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有感于6家奶企垄断价格被处史上最大罚单

2013年08月14日 13:32

 

【全球财经案例】

【事件介绍】

 

6家奶企垄断价格被处史上最大罚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8月7日宣布,合生元等6家乳粉生产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限制竞争行为共被罚约6.7亿元,成为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3家企业因配合执法机关调查并积极整改被免除处罚。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介绍,乳企合生元公司因“违法行为严重、不能积极主动整改”被处上一年度销售额6%的罚款,约1.63亿元。不能主动配合调查但能积极整改的美赞臣公司被处上一年度销售额4%的罚款,约2.04亿元。

“能够配合调查,并主动整改的”多美滋、雅培(上海)、富仕兰(上海)、恒天然商贸(上海)公司分别被罚约1.72亿元、0.77亿元、0.48亿元、0.04亿元。分别占这些公司上一年度销售额的3%。

“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有关情况、提供重要证据,并积极主动整改的”惠氏公司、贝因美、明治公司被免除处罚。

发展改革委称,涉案企业提出的整改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违法行为;采取实际行动,消除过去违法行为的后果,使消费者获得切实利益。

许昆林说,从今年3月开始,根据举报,发展改革委对9家乳粉生产企业开展了反价格垄断调查。大量证据表明,涉案企业价格垄断具体的措施和手段主要包括合同约定、直接罚款、变相罚款、扣减返利、限制供货、停止供货等。

他说,一旦下游经营者不按照涉案企业规定的价格或限定的最低价格进行销售,就会遭到惩罚。涉案企业的上述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不正当地维持了乳粉的销售高价,严重排除、限制同一乳粉品牌内的价格竞争,削弱了不同乳粉品牌间的价格竞争,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反垄断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王晓晔表示,发展改革委对6家乳企罚款额之大是“创纪录、破天荒的”。这次处罚,加上今年以来发改委查处的三星、茅台和五粮液等企业价格垄断大案表明,我国反垄断机关对价格垄断不法行为查处力度在加大,对其他行业和企业是个警示。

被罚奶企回应“天价罚单”

对于这一我国反垄断史上的最大罚单,被罚企业如何看待?罚款将对这些企业带来何种变化?

 

合生元、美赞臣:放弃行政诉讼,接受处罚

根据《反垄断法》,一旦企业被反垄断部门确认违法,可能面临企业年销售额1%至10%的罚款。此次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出的罚单中,对合生元和美赞臣的处罚力度最重,分别处以上一年度销售额的6%和4%,罚款金额分别约为1.63亿元和2.04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出,之所以对合生元施以重罚,在于其“违法行为严重、不能积极主动整改”。

7日一早,香港上市的合生元公司股价低开1.43%。记者一早多次尝试联系合生元公司有关负责人,但对方一直不接电话。

不过,记者发现了合生元当天发布的公告。公告称,该公司全资附属公司广州市合生元6日接到国家发改委发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广州合生元放弃提出行政诉讼,将及时支付占上一年度销售额6%、约1.63亿元的罚款,以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处罚决定。

合生元还表示,将不断完善和持续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确保公司各项经营决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记者随后多次致电美赞臣公司,最终获得的回应。该公司对外事务部负责媒体服务的杨韵介绍,美赞臣已于7月16日对其旗下主要产品出厂价下调7%至15%,同时表示接受此次处罚,不准备辩驳,旗下产品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涨价。

恒天然、富仕兰:调查有助公司运营 将积极整改

此次被罚的6家企业中,多美滋、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恒天然4家企业统一被处以上一年度销售额3%的罚款,其中多美滋被罚约1.72亿元,雅培约0.77亿元,富仕兰约0.48亿元,恒天然约0.04亿元。

记者尝试电话采访恒天然、多美滋和雅培公司负责人,电话始终接不通或被转移到语音信箱。

不过,近下午时,记者在恒天然官网主页上看到了这家公司发出的英文公告。公告称,恒天然愿意接受此次价格垄断处罚,发改委的调查有助于今后公司的营销和运营。

记者联系上富仕兰公司后,该公司一位媒体联络官向记者发来书面回应,表示公司承认并接受罚款处罚,并将进行相关整改。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该公司生产的美素佳儿奶粉已于7月份将价格下调5%。

