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撑伞女孩”新闻虽假,但关怀是真

2013年08月14日 14:46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撑伞女孩”系假新闻

清洁女工在被找到后证实是“摆拍”

“清洁工中暑,小女孩撑伞”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可是报道刊出后不久该新闻就被证实是假新闻。“中暑晕倒”的清洁工汤大姐承认,她是被几个年轻人请去“拍广告”,事后还给了她1000元封口费。事情引人深思:究竟是谁在消费大家的爱心和同情心?

策划人向多家媒体报料

其实,“清洁工中暑、小女孩撑伞”是一条报料新闻,当时并不止一家媒体收到。2013年7月31日16时许,记者也接到一名霍姓男子报料。不过,其说法存在诸多疑点。比如,当记者问清洁女工被送到哪家医院时,他竟答不出来;记者又问他如何清晰地拍到小女孩为清洁女工撑伞的照片时,他也是支支吾吾。

不过,“清洁工中暑、小女孩撑伞”仍然有媒体进行了报道,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但是,有眼尖网友马上指出疑点。网友“落雨剑”在微博中说,有人制造新闻摆拍现场,有数百路人见证。他发布了摆拍照片,照片中清洁女工和小女孩都站在一起,小女孩就是后来“新闻照片”中的撑伞小女孩。

“落雨剑”说,“定制”的观众在现场嘻嘻哈哈,清洁工满头大汗的被黑衣人指来指去,当时黑衣人发现网友在拍照,马上前来阻拦,所以他本人没有近距离更为清晰地拍下整个完整的摆拍过程。

清洁女工证实是“摆拍”

照片中晕倒的清洁女工姓汤,今年49岁,是增城人,2013年4月来到珠吉街环卫站工作。2013年7月29日她在珠村牌坊下清理垃圾的时候,几个年轻人询问她能不能参与一则广告的拍摄。

当时,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说,他们看到环卫工人生活辛苦,所以想关心环卫工人的生活,希望汤大姐能够拍一个跟伞有关的广告,拍完了还有100元的酬劳。

那几个年轻人不仅花钱请来了汤大姐,而且花了150元钱请来了照片中撑伞的小女孩。汤大姐认为她将要拍摄的是一则雨伞广告,可是事实上她参与的是一起精心策划的炒作。

2013年7月30日中午,汤大姐和小女孩来到了位于天河黄村大道的人行道上,这里行人较少,旁边还有不少灌木丛,拍摄就是这个时候进行的,拍摄过程中,汤大姐经过多次试镜花了1个半小时才拍出刊登在媒体上的那张照片。

在了解了这其实是一起策划之后,汤大姐十分担心,她联系了邀请她参与拍摄的年轻人,对方叮嘱她不要把真相说出去,当时还硬塞了1000元给她做封口费。

 

“假新闻”屡禁不止  媒体人自身责任大

该事件被证实是假新闻,为了提醒广州各大媒体摄影人注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常务主席钟荣健特意向各大媒体摄影部门的负责人发了信息。他说,这两天某媒体“打伞女孩”报道一事请各位关注,这不仅是作者问题,也有采稿、出版问题,如此恶作剧令人气愤。

钟荣健分析,“假新闻”之所以屡禁不止,除了策划人的恶意炒作,媒体人自身的责任很大。首先,一张照片有时空的局限性,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事实,而很多媒体人对“新闻的瞬间”理解有误,不能凭借报料人提供的照片就误以为了解事情真相。其次,目前不少媒体人心态浮躁,看到报料人提供的照片就“兴奋”,没有经过仔细核实采访就“拼凑”事实,违反新闻的基本规律。最后一点是,从记者到编辑的“把关”都不够严格,让公众对媒体丧失信心。

“撑伞女孩”炒作中的善与恶

清洁工中暑倒地,路过的女孩蹲下为她撑伞遮阳,日前媒体报道的这“感人”一幕,最终被证实为精心策划。

眨眼之间,事态反转,公众也经受情绪“蹦极”——从感动到愤怒,从温暖到心寒。制造行善假象,绑架公众感情,无疑在亵渎爱心本身,也愚弄了公众。

不过,在这场丑剧中,清洁工汤大姐表现出了真正的善与美。她是摆拍戏中的被利用者,更是揭穿骗局的“良心”:开始基于人际信任,愿无偿拍“公益广告”,到后来,她将霍某强塞的1000元“封口费”视作烫手山芋,执意退还,并指证了摆拍的事实……其质朴与善良,也令人动容。

