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江苏: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在哪里

2013年08月16日 13:07

最近,王林的迷信破产让人们警醒:国人的科学素养亟需提高。不具备基本科学知识的人不算合格的现代人,不掌握科学思维方式的也不可能是智者。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的特质?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在哪里?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诞生不过几百年,在人类文明史中只占了很短的一段。人类有很多知识体系,科学的特点是“客观、逻辑、实证、可重复检验、排它、可证伪”,这些特质保证了科学是人类最可靠的知识体系。

科学只以客观存在为研究对象。“人是天地日月之精华”这句话貌似无懈可击,从科学的角度看,其实是句大而无当的废话,因为“天地日月之精华”是子虚乌有的想象,不可能找到,自然也无法证明人是或不是这个东西。

科学由严格的逻辑构成,不允许有任何的逻辑不自洽。在信息科学建立过程中,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可能存在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悖的能量控制机制,将之诙谐地称为“麦克斯韦妖魔”,后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驱走了这个“妖魔”,保证了热力学的逻辑一贯。

实证是科学的特质,科学理论需要确凿证据才能成立,而不是没有相反证据就算成立。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说,假如你声称有个科学发现,科学界会先默认你是骗子,直到你用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的发现为止。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的确与众不同,对于缺乏证据的未知的说法“宁信其无,不信其有”。

科学理论必须是可重复检验的,“孤证不立”是科学家们恪守的基本原则。中学物理课本称“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荷,用皮毛摩擦的橡胶棒带负电荷”,有位研究静电的民间科学爱好者,在家里做实验发现两种方式都带同种电荷,非常激动,闯入静电防护专家刘尚合院士主办的静电学术年会,要求做学术报告。院士不堪其扰,只得请他到实验室重复实验,结果他满头大汗也做不出他要的结果。院士向他解释:“这里是静电屏蔽实验室,你家里没有这样的条件,电荷是从外部感应而来的。”

科学理论是排他的,对于同一现象,相互矛盾的解释中只有一个是科学的。

科学还是可能被证伪的,不能被证伪的不是科学。“可能被证明是错了的,才有可能是科学”,科学家常说的这句话看似别扭,其实不难理解。比如自由落体定律,你只要在真空环境中做出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下落速度不同,而且科学界重复实验成功,那么就推翻了这一定律。真空的实验环境很容易构建,却从来没人做出这个证伪实验,这从反面验证了自由落体这一定律的极端可靠性。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恰恰蕴含在“可证伪性”之中。

虽然科学是人类最可靠的知识体系,但它不是真理。“真理”一词,在历史上常常染上宗教色彩,只需要相信不需要证明,所谓不证自立,这与科学的实证精神恰相违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不是真理。这不是对科学的矮化,而是更准确的定位。

也不能在所有领域都坚持科学标准。人类的认知领域分为多种,科学研究所关注的是客观认识领域,所做的是真伪判断。此外,人类还有道德领域的善恶判断,艺术领域的美丑判断,生活方式领域的价值判断……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人都懂得,“适用范围是科学理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科学理论都有严格的适用范围,超范围使用就会出错,就是一种伪科学行为。比如进化论是科学,但突破其原先适用的自然界,扩展到人类社会,“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法则就未必成立。社会达尔文主义是进化论这一科学理论的附会,硬拉科学为其背书,其实是与科学无关的一个学说。

崇尚科学但不滥用,才是科学的方法。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6/7282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