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告别内涝—既要应急之计 更需长久之策

2013年08月13日 14:31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内涝警示录

“七下八上”,主汛期将至,一场接一场的暴雨,让一座又一座城市陷入内涝之困:道路积水、管线断裂、交通阻滞、房屋受损、人员伤亡……外表光鲜的城市,在暴雨冲击下,脆弱得近乎不堪一击。

内涝敲响了警钟。必须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城市发展观念,必须纠正“重建设轻维护”的市政管理模式,必须走上一条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

“逢雨必涝”一再上演 城市内涝触目惊心

对于昆明市盘龙区小坝新村的居民而言,19日清晨宛如从噩梦中醒来,小区像一个大游泳池,私家车被淹没得只剩下车顶,积水漫进一楼住户家中。

18日晚的一场暴雨,让昆明这座春城一夜之间变成“水城”。整个市区多处路段、隧道和小区积水严重,交通接近瘫痪。

这样触目惊心的场景,并非昆明独有。今年以来,城市内涝频发,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令人震撼。

——5月14日,强降雨席卷湖南,长沙、湘潭市区部分低洼地段出现内涝,27万多人受灾,其中1人因灾死亡。

——5月28日凌晨,西安突降大雨,尽管雨量只有20毫米,依然出现多处“看海”景观。

——6月30日,鄂尔多斯出现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东胜区发生内涝,因城区部分建筑墙体倒塌,低洼处平房浸水造成8人死亡。

——7月9日至10日,武汉因暴雨导致严重洪涝灾害后,14日咸宁、黄石等地因新一轮强降雨多处发生严重内涝,群众被困。

——7月10日,强降雨导致成都中心城区8座下穿隧道积水、40处路面积水;武侯区倒塌房屋12间;新都区1人不慎落水失踪。

——7月14日晚,广州遭遇暴雨,导致城区出现内涝,主干大道中白云区医院路段出现较大积水,一度影响交通,

——7月15日,陕西延安市城区和部分县城、集镇出现严重内涝,多处天然气管线断裂。

……

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城市,从北方城市到南方城市,无不饱受内涝之困;无论城市正常运转还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无不遭受严重威胁。

有学者称“一场大雨就把一个城市几十年的建设打得原形毕露”,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话说得或许有些偏激,却发人深思:为什么在极端天气下,现有排涝设施跟不上城市积涝的步伐?为什么我们能以惊人的速度、高新的技术来修建高楼大厦、道路桥梁,却改变不了‘逢雨必涝’的现状?”

 

城市内涝缘何重复上演?

“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观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昆明一位排水专家对此直言不讳:“当昆明市地上工程快速发展时,繁华的商业街和高楼大厦下面,是一套无法与之同步配套的排水系统。”

据权威部门官员介绍,目前排水设施标准相对低,绝大部分城市没有编制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即便像上海这样综合管理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的城市,外环以内600平方公里,排水设施建成覆盖率也只有70%。

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滞后,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雨污分流不彻底。住房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悦说:“全国每年要处理400多亿吨污水,但是我们的管网没有到位,实际上是按照过去的雨水系统在收集大量的污水,一个冬天下来,所有的雨水系统都开始淤积,造成了疏通的问题难以解决。”

“重建设轻维护”的管理模式,也往往令“小患”积成大祸。

记者日前在北京北小河污水处理厂流域的一条地下管线污水口看到,管径近两米的管道,四分之三左右的面积都被乌黑的淤泥、杂物堵塞。按照相关行业标准,当一条管线的“淤堵率”超过20%时,即进入了“清掏期”。

往更深一层来看,城市建设如何与自然相协调,值得思考。

在江西赣州,有一条著名的排水沟渠“福寿沟”,建于宋代,如今在市政工人维护下,仍在发挥排涝泄洪的功能,这个区域也从未发生过内涝。

据有关专家介绍,福寿沟利用城市地形的自然高差,全部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做好城市绿地和水体的保护,形成一定的雨水蓄积能力。

穿越千年,今天的我们似乎遗忘了先人留下的经验。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专家程文利说,城市发展中,大树变成绿地,沙土地变成水泥地,雨水下渗能力弱化,汇集至城市道路形成水流,这是城市内涝主因之一。

云南大学教授金子强说:“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人们生活更美好。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不仅在于霓虹灯有多亮,也不仅在于楼有多高、路有多宽,更在于基础设施有多过硬,尤其是下水道这样的良心工程是否通畅。”

告别内涝,既要应急之计,更需长久之策

转变发展理念是根本。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有专家说:“排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是我们现在的发展理念,甚至管理体制,都存在人为分割了大自然的完整性。”

摸清“家底”是第一要务。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有关负责人说:“现状普查是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我们组织编制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同时,还编制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指导各地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综合规划。”

加强立法是保障。如日本有《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各项技术指标和排水能力都有严格规定。许光建说:“要有问责制,若再遇城市内涝而有人员死亡,相关公职人员该记过的记过,该‘下课’的下课。”