记者注意到,这家公司在其官网首页显著位置发布公告,表示坚决支持和配合调查,将积极进行公司整改,并在公司内部开展有关中国反垄断法规的全面培训。

惠氏、贝因美、明治:积极主动整改 最终免于处罚

此次涉案的9家企业中,惠氏、贝因美和明治乳业最终被免除处罚。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认为,这几家公司不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有关情况、提供重要证据,还积极主动整改,因此不予罚款。

相对被处罚的企业,这3家企业对待记者采访的态度明显积极。

惠氏(中国)公关总监曹敬衡告诉记者,公司尊重发改委的相关决定,并将继续履行7月8日公布的降价承诺,惠氏主要产品自7月起平均降价达11%。惠氏承诺,今后一年内新产品不会提价。

记者拿到的贝因美公告显示,贝因美目前已收到发改委《免除行政处罚决定书》并承认确有违反《反垄断法》行为。公司将及时履行承诺,停止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

明治乳业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明治支持发改委的调查并将履行应有的社会义务,市场上现有的“珍爱”系列奶粉产品全部4个单品都已降价销售,幅度在3%到7%。明治承诺在今后2年内以优惠价格供应中国市场,不会因更换标签或包装而蓄意抬高产品价格。

6.7亿元罚单落地 放心奶粉何时回归平价?

2008年以来,购买平价的放心奶粉似乎越来越成为国内消费者的奢望——高高在上的“洋奶粉”不但价格越来越贵,而且近年来也频频曝出“质量门”;跌落低谷的国产奶粉崛起之路还很漫长,价格也渐渐不便宜。消费者信任的放心奶,何时才回到平价?

 

发改委重罚多家奶企

根据发展改革委7日公告,包括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恒天然等企业均存在固定转售商品的价格或限定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的行为。具体的措施和手段各企业有所差别,主要包括:合同约定、直接罚款、变相罚款、扣减返利、限制供货、停止供货等。这些措施和手段均具有惩罚性和约束性,一旦下游经营者不按照涉案企业规定的价格或限定的最低价格进行销售,就会遭到惩罚。

因此,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恒天然6家企业,分别被处罚相当于上一年销售金额3%到6%不等的罚款,6家企业被罚款金额共计人民币6.6873亿元。

发展改革委曾于今年7月2日披露,已掌握部分“洋奶粉”企业违法证据。如果被反垄断部门确认违反《反垄断法》,违法企业可能面临罚款额可达这些企业年销售额的1%到10%的处罚。公告一出,不少奶粉企业相继降价。

例如,惠氏于7月3日宣布下调12款奶粉产品售价,平均降幅11%,其中单品最高降价幅度达20%。而贝因美也宣布从7月10日起,公司婴幼儿配方奶粉主要品项标准出厂价下调5%~20%。

在发展改革委8月7日公告中,惠氏和贝因美就因为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有关情况、提供重要证据,并积极主动整改等原因免除处罚。

涨价步伐或将暂停

艾格农业数据显示,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品牌奶粉就进入集中涨价期,三年间就有四次集中调价,包括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而洋奶粉频繁的涨价潮也让国产奶粉“耳濡目染”,去年某款国产奶粉涨价时,也曾提出“价格决定品质”说,认为“不涨价就掉价”。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巨额罚单落地的背景下,奶粉产品尤其是“洋奶粉”或将掀起一波“降价潮”。

“但降价幅度相比此前的涨价幅度仍然显得‘微不足道’。”乳业专家王丁棉介绍,尽管目前不少品牌都宣布降价,但洋奶粉总体价格还是居高不下,“在2006年到2012年之间,国外奶粉品牌平均每年的涨幅可以达到15%-16%之多,而在‘反垄断’压力下宣布降价的企业,降价幅度在5%-20%之间,平均降幅可能仅在10%左右。”

艾格农业高级乳业分析师陈连芳表示,此前国外品牌价格很高,国内乳企有很大的定价空间,而反垄断处罚落地后,国内品牌也可能出现降价,至少不能提价了。一方面,洋奶粉企业在反垄断的压力下降价后,或将导致其中国营销方面的支出会缩减,这对于国产奶粉铺开营销渠道有一定利好。但另一方面,未来如果进口奶粉品牌整体降价,而国产奶粉品牌尚未重获消费者的信心,国产奶粉因价格优势获得的生存空间将会受到进一步挤压。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中亦认为,本次涉及的均是终端价格较高的奶粉品牌,作为行业价格标杆的高端奶粉倘若价格重心下移,中档产品的竞争将加剧。

平价且优质的奶粉是奢望?

