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短视频 梦回正道
《梦回正道》第六期:探索复兴路 共圆中国梦
2013年08月13日 15:11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梦回正道》——社会主义五百年专家访谈录,我是妮玮。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提出并且深刻阐述了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是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来的重要战略思想。
他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当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这条道路是如何走出来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本期节目我们有请到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龙老师和张贺福教授,有请两位。
专家介绍:
张贺福,现供职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专家团成员,电视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专家组成员。
龙平平,现供职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专家团成员,电视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专家组成员。
主持人:两位老师好。
龙老师&张贺福:主持人好。
主持人:那么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不得不提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第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辛探索。
那么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开辟出来的,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龙老师您觉得呢?
龙老师:你说得非常对,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厦也不是一天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但是呢,它有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毛泽东领导建立了新中国,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经过了28年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开创的。
毛主席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有什么的关系呢,那就是像党的十八大的报告提出,提供了宝贵经验,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并且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个宝贵经验就是我们探索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失误;那么理论准备就是他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短片】
邓小平曾经深情地说:“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指出:“如果毛泽东不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领袖,那么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就不可能掌权。
主持人:那么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传奇故事特别是他的个人魅力、他的韬略、他的品格,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龙老师。
龙老师:这个问题我想能不能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说邓小平他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比如说从80年代的时候他就看到了一个世界发展的趋势,就是冷战要结束这样一个局势,于是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个基础上为我们改革开放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外部条件,像这样的事情很多。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大局观,这样一个敏锐的观察力,使他能够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的环节,决定改革开放,这是第一点。
【短片】
面对国际风云变化和种种现实压力,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用饱含中华民族智慧的语言,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当时,国际国内都有人希望中国接替苏联,成为社会主义新的扛旗者。邓小平说,“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
龙老师:第二点,我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是有着大政治家的胆识和魄力。比如说他刚一出来,1977年的7月23号,他复出工作,那么十天以后8月4号他就组织召开了一个科学教育座谈会,他请了40多位教授、专家在北京饭店座谈了5天,这5天里面作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就是恢复高考。我们的拨乱反正,我们新道路,很多决策就是从恢复高考这样开始的。
第三个,邓小平的理论他深刻就深刻在,他是一个群众的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是老百姓能够看得懂的这样一种大道理。所以说,他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看似是大白话,其实内容是非常深刻,内涵非常丰富,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民族化的经典之作。比如说一国两制这样的理论,这都是非常经典的,所以说他是大理论家。那么最重要的,我说了邓小平的人格,还是他自己说的一句话,就是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龙老师: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他的全部思想的底蕴,也是贯穿他思想的一个基础。【短片】
邓小平经常说,他希望自己能够活着看到香港回归。但是他在1997年2月19日,与世长辞,距离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仅仅差了几个月。12月18日,星期一,古老的北京城瑞雪飞舞。上午10点,开启改革开放大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西宾馆召开。
主持人:那么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中,为什么说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龙老师您觉得。
龙老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应该说是一个标志,是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一个标志、一个宣言,那么这是得来不易的。因此他提出了两个口号,两个凡是,还是要走过去的这条道路。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胆识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展开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大讨论,让人民明确,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不是靠书本,不是靠经典作家告诉你的结论,而是应该看实际,我们的实际是什么,按他自己说,我们太穷了,老是说我对不起我们的人民,如果社会主义老是穷,那么要这个社会主义干什么呢?因此,就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要拨乱反正,要从实际出发去探索我们的新道路。
【短片】
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伟大决策,对于这个国家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所承载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如今,“三中全会”这四个字已经变成了专属名词,一提起它,人们立刻就能想到1978年那个冬天。
主持人:我们说改革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邓小平他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当中,他又起到了怎样的至关重要的一些作用呢,做了哪些重大的决策呢?
龙老师:我觉得这是两个,开辟道路邓小平是从两个点上破的题,第一个是社会主义,第二个是现代化,首先要在这两个问题上弄清楚,我们究竟要干什么。那么社会主义小平同志就提出来,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呢,他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的定位。那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搞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动力,这是一个新的观点。在现代化这个问题上,就是我们现代化目标是什么,我们怎么去建设现代化,从我们的国情出发他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就是从建国以后,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分三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短片】
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一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2.8%。
主持人:那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呢,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他们是如何来捍卫中国的社会主义的?
张贺福:这个问题提的好,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的时候,有一个比较独特的或者说艰难的背景,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尤其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整个实现社会主义的事业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西方敌对势力叫嚣,20世纪社会主义要灭亡了。那么我们国内呢,也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风波,思想比较混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何去何从、怎么办?国内老百姓比较关注,全党更关注,世界也为之瞩目。所以可以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途命运的重大关头,是受命于危难之时形成的,所以这个背景比较独特。
【短片】
然而时光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等西方国家失去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开始把中国作为新的“靶子”,乘势对中国加以遏制和封堵。西方先后抛出了五花八门的“中国威胁论”。
主持人:他又是如何来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呢?
张贺福:他当选为总书记之后,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就是他的一个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或者叫表态性质一个很重要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又讲了两句话比较鲜明,给后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个就是他明确指出,像发生了政治风波这样的一个重大事件之后,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在大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还要不要坚持,所以一要坚定不移、绝不动摇;
第二句话就是全面贯彻、一以贯之,就是他鲜明的向世人表示,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绝对不会动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的这条道路的大方向。所以这届领导集体形成之后,沿着由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这么一个伟大历程。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继续得到了发展和捍卫。
主持人:面对国内外局势的复杂多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怎样来开创出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的,期间又经历了哪些困难和风险,作出了哪些重大的决策?
