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杜绝建楼堂馆所 唯有“内外兼修”
2013年08月15日 10:15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中央再提停建楼堂馆所 部级官员办公室禁超54平米
发布
各地区新建、调整办公用房的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建新交旧”、“调新交旧”原则,在搬入新建或新调整办公用房的同时,及时将原办公用房腾退移交机关事务主管部门。因机构增设、职能调整确需增加办公用房的,应在本部门本单位现有办公用房中解决;本部门本单位现有办公用房不能满足需要的,由机关事务主管部门整合办公用房资源调剂解决;无法调剂、确需租用办公用房的,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即日起,各级党政机关须按照原国家计委1999年发布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比对”办公用房规模,如超标,须腾退,并于9月30日之前,上报腾退结果。楼堂馆所建设、装修,都要纳入政务公开内容,接受公众监督。
7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5年内,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
已批准未开工楼堂馆所项目一律停建
《通知》提出,5年内,各级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扩建楼堂馆所;停止迁建、购置楼堂馆所;已批准但尚未开工建设的楼堂馆所项目,一律停建。
此前,一些政府以业务用房等名义,建起超标豪华办公楼。对此,《通知》提出四个“严禁”:严禁以建技术业务用房名义,搭车新建楼堂馆所;严禁改变技术业务用房用途;严禁以城市改造、城市规划等理由,在他处重新建设楼堂馆所;严禁借企业名义,搞任何形式的合作建设、集资建设或专项建设。
23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期,楼堂馆所建设项目清理过程中,发现技术业务用房项目存在审批不规范、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因此,《通知》特别针对技术业务用房等,制定了禁止性规定。
领导干部办公室面积超标应清理腾退
原国家计委1999年发布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明确了各级党政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办公用房面积标准。《通知》要求,依据该标准,全面清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办公用房。
《通知》针对领导干部超面积配置办公用房、在不同部门同时任职等6种情形,作出了细化规定。面积超标的应予以清理并腾退;在不同部门同时任职的,应在主要工作部门安排一处办公用房,其他任职部门不再安排等。
9月30日之前,各地区须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上报办公用房腾退清理情况。各部门各单位年终应把楼堂馆所建设和维修改造项目实施情况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解读
四个月三提“停建楼堂馆所”
初步统计,该《通知》系1988年首个楼堂馆所“限建令”(《楼堂馆所建设管理暂行条例》)以来,国家层面发布的第11个政府性楼堂馆所管理文件,也是今年3月换届以来,新一届中央政府第三次强调“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
今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见面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新一届政府的“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
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印发通知,对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情况开展清理检查。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十八大以来,从“八项规定”到“四风建设”,国家领导屡次强调整顿“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而超标豪华型楼堂馆所,正是“中国式奢侈”的表现,背后还有个别干部贪污腐败等问题,对此公众意见很大。因此,本次楼堂馆所清理整顿,也是新一届政府“四风”建设的一项措施,回应公众期待。
亮点
《通知》制定两项新规,楼堂馆所建设、维修情况年终须公示;已出租、出借办公用房到期应予收回。
两项新规能否遏制
超标豪华办公楼?
2007年,中纪委等国家七部委也曾推出全国范围的楼堂馆所清理整顿行动。对比当年行动的指导文件,7月23日发布的通知制定了两项新规:政务公开“楼堂馆所”;到期收回出租的办公用房。对于2007年以来仍层出不穷的违禁豪华办公楼,此次的两项新规能否遏制超标豪华办公楼?
已出租办公用房到期应收回
政务公开“楼堂馆所”提出:各部门各单位年终应把楼堂馆所建设和维修改造项目实施情况,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也就是说,每年年底,各级党政机关须公示,本年内投资建设了哪些楼堂馆所?装修了哪些楼堂馆所?