罚单落地,产品价格或将“低头”,但消费者的担忧却仍然高悬。上海妈妈姚小俊担忧,这些企业是否会把处罚的损失及降价成本又“变相转嫁”给消费者。“比如通过减少单个包装分量,或者从奶粉品质或原产地方面打折扣。”姚小俊说,“想要买到平价而且优质的奶粉本就是奢望,目前国产高端奶粉价格也不亚于进口奶粉,而就算原汁原味的进口奶粉也有质量风险,真不知道到哪里才能买到放心奶粉?”

如何能保证奶粉乃至整体乳制品质量,同时逐渐推动产品真正回归平价,专家表示还任重道远。

一方面,国内外生鲜乳成本、人工材料成本等成本上升还将伴随着整个乳制品行业。上海市乳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介绍,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近年来上海市生鲜乳的收购价也在不断上涨。“生鲜乳价格协商机制加上第三方监测、优质优价机制的不断完善,提高了上海生鲜乳的质量和产量。但也意味着奶企生产成本的提高。”

另一方面,渠道成本也一直水涨船高。王丁棉也认为,要改善中国奶业现状,只通过企业兼并重组还是不够的,如果大企业不能够保证乳制品的质量,那波及的危害程度将更大。“提升质量不能单纯依靠政策,推动乳制品回归平价还是要通过简化营销渠道,降低营销成本。”

 

【热议】反垄断史上最大罚单,罚出啥效果?

罚款已“盖棺”,效果尚“待定”

堂吉伟德(职员):洋奶粉反垄断落锤之后,有人认为,洋奶粉低价时代已经来临。不能不说,这样的看法未免过度乐观。2011年,面对调控物价的巨大压力,以及涉嫌价格操控的指控,先有发改委的约谈,后有相关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不涨”承诺,并对擅自涨价的联合利华开出了200万元的罚单,但随之相关企业便顺势而涨。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一是相比于价格垄断的暴利来说,所谓的巨额罚款并不足以产生威慑效果。二是价格垄断的表现形式很复杂,除了显性的表达,还可以有隐性的实现。三是反垄断于国内来说,还算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反垄断立法以来,只进行了数十起调查的国内反价格垄断,其能力建设明显偏弱。四是价格垄断调查存在着厚此薄彼,有选择性的倾向,正如有论者所认为的那样,国内价格垄断状况较重的石油、电信、银行等等,本应是反垄断调查的重点,然而却未能有所企及并深度介入,影响了反垄断的权威。

最大罚单不仅是对洋乳企的警示

叶祝颐(教师):国家发改委开出史上最大反垄断罚单,不仅是对违规洋奶粉企业的警示,对国内垄断企业也具有启发与警示意义。现实生活中,不仅洋奶粉企业限制市场竞争,玩价格垄断把戏,国企尤其是垄断央企“一企独大”,一面哭穷涨价,左右市场定价话语权;一面奢侈浪费,独享高福利待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电信与联通涉嫌价格垄断,高价卖低速宽带;比如,中国移动,银行业、石油巨头、电力行业,不也在攫取垄断利润,闷声发财吗?再比如,银行老总不是说利润高得不好意思吗?从媒体报道来看,这些垄断央企赚钱多多,福利羡煞民众,但是他们上交利润、让利于民却十分吝啬。

对照发改委重罚洋奶粉企业的反垄断案例,如何高扬反垄断利剑,革除垄断企业体制病灶,督促国内垄断企业的利润血管里流淌道德血液,学会让利于民,值得探讨与反思。

处罚洋奶企更要国奶当自强

魏文彪(编辑):此次遭到国家发改委处罚的多是国外品牌的洋奶粉,而这些洋奶粉企业所以敢于肆无忌惮地在中国市场实施价格垄断行为,很大程度上实是因为中国国产奶粉因为近些年接连发生质量安全事故,使得国产奶粉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正是由于洋奶粉即便价格高企依然能够获得较大的奶粉市场份额,而才使得其不惮于通过实施纵向价格垄断行为保护自己的高售价。

