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恒天然模式遭质疑

2013年08月15日 09:00

 

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集团可谓流年不利,肉毒杆菌污染事件尚未平息,斯里兰卡政府日前又宣布,在恒天然奶粉中检出双氰胺。一时间,以安全标准高著称的新西兰乳业堕入多重“安全门”,面临四面楚歌境地。事实上,恒天然控制了新西兰90%以上的奶源,一直被视为高品质乳品的代表,其合作社模式一直被各国推崇。但本次危机也暴露出了这种模式的弊端,一家独大成为行业系统性风险。专家建议,国内乳企应从恒天然事件中吸取教训,同时抓住机遇苦练内功,重塑国内乳品形象。

合作社模式经营

平心而论,本轮危机出现之前,控制了新西兰90%以上奶源的恒天然长期保持良好安全记录,能做到这一点相当难得。当前,不管恒天然的危机何等严重,必须看到,相关问题主要由其自身主动发现并公布,且未造成灾难性事件,这体现出其自检系统的优势。

恒天然长期保持良好安全记录,源于其独特经营模式。

恒天然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而是一家合作社组织。有别于大资本为王的公司制企业,合作社是中小生产者和小资本者的经济联合体,每个成员都是合作社的股东,享有相对均等的义务和权利,合作社宗旨在于服务广大成员利益,而非为大股东赚取高额利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聚沙成塔的协同效应。

相对于公司制,恒天然的合作社制有效弥补了新西兰乳业经营个体相对分散的产业弱点,以较小的代价,实现了既确保个体牧场主经营主动权,又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实现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的目的。

据悉,恒天然的乳制品工厂普遍建有高效的追溯制度和自检体系,一旦发现有哪个批次的原奶出现问题,工厂就会追溯到出问题的牧场,从而确保问题得到及早发现和控制。

由于个体牧场主是恒天然的股东,加之存在完善的质量追溯机制,这确保了个体牧场主和恒天然的根本利益一致,根除了牧场主为私利而牺牲产品质量的经济动机。而高度垄断局面,则避免了多头竞争产生的内耗和标准不一等问题。

1

(图为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旗下的一家牧场。)

一家独大成为行业风险

恒天然作为一家超级合作社,本身已自成体系,堪称新西兰乳业的化身,这是全球乳业独一无二的现象。然而,乳品的生产特点和化学特性决定了,乳业极易遭受污染源困扰。乳业安全危机可防控,却不能根除。在此行业天然脆弱前提下,当局者若对制度过于自信,难免会招致偶发性事件的沉重打击。

 

因此,恒天然这种看似超级稳定、密不透风的经营模式和垄断局面并非完美无瑕。相反,本轮危机表明,这种过度封闭和整齐划一的行业体系,已构成新西兰乳业的最大系统性风险,在品牌形象方面造就了“一损俱损”的结构性软肋,使之容易在公关危机中沦为众矢之的。

如何结束一家独大局面,为新西兰乳业引入更为多元化投资、经营主体,营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值得新西兰当局考虑。毕竟,一个产业、一国经济命脉,不宜长期掌握在单一实体手中。

事实上,本轮乳品危机已经在新西兰国内引起反思。在恒天然“安全门”事件发生后,新西兰一家主要奶粉生产商告诉新华社记者,正考虑与中国等国外企业合作开办牧场、生产奶粉,以摆脱对恒天然原料的过度依赖。

2

(图为恒天然集团研发中心前台。)

国内奶企需要“苦练内功”

尽管本轮恒天然危机蕴含了产业重组的机遇,却难以直接利好中国乳业。多项最新网络民调显示,绝大多数中国受访者依然偏爱洋奶粉。因此,此事短期预计只会促使市场份额在洋品牌之间的重新分配。

长期看来,中国乳业仍需着眼行业战略布局,一方面积极借鉴海外乳业的可取之处,实现产业经营模式的显著升级变革;另一方面,抓住机会推动资本走出去,结缘上游优质奶源和品牌要素,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

 

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兆林说,未来四五年是我国奶业快速发展的阶段,振兴国内奶业,奶行业必须自强,以稳定的质量、良好的信誉重塑消费者信心,重新夺回市场。

蒋建平认为,要想打破洋品牌对国人的“信心垄断”,最重要的还是采取措施提高我国牧业的规模化水平、加强乳业“软环境”建设。

内蒙古奶业协会常务理事扎鲁达认为,应该鼓励建设适度规模的标准化牧场,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统一饲养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先进饲养管理技术,从源头对原料奶进行控制。

在恢复消费者信心方面,业内人士认为,有关企业应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建立诚信体系,回归乳业本身。而政府在重建信心方面也应有更多作为。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管理,但有关政策措施还需要细化,从政府本身开始建立健全诚信体系,并向消费者普及有关奶粉的科学知识。(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5/7281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