张贺福: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沿着改革开放的大方向,确定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用党的十八大报告讲,实现了三个确立,一个确立就是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他把13年间我们党形成的一些原则性的东西给它归纳出来了。第二个确立,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那么这可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
龙老师:所以说改革就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那么这个过程当中,过五关斩六将险象环生。刚才说国有企业改革太难了,那么我们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所以说这13年,应该不能忘。
【短片】
神舟号翱翔太空,三峡大坝合拢,青藏铁路开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启动,一个个世纪工程,使我们古老的祖国变得更加年轻、更具活力,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上海合作组织的发起成立,使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
2000年,站在新千年的门槛上,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万亿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顺利实现。这一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
主持人:那么关于三个代表呢,我想问一下张老师,那么江泽民同志他为什么要提出三个代表,有着怎样深厚的意义呢?
张贺福:为什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显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由国际形势、国内发展局势和党内出现的情况决定的。比如国际上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在深入发展,科技进一步日新月异,包括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像这样的一个新的国际条件下,如果我们党的思维方式、我们党不去开拓创新,没有一些新的理念做指导,我们就可能陷入被动。那么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说我们经济领域出现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包括分配方式等等一系列的多样化,在这样一系列日益多样化面前,我们党如何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使全党形成一个坚强的团结,形成一个巨大的向心力,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等等这样一系列问题都提出来了。所以回答好这些问题,也需要一个新的理念。
【短片】
2002年12月5日,一场小雪纷纷扬扬,飘落在河北省平山县的原野上。新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率中央书记处成员来到位于平山县的西柏坡。
53年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从这里出发前往北平,毛泽东说,我们此去是“赶考”。53年后,胡锦涛一踏上这片土地就说,这一次来西柏坡我们是来“上学”的。从“赶考”到“上学”,执政50多年,领导改革开放2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宗旨,与时代同行。
2002年冬天的西柏坡之行仿佛历史的链条,把昨天和今天贯通一体,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发展中国,始终如一的情怀和承诺。
主持人:那么在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面对着怎样的形势和问题,为什么在十六大召开后的第二年,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呢?
张贺福:党的十六大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提出了宏伟目标,而且也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恰恰是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这一系列部署,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始了探索和发展的这么一个历程。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到,我们初步实现了小康之后,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一方面我们取得的成就比较大,越来越大,但是挑战和问题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所以在党的十六大召开的第二年,也就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前后,党中央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短片】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既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
主持人:那么在十六大和十八大期间的10年,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党中央又作出了那些决策呢?
张贺福: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的这10年,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可以说作出了艰苦的探索、努力的探索,一系列的决策部署都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那么十七大,特别是十八大,又明确地提出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从而使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布局又发展到五位一体。同时呢,党中央在这过程中间,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比如说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解决中国发展起来之后,和世界什么什么关系的问题,回答这么一个问题。
【短片】
2012年11月29日,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6位政治局常委一同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参观结束后,习近平说:
【同期声】
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
主持人:说到中国梦,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闭幕后半个月提出来的,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中国梦的背景意义呢?
张贺福:中国梦提出已经半年多的时间了,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梦的提出,它的确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它有比较浓厚的背景。一个就是我们现在有能力提出中国梦,就像习近平同志在去年的11月29号视察复兴之路展览的时候说的,“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句话,就是我们发展到这一步了。第二呢,“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复兴”,这就是说我们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有了经验,尤其我们有了驾驭全局、驾驭复杂局势一系列的宝贵经验,所以这是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就是我们要回答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关于如何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了挑战。所以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这么一个战略思想。
第三个就是我们党内存在的一些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相符合的东西;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作风、党组织的建设状况等等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需要用一个新的理念来凝聚全党的意志,来提醒全党要做到高度统一、迎接挑战。
【短片】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前人在书中畅想的奥运梦、世博梦、青藏铁路梦,圆了前人难以相信的飞天梦、潜海梦、航母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民的梦。在当今中国,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人人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人民群众对梦想的追求,为实现中国梦积蓄了实力。2010年,中国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已被国际媒体称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全球变革”。
主持人:我们如何理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张贺福:中国梦的内涵的确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是习近平同志他初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初步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比如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包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的要求和具体工作。比如中国梦是国家的、是民族的,同时也是每一个人的,是每一个人在这样一个中国梦的前提条件下,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都有与祖国和时代共进步的机会,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当然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比较重要的要求。
龙老师:中国梦,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他提炼出一个新的理念,这个新的理念我觉得它就是要把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和个人的发展有机的联系起来了。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人的梦。因此,这三者的利益关系他把它很好的协调起来了。
主持人:我们现在目前正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应该来理解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呢?
张贺福: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形成之后,为了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以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就抓住了我们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去推动我们事业发展,以党的建设的新成效来推动我们事业的新发展。所以对于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奢靡之风,这四风人民群众对此是深恶痛绝,不下决心解决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东西,那么我们改革开放、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继续更好地向前推进。我相信经过这样一场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党内的风气,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会有一个新的好转,我们的改革开放会有更好的环境。
龙老师:把反对“四风”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这样一个主要内容,我觉得这反映了党中央的务实的作风。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最厌恶的事情做起,来改进我们党内的作风,是非常扎实的一步,体现了我们新一届领导人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有效地避免了以往或多或少存在的一种政治宣传上的形式主义的作风。特别领导干部戒掉了“四风”,那么我们这个党的作风就会大大的改观,作风改观了执政能力就会大大提高,这是从具体的事情入手,以小见大,我觉得这是深得民心的事。
【短片】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这是一条探索之路,这是一条幸福之路,这是一条圆梦之路,这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主持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以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根本总结,凝结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憧憬和不懈探索。
从乌托邦到中国梦,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社会的变革始终没有终点,开拓创新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歇。
责任编辑:单梦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3/7278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