相较之下,蓄意炒作“撑伞女孩”的推手,更显丑陋。

在公共生活中,求真与向善的德行不应弃守。摆拍出的“爱心”,只会污染我们的道德空气。

“女孩撑伞”假新闻背后隐藏的“狼来了”危机

2

央视新闻截图

2013年8月1日,有这样一幅图片被广泛转载:毒辣的阳光下,一名女清洁工晕倒在地。她身旁稚嫩的小手撑起大伞,不仅给晕倒者带来了一片阴凉,也让看图的人感到了一丝温暖。根据发表图片媒体的报道,事件发生在高温席城的广州,当时在孩子的感召下,原本不敢贸然施救的路人,陆续伸出援手,将人救醒。不过,2013年8月2日,多家媒体已经证实,所谓的“爱心接力”,实为“有偿出镜”。

民众由一天前的舒心,瞬间变成了今天的困惑“恶心”,甚至愤怒:是谁策划了这场闹剧?是谁玩弄了公众的情感与道义,是谁一次又一次地消费着这个社会的基本信任?“正能量”能用“歪门邪道”来传递吗?所有的指责一定会指向这起事件的策划人,以及两个可能受骗的“临时演员”,公众之于“路人扶助”的敏感之心再次受到重挫。

无良策划重挫爱心真善美。环卫工人平时的工作相当辛苦,收入微薄,为了一个城市的清洁美丽而辛勤的劳作,确实值得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当环卫工人晕倒路边,有一个小女孩第一时间跑上去为她撑起了一把伞,体现真诚与善良,让很多的大人为之动容。

 

但是当我们知道一切都是骗局炒作的时候,让真善美的正能量,变成了让人非常愤怒和震惊的“震”能量。觉得我们的情感被欺骗、感觉被忽悠、爱心被消费,谁不愤慨?社会需要正能量,但绝不需要“伪正能量”,更不需要以正能量之名,行个人利益之实的行为。因为,寄生在欺骗之上的所谓“善意”,只会毁了良善,寒了人心。

精心炒作重挫爱心真传递。可能许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寓意是教育每个人不能说假话,否则真的狼来了没用的人相信你、帮助你。策划“女孩撑伞”炒作对世道人心的每一次消费,就是一次寓言故事的上演,就是一次助推社会信任走向崩盘的恶行。

大家可以想象的是,今后发生在任何地方的“路人昏倒”事件中,行色匆匆的陌生人将会越来越犹豫,他们不知道“扶助路人”是否会被讹诈,更不确信背后是否有策划者的炒作之手而自己傻傻的当临时演员,这些致命的“犹豫”将会错伤多少无辜爱心传递?

信任的匮乏,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相处,成了一道社会难题,人情冷漠的土壤得以滋生。而在经历“扶老人被陷”、“跪爬母亲”、“小悦悦”等一系列新闻事件之后,陌生人之间本已微弱的信任几乎濒临危机,早已经不起哪怕是一丝的挑衅。同样昭示着爱心谁愿传递?谁敢传递?

公众希望结束这场无良策划闹剧,多么希望“清洁工中暑,小女孩撑伞”是真新闻,而“孕妇装病,骗善良女孩,供丈夫性侵,将女孩猥亵后杀害”是假新闻!每个人都期待真善美,真,永远是善和美的前提;而面对虚假的时候,人们内心的那种敏感、愤怒、厌恶和不接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社会和公众向善的一颗心。

女孩撑伞造假,假爱心怎有真关怀?