专家还建议要推动排水防涝方面的科技创新。许光建说,政府公共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雨水收集等方面的科技创新。

“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国务院办公厅今年3月底发出的通知,为治理城市内涝列出了时间表。人们有理由期盼,内涝,将不再是中国发展之痛。

 

“出口”不畅 何以安居——直击城市排水现状

入汛以来,多地出现强降雨过程。一些省份持续遭受暴雨袭击,部分城市遭遇强降雨。城市下水管网设施是否完好、排水是否通畅,关系城市安危。近日,新华社派出记者,兵分几路,直击城市“出口”现状。

西安:“暴雨必涝”痼疾难消

今年5月28日凌晨,西安突降大雨,尽管雨量只有20多毫米,依然出现多处“看海”景观。西影路灯具城门口一片汪洋,积水深处达20厘米,车辆和人员无法通行。

西安作为一座古城,城市排水存在排水出路不畅、管网系统建设滞后、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根据今年汛期西安市政部门的防汛预案,需要重点防范的内涝点有57处,广场、低洼小区等需要防范的重点区域有793处。

西安市市政公用局办公室主任奚庆介绍,西安市近年加大排水管网投资建设力度,已建成排水管道2000多公里,泵站30多座,努力实现“中雨不积水、大雨少积水、暴雨短积水”。

尽管近几年加紧整治,目前西安容易积水的内涝点仍有50多处,主要分布在三类区域:一是城中村或棚户区地区;二是二环路到三环路之间的连接线;三是短时集中降雨量超出市政设施设计预期的路段。西安绝大多数城中村排水能力较差,一些城中村甚至没有地下排水系统,有些城中村自建的排水系统没有与市政排水管网衔接。

管网设施欠账是西安城市容易发生积水的主因。西安主城区排水管网大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布局,管径设计较小,许多老城区路段设计标准很低,一些新建城区的管道也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目前全市城市污水管网普及率近90%、雨水管网普及率近70%,与城市排水实际需求还有不小差距。根据规划,西安市计划2020年污水管网普及率达到98%以上,雨水管网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北京:城区仍有64座下凹式立交桥尚未改造

北京市从下凹式立交桥改造、排水管线清掏等方面入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针对城区下凹式立交桥区在强降雨下易出现积水情况,自去年9月起,北京对20座下凹式立交桥区进行升级改造,新建和改造雨水管线22.6公里,新建调蓄池19座,以提升雨水泵站的收集、抽升、调蓄雨水的能力。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书函说,排水系统要做到良好运转,一方面需要更细致地规划铺设管道,另一方面靠平时的管理和维护。排水问题不全是管道的问题,更多的是人的问题,如有没有专业的人定期有效地维护,有没有足够的下水道巡查员及时排除管道破损、沉积物淤积等问题,有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疏浚河道、排查管网等。

北京市防汛办表示,现在北京市仍有1180公里中小河道尚未达标治理,河道清障还面临一些困难问题;城区仍有64座下凹式立交桥尚未改造;部分小区的雨水管线还没有彻底清掏,遇到暴雨天气,雨水很难快速排走。此外,在一些地下空间、私房,老旧破损的房屋,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这些都是今年汛期的考验。

武汉:抵抗暴雨排水标准仅为一年一遇

经历2011年6月“到武汉看海”的尴尬遭遇后,武汉市在今年7月初的梅雨季,出现城区大面积内涝现象,再度暴露出城市排水能力不足和设施建设滞后的“短板”。

7月5日至7日,武汉遭遇连续暴雨。记者7日在武汉市中南路、岳家嘴、黄浦大街、汉口火车站等区域见到,城区主干道不少路段大面积积水,雨水漫入邻街店铺与民房,大量车辆在水中熄火抛锚,部分区域积水深度达到1米。长江隧道也首次因城市积水而临时关闭。

在汉口香港路的一些居民社区,记者看到淹在水下20多公分的地下排水口,非但没有引水排水,反而不断在向街面“反灌”,造成积水点水位迅速抬高。

据现场处置的水务工作人员介绍,下水管道“反水”现象是因下水管道积水无法迅速排出,导致雨水反灌城市低洼地带,“这充分反映出武汉的雨水抽排能力不足”。

据武汉市水务局介绍,造成7月7日内涝的主要原因在于降雨量大幅超过全市现有排水设施承受能力。由于雨汛同期,部分排水口与长江、汉江或湖泊水位高度相差无几,因此武汉市目前城区排水防涝多采取“围起来、抽出去”的强排模式,主要依靠泵站抽排。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项久华说,武汉市现有排水系统仅能承受日降雨量100毫米,小时降雨量34.5毫米的暴雨,抵抗暴雨排水标准仅为“一年一遇”。

与此同时,地面硬质化严重,湖泊数量和面积锐减,也造成自然环境对雨水的调蓄能力大幅下降。

 

城市内涝是天灾还是人祸?