正因如此,尽管有关方面依法对洋奶粉价格垄断行为实施处罚确有必要,但是破除洋奶粉价格垄断行为的根本,还在于要通过包括进一步加大对于国产奶粉的质量监管在内各种途径,有效保障与提高国产奶粉的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当消费者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得到恢复,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占比不断扩大,奶粉市场竞争更为充分,洋奶粉为了保住与扩大自身市场份额,才不会再敢于通过实施纵向价格垄断等行为保护自己的高价。

最大罚单不是奶粉反垄断的终点

张枫逸(公务员):最大罚单不是奶粉反垄断的终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首先,加强市场监管,培育良性竞争。奶粉反垄断,政府部门除了直接出手外,更重要的是监督市场行为,培育良性竞争,推动更多的企业能够用过硬的产品叫板行业巨头。

其次,引导兼并重组,打破寡头格局。国内现有127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其中既有伊利等年产5万吨的大企业,也有年产仅数百吨甚至更少的小企业。前10家企业的规模仅占到全行业的42%,如此过多过小的企业如同一盘散沙,根本无力与国外大品牌抗衡。垄断属于市场行为,同样,反垄断也要回到市场中去。当国产乳企真正提升乳粉质量水平,多些能与洋品牌分庭抗争的民族品牌,当社会重塑消费信心,公众可以随意选购奶粉而不必多花钱买放心,则奶粉垄断的问题不攻自破。

 

【启示与思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7日宣布,对广州市合生元等六家奶粉企业的价格垄断行为共处罚款近6.7亿元。这是2008年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反垄断部门开出的最大罚款单。涉案企业均承诺停止违法行为,消除过去违法行为的后果,让消费者获得切实利益。

事实上,反垄断部门祭出反垄断法利器,开始进入奶企调查时,部分企业就慑于法律的巨大威力,迅速宣布大幅降价。这是5年来一路上行的部分高端奶粉价格首次下调。这表明,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是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武器。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规定,一旦被认定违法,涉案企业将被课以上一年度营业额的1%-10%的罚金。这意味着罚款额可能超过其全年利润,乃至高达亿元。2008年反垄断法实施以来,执法部门依法查处的价格垄断案件涉及航空、图书、造纸、日化、汽车、保险、电信、医药、液晶面板、酒类、黄金、海砂、玉米种子等多个行业,与广大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因而部分经营者通过实施价格垄断,谋求垄断利润,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尽管反垄断法实施以来查处了不少案件,但必须看到,不少企业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企业知法犯法的现象屡见不鲜。

此次反垄断最大罚单的落地,最终能否从根本上赢得最好效果?笔者觉得这可能是个未知数。

一者是反垄断调查是起到了震慑作用,但并没有震慑了洋奶粉的心,洋奶粉此次迎合发改委反垄断调查就说明,其是一次应付,也是一次及时采取的保护措施,面对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办法,通过降价进而避免处罚就是证明。

二者是反垄断调查不能从根本上去监督洋奶企,洋奶企进入国内,有各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国产奶粉出现的问题,给其有了进攻的机会,更有了强大的市场,目前洋奶粉抢占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可缺少的是长效机制监督,或许正如此,结果此次出现了洋奶粉“肉毒杆菌门”事件。

三者是批垄断调查没有从质量等措施上去入手,仅仅是价格的调查,如果在反垄断调查过程中,联系相关部门,有效的使用执法监督机制,对洋奶粉也来一次彻底的检查,既是监督,也是对质量的一种保证。

缺少了长效机制的反垄断调查,即便是开出了最大罚单,也不能“扭转乾坤”,不能回避问题,只能是处罚时,洋奶粉顺从,但其能不能起到效果,更应该“听其言观其行”,应该建立起长效机制,处罚奶企,更应该监管奶企,否则,反垄断最大罚单依然不会有最好效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4/7280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