真是令人寒心。一个小女孩在烈日炎炎下为晕倒的环卫工撑伞的照片,不知感动了多少网友,传递了多少感动。但谁能知道,这样感动竟然也是策划出来的,令人难以接受,难怪,当真相大白之后,网上一片骂声。虽然策划者声称是出于公益,却没有得到任何人的理解。

爱心是一种正能量,感动是一种力量。我们想不通,为什么竟然会有这样别有用心的人,欺骗公众的爱。这么小的孩子,爱心在她的心里是多么地纯洁,怎么也忍心出于个人目的而去利用呢?对她的成长又是多么大的伤害呢?对其他小朋友又该是多么大的打击呢?环卫工阿姨或许工资比较低,或许收入比较低,但是150元钱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她们出卖品质的。

策划人称因为自己曾经是个劳动者,因为前两天看到上海有人中暑,故想利用这样的一个事件来呼吁公众多关注下在烈日下工作的劳动者。天气的确很热,但是如果利用这样的方式来忽悠公众的爱心,就太不应该。作为一名公民,每一个人都渴望爱心的存在,渴望感动的力量,希望社会是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的。但是,假爱心却是谁都不能接受的,正如许多网友评价所称,用假爱心去做公益那是对爱心的猥亵,是对公众的不尊重。社会需要感动,但是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感动,需要的是真诚的行动,而不是通过造假装出来的感动。

烈日炎炎,我们的确应该多关注下劳动者,但是却不是用这样一种方式去体现真情的。其实,我们有很多的方式去关心他们。作为企业家,应该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规定,按照标准发放高温补贴,落实下午上班时间推迟制度,及时备好防暑药品,改善车间环境,为劳动者提供一个凉爽的宿舍等等。作为新闻媒体,应该多走入工地、街道,宣传劳动者的伟大,让全社会都共同来尊重他们,监督管理者的行为,各项政策是否落实到位。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则应该多深入到劳动者工作一线,深入到劳动者场所去看看,问一问他们缺少什么,看看能否提供什么帮助。作为公众,我们则应该多从生活中细节去关心,给劳动者一些尊重,比如公交车上给他们让个座,给身边的环卫工人买瓶水等等。

城市的繁华与整洁,是城市居民的福气,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却是无数劳动者历经烈日、严寒的艰苦环境,而付出的心血,需要我们去珍惜,去爱护,但是更要去尊重他们。爱心是社会渴望的共识,但是人们渴望的是真实的感动,是发自内心的奉献。

 

【启示与思考】

事实上,摆拍“女孩撑伞”,用造假的方式消费爱心,无论是个人的“公益策划”,还是企业的“广告创意”,都是一种恶意炒作行为。乍一看,摆拍“女孩撑伞”,既传递了爱心和正能量,又唤起了社会和公众对环卫工人的关注,这貌似一次善意的炒作。然而,制造虚假新闻事件,本身就与当今诚信社会格格不入,轻则违背了新闻真实原则,重则损害了公共道德。因此,当善意的炒作,影响了公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时,这个“善”实际上就成了一种“恶”。可见,善意的炒作,也要坚守道德底线,以不正义的手段去追求正义,这样的行为并不值得鼓励和推崇。

时下,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炒作的阵营已经转移,网络成了草根群体的舞台,也成了炒作者的天堂。网络炒作有低门槛和高效率的特点,借助电脑和网络传播可以瞬间传遍天下,凝聚起超高的人气。问题是,网络炒作良莠不齐,一些恶意的炒作,既另类又反常,违背了社会道德,挑战了法律尺度和社会秩序。比如,摆拍“女孩撑伞”,拿环卫工人做造假道具,用“献爱心”当卖点,尽管其出于“关爱环卫工人”的善意,但也是一种恶意的“善意炒作”,既欺骗了公众,又损害了被摆拍者的人格尊严,造成了对其道德上的伤害。

因此,摆拍“女孩撑伞”事件,值得有关部门反思。首先,应给各类新闻炒作设定一个边界,最起码要保证炒作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不能突破“消费正义、欺骗大众”的道德底线。什么该炒作什么不该炒作,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也要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准则。要通过制度的建设,构建网络媒体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道德制约体系,监督网络媒体始终坚持清醒自律的态度。特别是网络等媒体工作者,需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该始终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内化为职业精神。

更重要的是,应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并加以政策和法规的引导,提高对虚假、低俗炒作的监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明确新闻炒作“把关人”的角色定位,在政策上做积极的引导,有必要完善相关法规,对那些恶劣的炒作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提高恶意炒作的违法成本。因此,对于恶意炒作“撑伞女孩”,不能止于当事人公布真相和道歉,更不能止于道德评判,应给予其相应的处罚,承担违法成本。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4/7281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