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陕西:建筑,创造符合城市灵魂的DNA

2013年08月14日 08:39

 

夏日的上午,阳光灿烂。刺眼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西北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赵元超办公室高大的书架上,却也变得柔和了许多。在这里,清茶一杯,我们有幸聆听这位建筑师娓娓道来他的建筑梦。

痛陈现状

浮华的建筑不代表城市文化

“千城一面”、“高楼大厦水泥丛林”、“不洋不土,不伦不类”这些关键词可能是很多人对我国城市建筑的印象。作为建筑师的赵元超如何评价呢?我们的对话,从对当代我国城市建筑的批判开始。在赵元超看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一个个建筑奇迹。然而,这些奇迹不是建立在建筑科学之上,而是一个“快”字,少了思考和灵魂。

在建筑设计认识上,大有跟风现象。赵元超说,欧洲千年的建筑理念和实践,使得建筑师对复杂的城市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从而把建筑当做几代人的伟大永恒事业去做。中国现代化来得太快,各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反映在建筑上就是盲目跟风,建设周期远远小于思考周期,从而导致个体建筑杂乱无章,城市风格千篇一律。“中国建筑用30年走过了欧洲几百年的路程,我们在量上取得的成就,付出了丧失精品建筑的代价。对于建筑技术的研究和价值的关注太少了,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也太少了。社会发展太快,太不及思考,浮躁的社会必然诞生浮华的建筑!”

在赵元超看来,建筑也有其法则。他认为:“我们应对城市、建筑、设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创造符合城市灵魂的‘DNA’。”建筑空间的日益复杂化和人对建筑的多重需要为建筑赋予了多重需要,建筑师就是要把握和协调发展的需求,并且付诸实践。但是在实践中,建筑师可能也会不断地偏离。赵元超认为,我国的建设制度是导致建筑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建筑师只出设计图纸,业主可以对设计进行任意更改,往往最后出来的东西已经面目全非。”他认为,应该对建筑师职业制度进行一次彻底的反思和改革,还原建筑师在项目中的中心地位。“建筑行业不是简单的服务业,应该是一个高尚的文化创意产业。”但是,现实中的建筑师几乎逃不过市场的左右。“所以每个建筑师应该恪守职业道德,肩负起城市‘美容师’的重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建筑理念

好的建筑符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要看起来“彬彬有礼”、“恰如其分”地置身于环境中。

贯穿西安南北的城市中轴线历来被称为“长安龙脉”。巧合的是,轴线北端的西安行政中心和轴线南端的陕西省自然博物馆均出自赵元超之手。西安行政中心与自然博物馆,一北一南矗立在“长安龙脉”两端,默默诉说着赵元超对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的理解。

好的建筑,首先要有场所感,“恰如其分”地置身于环境当中。在西安行政中心的设计上,赵元超希望构筑出一组反映西安城市特质,体现西安城市灵魂的群体建筑。从选址规划到建筑方案,西安行政中心的设计历经了无数次修改。最终,赵元超为这组建筑选择了突出轴线、分列东西的布局形态:中轴线的端点处于公园,西安市政府、市委、人大和政协的办公楼“谦虚”地置于两侧,建筑群掩映在大片绿地之中。在这里体现了他“让建筑消失”的理念——公园、绿化为老百姓提供了活动的空间,而不是建筑突兀地存在。赵元超说,他这样设计首先考虑这条南北中轴线仍将随着西安城市的扩大继续向前发展,建筑师不应将它截断。同时,把中轴线最重要的部分让给政务大厅、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和老百姓关系密切的一些功能场所,而把政府建筑分列两边,从精神上来说更加现代化,更加亲近民众。

好的建筑,还具有地域性,与城市文化一脉相承。西安行政中心很好地传承了西安这座古城的文化。赵元超认为,西安行政中心的建筑群应该以中底层为主,是一种院落式的公园小品建筑。西安行政中心的建筑结构简单明了,市政府、市委、人大、政协等单位的办公楼沿轴线对称,组成各自独立但又互相连通的“中”字形单元式院落。“建筑表情大气,庭院深深的整体布局既有中国传统空间的感觉又是个相对集中的整体,凸显了中华文化中的‘合而不同’。”为了打破院落带来的封闭感,设计尤其注重室内外空间的穿插变化。尽管每个办公室的空间十分类似,但不同的院落都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建筑中的每一栋楼之间都有通道可供办公人员方便往来,还通过设置大大小小的院落、中庭、下沉式广场以及围合的屋顶花园等,确保良好的视野。这一切使得西安行政中心整个建筑群达到了赵元超强调的那种建筑在环境中的“恰如其分”,拥有“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环境感,从而每一所房子看起来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像君子般“彬彬有礼”。

