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山西:双管齐下治四风
2013年08月13日 14:24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治“四风”,片面强调愤怒、痛恨解决不了问题,要讲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必须结合各自实际,以敢于亮短揭丑的勇气和态度查找问题、剖析原因,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双管齐下。
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加大道德建设力度
聚焦作风建设,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贯穿活动全过程。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治治病,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注重实效,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防止教育实践活动“走过场”。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具有“为党负责、为民尽责、自律守责”的精神,牢固树立“为官避事平生耻”的责任感,克服“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的不良作风;要扑身子下基层,更要带着感情和党委政府的关怀深入基层,深入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群众意见大、呼声大、怨气大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工作推不开、事情办不好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要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在“实”字上狠下功夫,切实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稳定在一线巩固、作风在一线转变、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在一线体现,达到 “排忧解难暖民心”的目的。
提倡“韧”的精神。历史的教训启示我们:作风方面的问题,具有顽固性,容易“反弹”——抓一抓,好一好,过后不久,又会“死灰复燃”。列宁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他说过“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他又反对在与官僚主义斗争问题上的急躁情绪,在一封给年轻同志的信中指出:“在一个农民的和极端贫困的国家中同官僚主义作斗争,需要很长的时间,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这种斗争,不要一遭到失败就垂头丧气。”
改进作风根本上还要靠制度,制度建设是解决“四风”问题的必要保障
作风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制度,并且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中央制定的“八项规定”就是整治“四风”问题的重要制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行性,必须继续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党的一些重要规范性文件和党内法规,也是解决“四风”问题的重要制度。
作风整顿不能光讲大道理,贵在实践,执行到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字,凸显作风整顿要出实招、见实效、解决实际问题,把抓制度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制度建设不能玩虚的,不能做表面文章,而必须实实在在落实到位。要完善责任考评制度、完善作风监督制度、完善管理制度;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推行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加大整顿力度,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减少违纪行为的发生;严肃查办案件,狠刹违纪歪风,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惩治腐败最有效的手段,在查办案件工作中力求做到“六个坚持”,即:坚持以教说案;坚持制度办案;坚持主动办案;坚持效率办案;坚持协调办案;坚持规范办案。
制度是作风建设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邓小平同志曾说,制度起决定作用,好的制度使坏人无法干坏事,坏的制度下好人也可能干不好的事。近年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之所以突出,固然有忽视对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原因,更关键的还是制度出了问题,要么是相关的制度缺失,要么是现有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不力。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把好的作风用制度的形式巩固,从制度上巩固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从制度上确保党避免脱离群众,从制度上维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3/7277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