“收回出租的办公用房”新规则提出:已经出租、出借的办公用房到期应予收回,租赁合同未到期的,租金收入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管理,到期后不得续租。
加大公众监督可有效遏制豪华办公楼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两项新规,一方面加大了公众监督的力度,要求年终公示楼堂馆所“账单”;另一方面堵住了“财源”,不少单位建新楼后出租,从租金中牟取利益,“两项新规对于遏制超标豪华办公楼,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关键还是落实”。
竹立家提出,事实上,2007年的指导文件已经提出,“把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预算支出情况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这次通知,要求公开的是楼堂馆所建设情况和维修改造情况,可见要求公开的内容扩大了。同时也明确了时间,要求在年终公开。
竹立家说,加大公众监督无疑是遏制超标豪华办公楼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但6年来,党政机关虽然逐步加大“三公”公开力度,可鲜见楼堂馆所“账单”。这次如何避免有令未行,还需进一步明确公开的程序、该公开的未公开应受到何种处罚。
链接
正部级官员办公室禁超54平米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原国家计委计投资[1999]2250号)各级工作人员办公室的使用面积,不应超过下列规定:
中央机关
正部级:每人使用面积54m2.
副部级:每人使用面积42m2
正司(局)级:每人使用面积24m2
副司(局)级:每人使用面积18m2
处级:每人使用面积9m2
处级以下:每人使用面积6m2
地方机关
(一)省级及直属机关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正职:每人使用面积54m2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副职:每人使用面积42m2
直属机关正厅(局)级:每人使用面积24m2
副厅(局)级:每人使用面积18m2
处级:每人使用面积12m2
处级以下:每人使用面积6m2
(二)市(地、州、盟)级及直属机关
市(地、州、盟)级正职:每人使用面积32m2
市(地、州、盟)级副职:每人使用面积18m2
直属机关局(处)级:每人使用面积12m2
局(处)级以下:每人使用面积6m2
(三)县(市、旗)级及直属机关
县(市、旗)级正职:每人使用面积20m2
县(市、旗)级副职:每人使用面积12m2
直属机关科级:每人使用面积9m2
科级以下:每人使用面积6m2
禁建楼堂馆所:叫停建筑更要叫停“风水”
“如果是‘官衙’搞得堂皇富丽,我看着不舒服。”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这样说。与此同时,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的通知也发布了。通知一出,百姓顿感“舒服”了许多。
其实,围绕着党政机关楼堂馆所的,一直以来有两件事情令人感觉不舒服,一件是外在富丽奢华的气派,一件是内在对“风水”的信奉与膜拜。中央禁令在前,欲建大楼者知难而退,纷纷取消在建或未建项目。但楼堂馆所内包藏的“风水”思想,该如何祛除?专家认为,大楼易停,“风水”难去,还需加强制度建设,让官员问苍生而不问鬼神,唯有如此,机关大楼“内”“外”才能都让人看着舒服。
严令之下纷纷停建
在湖北襄阳市卧龙大道边上,一个挖开的巨大基坑,两个塔吊矗立其中,但不见施工机械和人员。这里原本是襄阳市地税局要建的综合业务大楼,现在已经停工。襄阳市地税局办公室主任张兴汉说,中央下达停建新建楼堂馆所的通知后,他们便停建了该工程。
近日,为整治奢侈之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要求,5年内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已批准但尚未开工建设的楼堂馆所项目,一律停建。
《纽约时报》撰文指出,“通知”比停建大楼走得更远。以前地方官员绕开禁令的一些做法,在此次“通知”里都禁止了。
有评论指出,从中央政治局带头执行“八项规定”,到此次政府从制度设计层面来整治奢侈之风,表现出了新一届政府对停建楼堂馆所的决心。
“通知”虽严厉,但来得并不突然。早在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为新一届政府“约法三章”,提出新一届政府任职期间,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5月,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印发通知,对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情况开展清理检查。
“通知”至今印发已逾半月,本报调查发现,全国各地不少拟建工程已停工。四川、云南等多个省份出台经费管理方案,不再安排经费用于新建楼堂馆所,将财力投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
对此次“通知”的执行情况,有期盼的眼神,也有疑虑的声音。毕竟“停建令”早已有之,但楼堂馆所问题并未根治。此次中央应该如何杜绝个别地方钻空子,走过场?
