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江苏:中国经济成长的核心“秘密”
2013年08月14日 13:47原标题:城市吸纳人口潜力还很大
中国资源配置调整的根本特点,就是城市比农村更缺乏廉价劳动力。于是,在大体自由的市场环境下,农村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这是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的主要的、根本的源泉,也是中国经济成长的核心“秘密”。
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知识界似乎多少存在一些混乱认识。笔者这几年的调查表明,真正的农民,特别是农业主产区的农民,其工资单价并不低,但农民的年收入水平很低,这是因为他们的有效工作日少。休息是有成本的。因为大部分农民的工作日少,他们便走上进城务工的路。所以,城市化是农民自主选择的结果。
中国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中国资源配置调整的根本特点,就是城市比农村更缺乏廉价劳动力。于是,在大体自由的市场环境下,农村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这是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的主要的、根本的源泉,也是中国经济成长的核心“秘密”。没有过去的城镇化,就没有今天的经济成就。就大国经济成长历史看,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创造了新纪录,近十年左右城市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我们比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直接原因是我们的城镇化步伐快。
高度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我们过去最喜欢讲的价值规律,也决定了中国多数农民必须进入城市。要让农民收入增长,就必须让农民忙起来。但也不能瞎忙,要在“货币交换系统”里忙,否则不会增加货币收入。一些地方通过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民收入,能否靠农业产业化的办法提高农村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这个说法不能成立。农业产业化就是市场化、专业化,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进步。但按我的调查研究,农业产业化不是多吸收劳动力,而是更快地释放农村劳动力。因为它会让农民节约更多的劳动时间,同时也使农产品的成本和相对价格降低,迫使农民扩大经营规模,从而产生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不转移到城市,农民收入还可能降低。
有不少人对城市吸纳人口的潜力表示怀疑,以为中国城市就业机会不足。能源短缺,土地短缺,住房供应不足,都不允许城市化速度太快。这种疑虑的依据并不充分,由我领衔的课题组调查表明,80%的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时间每周在50小时以上,超出标准工作时间20%以上。粗略计算,如果城市职工普遍这样超时工作,意味着全国减少6000万个以上就业机会。如果按照美国国民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计算,我国城市化的速度还可以更高,城市化率每年可提升到2.5%以上。这难道还能说我们的城市缺乏就业机会么?
不少朋友对农民进城的前景估计过于悲观。有人担心,农民进城后如果再失业,而在农村又丢了土地,后果不堪设想。其实,只要不发生强制农民进城、强制农民放弃土地的事情,这个结果就不必太担心。至今,这种事情还没有普遍发生。
在我看来,今后较长时期里,需要有一个城乡收入差距。依靠这个差距,才有一种拉力,将更多农村的家庭拉入城市。当全国务农的家庭数量降低到3000万户时,这些农户就大体上可以成为专业农户,他们每年的工作日数量就可与城市家庭相当,收入也会接近城市家庭。
近期城市务工的工资水平上升较快,有的地方重体力劳动的日工资水平可达到300元。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国已经没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了?当然不是。因为城市房价高,也因为户口制度及其背后的利益差别,我国一些进城务工农民无法携带家庭入城,所以,农村妇女被“解放”的潜力还没有释放。
今后重点是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把房价降下来;二是简化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按照“人户统一”的原则实行户籍登记;三是调整劳资关系。调整劳资关系有利于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水平。影响我国劳资关系调整的许多原因当中,最重要的是一些政府部门不能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用工行为进行监督。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用不正确的理念保护自己的“投资环境”,结果放纵了一些企业对职工的肆意盘剥。纵容企业克扣工资,最终形成的宏观环境益发加强了资本的力量,使工人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也给地方“改善”投资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政府严格执法,真正在企业监管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不要在资本和劳动之间厚此薄彼,过分疼爱资本。过分疼爱资本最终会害了资本,因为低工资低福利只能保证资本的一时之欢,长远看它们会牺牲效率、丧失市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4/7280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