 

建筑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时代性,与时代相连,不能拒人千里。西安行政中心没有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用材和陈设均采用现代手法。他反对狭隘地守着传统,主张紧握时代的脉搏,东西合璧,兼收并蓄。“只要适合,不管是中国传统的轴线、庭院可以用,西方的处理手法也可以用。”西安行政中心外观方正典雅,黑色的金属坡屋顶、灰色的混凝土外墙与西安古城的气韵遥相呼应。然而,在室内设计上,因应政府办公的需要,以现代简约为主,点缀一些传统的设计手法,包括窗棂的不断重复。赵元超说,黑灰的建筑色调取自西安城墙,这种洗尽铅华的简练手法更能突出西安端庄大气的城市特质。赵元超认为,建筑和城市血脉相连。西安行政中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把握住了西安的城市特质,与城市的灵魂息息相通。“一个城市要追求现代化,难免出现高楼大厦,但是如果我们都放弃追求,那么这个城市也就没有特色了。建筑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展现这些城市的历史厚度和文化浓度。”

在赵元超三十年的建筑实践中,他一直主张城市大于建筑,建筑应该尊重其所在的城市和环境,而不是建筑唯我独尊。在他眼里,每一块地都有自己的秩序,好的建筑师善于发现其中的秘密,让建筑和谐地处于其中,而不是简单地拆除,打破原有的秩序。“建筑不应该破坏城市的环境和生态,组成一个和谐城市比创造一个单纯好看的建筑更为重要。”建筑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人服务。现代城市以车为主的状态应该改变,恢复人的尊严。“建筑要有一个好的‘人文尺度’,处理好建筑和人的关系。能长久使用、方便人们使用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好的建筑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

寄语城市

尊重城市的历史,提升全民族建筑素养,莫要再拿青铜器去换不锈钢!

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都,明城墙、大雁塔、钟楼、小雁塔等就成了西安人向外展示的明信片。但如今,这些标志性建筑已经淹没在风格各异的高楼大厦之中。随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不断加大,如何做到既保护特色又和国际化很好地融合也是这位建筑师常常思考的问题。

赵元超认为,一个城市在现代化的发展中首先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找准定位。在城市的发展中,要尊重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西安人民大厦的改造是赵元超比较满意的“尊重历史”的作品之一。西安人民大厦是西安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最早,也是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一处涉外宾馆,整体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西洋、古典的穹顶和中国八角形的重檐锻件,很多装饰成为西安一种非常值得记忆的有名的标志性建筑。在对整个工程进行整体性改建时,赵元超和他的团队首先确定了改建的原则:认真保护这个建筑。“我们不在乎新建了什么,应该在乎这一代建筑师对城市标志性建筑保护了什么”,在整个改造过程中,保护延续过去风格的同时,运用了不同的创作方式,使人民大厦在五十年的创作历程中看到它的变化,更显它的活力。“在老建筑和新建部分之间的连接上,采用了一些细部方面稍微延伸符号的做法,使新和老具有一定的联系,这就是新和老之间建筑全貌的关系。基本上新的建筑看不到,还是保持了人民大厦完整的历史格局。”这就是赵元超所说的,设计同时能保护原貌是建筑创作的最高境界。在城市的发展中,需要这种“最高境界”。

国际化不能操之过急,西安应该以更开放的姿态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在赵元超看来,国家化不是简单的口号,需要几代人为之不懈努力。“就像‘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国际化不能一蹴而就。高楼大厦不是国际化,我们不能用高楼大厦的数量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国家化进程,而是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不断完善进步,要有文化的传承。”

在赵元超眼里,西安有着丰富的城市故事,在国际化进程中,要不断发掘这些城市故事,而不是简单地一拆了之,“用青铜器去换不锈钢”,把城市时代的年轮淹没在浮华的现代建筑之中。

这位建筑师的梦想是:每位建筑师都能把“美丽”落实到自己的思想中,全民族的建筑素养不断提高,每个城市都把建筑当做“百年艺术”去构思完成。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4/7277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