“停建楼堂馆所,关键不是靠通知喊停,而是靠制度保障,靠惩处约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通知”具体措施很完善,最大难题还要看政策落实情况。在执行中绝不姑息,对违规建设楼堂馆所和豪华、超标配置办公室行为的惩处力度,一经发现就应该开除公职,并追究法律责任。要靠制度保障“一刀切”贯彻落实,杜绝“偷梁换柱”,打擦边球。
楼堂馆所易于停建,楼堂馆所中包藏的风水思想,是短时间难以叫停的,也是需要重点解决的。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董明如是分析。
信仰缺失利益驱动
近日,“风水”越发不甘寂寞,屡屡上演“闹剧”——
“风水大师”王林成为舆论披露的焦点。他曾承诺帮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办公室放置一块靠山石,“保其一辈子不倒”,结果双双自身难保;山东省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听信“大师”之言,认为自己可当副总理,但命里缺桥,便下令将已施工的国道改道,在水库上修起一座大桥,帮助其“飞黄腾达”,谁料仕途断裂,跌入牢中。
“要叫停的不只是外在的楼堂馆所,更要叫停建筑背后的风水思想。”资深媒体人高严说,“而今,政府办公大楼正被越来越多地融入风水因素,部分官员用权力‘造风水’,将风水之事拖入到公共生活领域,不仅让政府机关太奢华,更是劳民伤财的愚昧行为。”
“狮子”成群、“奇石”成林、“怪石”扎堆……在政府办公大楼,这些景象各处可见。“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如今,和汉文帝夜半问鬼神之事相似,政府官员信“风水”,大有“风生水起”之势。
“官员信仰价值的混乱与缺失,是‘风水’怪象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竹立家分析说,“部分官员‘不信马列信鬼神’的现象,与政府本应倡导和宣扬‘无神论’、‘唯物辩证论’的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反差,需要社会反思。”
部分官员的“风水病”,不仅折射出其理想信仰的缺失,还有强烈的“官本位”心态。对于一些官员而言,风水最大的功能就是保佑升官发财,而公共建筑就成为他们寄托对官运、财运无限憧憬的载体。
内心恐惧也是官员迷信风水的原因之一。“一些贪官污吏,因为心中有鬼,害怕犯罪事实败露,希望通过风水之术求得神灵的保佑。”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长城在谈到办公楼风水怪象的原因时说。
官员在迷信风水的背后,还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一般而言,具有“镇宅化煞”功能的“转运石”、“镇邪兽”之类的奇石价格都非常昂贵。
据了解,仅仅磨盘大小的“泰山石”最低能卖8000元,而像“灵璧石”、“太湖石”、“五彩玉”这些高档的“转运石”一般都能卖到五六十万元,有些甚至能卖到上百万元的价格。
“黄金有价石无价”。因为高档奇石、石雕等的价格具有主观、随机且无法比较的特点,官员容易打着风水的旗号“钻空子”,难逃公款“埋单”的嫌疑。
“在官员和商人之间,风水师有时候仅仅是充当一个道具,在风水的遮掩之下,隐藏着许多潜规则。”“风水大师”密坤乾透露。如今,新型的“风水腐败”悄然而起。
“一些官员请风水先生来看一看,是一种跟风行为。”周长城说,“‘风水乱象’之所以如此猖狂,归根到底是权力没有受到约束,制度在这些官员的眼里就像‘橡皮泥’,随意规避与塑造。只要权力不受约束,豪华办公楼还会在各地出现,政府办公大楼讲风水的现象更会大行其道。”
问苍生才有好“风水”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的歌词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那么,如何让政府办公大楼回归办公本质,摆脱寄托“救世主”的侥幸心理,实现建楼不问鬼神问苍生呢?