城市可能“放大”气象灾害

城市内涝的形成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我们成功预测天灾的概率还是很低,另一方面,城市所处的“地形地貌”和“城市排水、蓄水系统”也会造成内涝。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

然而城市自身也具有“放大”气象灾害的作用,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密集,城市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和地貌的改变,会使城市局地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使城市气象灾害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迹。

柏油路、水泥地增加排水压力

影响城市排水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城市雨水管渠规划、储水设施以及城市道路、建筑物吸附水和渗透水的能力等。

城市雨水管渠规划是影响城市排水的重要因素,要合理规划地下排水系统的流速、流量、容量等的要求,因此需要足够的长度、大直径的管网来保证;城市化使得柏油路面、水泥路面迅速增加,但是这样的变化使得路面对水的吸附能力下降,比如,自然的土地面,降水径流系数在北方仅有0.3~0.5%,在南方也仅有0.6%左右,而水泥硬化地面的降水径流系数是100%,可想而知,每增加1平方公里的硬化地面,就会对排水管道增加2倍的排水压力。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城市的内涝就会一直存在。

此外,要合理规划城市储水设施。雨水调蓄设施可以由湿地、跑步道、草坪广场和游戏广场等雨水可渗入的设施组成。在枯水期,景观池维持整个调蓄设施中唯一的亲水区域,人们可以到这里来散步、娱乐和休闲;在丰水期,当暴雨来临时,警报提醒游人疏散,此时的游戏广场、草坪广场作为雨水调蓄渗透塘进行蓄水,暴雨过后储蓄的雨水下渗,在削减洪峰流量的同时补充地下水源。

增加绿地可解决雨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大家听得比较多的词,简而言之就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这样一来,城市地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

除了热岛效应,最近,一个新词也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雨岛效应”。怎样理解呢?我们把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比喻为“钢筋水泥的森林”。而随着这种“森林”密度不断增加,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为“雨岛效应”。

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而城市绿地具有缓解“雨岛效应”的能力,是改善城市“雨岛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减少“城市雨岛效应”的污染,就需要在城市规划中保证绿地在城市中所占有的比例。

花大钱完善排水就能治内涝?

很多人认为只要花巨资完善排水管网,就能彻底解决城市内涝。但大幅提高管网标准,不仅投入巨大,还会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即便城内的排水能力提高了,承接排水的河道能力不足,遭遇强降雨时,城市积水也可能排不出去。因此,提高排水标准更适合应用在局部重点地区。

加强城市蓄水设施建设,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才是治理城市内涝的方向。通过分散式的方法消化降水,有助于减轻排水管网压力,是治理城市内涝的有效手段。比如用透水材料替代沥青水泥,可提高地面渗透率;将城市绿地建成下凹式的,可大量储蓄雨水。城市的露天公园、运动场等,可作为有效的临时蓄水场所。此外,还可利用房顶、地下蓄水池等滞留雨水。比如在德国汉堡,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在洪水期有很强的调度水量能力。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地下蓄水,既保证汛期排水通畅,又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利用。德国推广的新型雨水处理系统——“洼地-渗渠系统”,是包括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组成的设施。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在渗渠中的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不仅大大减少了雨洪暴雨径流,同时由于及时补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从而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启示与思考】

近几年,城市因暴雨导致积涝成灾的报道屡见不鲜,有时还会引发令人扼腕的悲剧,城市内涝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的一块“心病”、一道难题。对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力争用5年事件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一场大雨就让一座城市陷入内涝,甚至张开吃人的“大嘴”,吞噬人命,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年都在上演。在强降雨面前,现代化城市从未像今天这般显得如此脆弱。然而,解决“逢雨看海”,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住建部不是第一次表态。出台再多的规定,倘若都沦于纸上谈兵而得不到具体执行,城市内涝就会像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等城市病一样,永远附着在城市身上。

眼下,城市建楼速度惊人,拆了旧城后,短时间内就可再建一个新城,怎么改造城市的地下排水工程,却显得难上加难?内涝敲响了城市发展的警钟,快速扩张的城市化必须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理念,下水道的好坏,畅通与否,能否经得起考验,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尊严和良心。 

笔者以为,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其一,在排水管网上不能多头管理,要理顺水务集团、市政管理局等各职能部门的责任,“九龙治水”的格局到最后是谁也治不了水;其二,加大对地下管网建设的投入,有些发达国家城市地上和地下建设的投入比例为1:1,在这方面我们很有必要与国际接轨;其三,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尽量给公园、湖泊、绿地等留些地方,让它们发挥雨水“蓄水池”的作用,分担城市排水系统的一部分功能。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问责机制,城市居民淹死在城市中,这样的悲剧岂能无人担责?常言道:办法总比困难多。可这办法,绝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切的关键,就在于要有人敢于负责,敢于承担,而且要见诸于实际行动,从攻克一个一个的积水点做起。一句话,浮光掠影、敷衍塞责断然是经不住暴雨考验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3/7277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