好好说话,多向网民学习”,对其他官员而言,也不乏借鉴意义。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2/7275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