竹立家表示,“要扭转政府建办公大楼先算风水的现象,首先要做的是将人民的四项权利——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赋予人民,用人民的权利制约政府的权力。”
“因为缺少监管、权力没有约束,有的政府部门听信风水传言。”周长城说,“这个怪圈只有在将权利归还人民,将人民置于权利中心,对政府形成有力监督与制约之后才能破除魔咒。”
他律很重要,但是政府的自律也不能忽视。据知情人透露,政府要修建办公大楼,设计、施工招标、监理、审查、竣工……这些程序与一般工程建设基本一致,只要建设部门批准,就可以顺利进行。唯一不同的是政府建办公楼,从审批到建设,这一过程完全是内部消化,如果没有完善的行政监督体制,而是一人独大,那么大肆兴建楼堂馆所、盛行看风水的现象将快速滋生。
“行政体制改革是必要的。办公大楼建设从审批到动工修建,这一系列的环节都应当‘有规可依’,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严格的‘把关人’,风水就没了立足之地。”竹立家强调。
行政改革是“硬办法”,“软硬兼施”才是理想之道。“政府和相关官员要树立科学信仰,明白为百姓服好务才能官运亨通的道理。”周长城提到,有些官员往往在做了有愧于民的事之后,将希望寄托于鬼神之说,企图“克”掉罪恶。殊不知,这样就走上了失民心最后失官运的不归路。
用战斗机拦路,打造“升官发财、飞黄腾达”之相;用广场、牌坊拦住通往办公大楼的路形成“聚宝盆”;用奇石寓意“时(石)来运转”……凡此种种都是价值观偏离后形成的“信仰”。但是当将这些虚无缥缈之物与实实在在的苍生之计相比时,孰能真正驱邪避灾,获得财政盈余,赢得仕途光明,结果不言自明。
专家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建设,让官员的“风水”好坏由人民决定,这样官员才能问苍生不问鬼神。
停建楼堂馆所就是要“一刀切”
党政机关超规格修建楼堂馆所的现象,严重脱离群众。从198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楼堂馆所建设管理暂行条例》以来,中央三令五申,一再严控。但一些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的地方违反审批程序,擅自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设规模,个别地方人均建筑面积竟超标近10倍,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从中央政治局带头执行八项规定,到新一届政府“约法三章”,再到此次“两办”通知明确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违规,无不彰显党和政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坚定决心,体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鲜明态度。各地各部门务必令行禁止、抓紧落实。
滥建豪华楼堂馆所,是“四风”问题的典型症状。有的地方建办公楼,比照星级宾馆,是不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豪华家具、高档建材、精品装修,是不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转作风,就是要狠刹这些脱离群众、脱离国情、超越发展阶段的坏风气,就是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
从这些年的实践看,停建楼堂馆所、腾退清理超标准占用办公用房的难度不小。有的地方总是巧立名目逃避监管、想方设法暗度陈仓,还有一些地方以“工程已经开工”、“建好不用是浪费”为由,“打擦边球、玩时间差”,就是不按中央要求办。
实际上,党政机关建楼堂馆所,从立项、审批、建设到运营管理,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这次的“两办”通知,更加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红线,对各种违规界定得清清楚楚。如果还有顶风越界的,就要“一刀切”加大问责,决无情面可讲。只有让挑战红线的人付出代价,才能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启示与思考】
近些年来,兴建楼堂馆所在一些地方渐成气候。对此,中央明确作出规定,不得大肆兴建楼堂馆所,但一些地方仍然我行我素。在土地财政的冲动下,个别地方将楼堂馆所视为“楼宇经济”的组成部分,把楼堂馆所打造成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显赫的政绩工程。楼堂馆所一个个赛皇宫、赶白宫,豪华程度让人咋舌,浪费了大量公共资源。
围绕着党政机关楼堂馆所的,一直以来有两件事情令人感觉不“舒服”:一件是外在富丽奢华的气派,一件是内在对“风水”的信奉与膜拜。中央禁令立在前,大楼易停,“风水”难去,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让官员问苍生而不问鬼神,唯有如此“内外兼修”,才能都让百姓看着“舒服”。
对此次“通知”的执行情况,有期盼的眼神,也有疑虑的声音。从中央带头执行“八项规定”,到此次政府从制度设计层面来整治奢侈之风,表现出了新一届政府对停建楼堂馆所的决心。事实也证明,豪华办公楼基本都已经停工,可各种“大师事件”曝光,政府官员信“风水”的闹剧屡屡上演。
部分官员的“风水病”,不仅折射出政治信仰的缺失,还有强烈的“官本位”心态。对于一些官员而言,风水最大的功能就是保佑升官发财,而豪华办公建筑便成了追逐名利的载体。官员在迷信风水的背后,还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内心恐惧也是官员迷信风水的原因之一,因为心中有鬼,害怕犯罪事实败露,才望求得神灵庇佑,更有一些官员则是盲目跟风。
“风水乱象”之猖狂,归根到底是权力没有受到约束。要靠制度保障,杜绝“偷梁换柱”,打“擦边球”。因此必须要加大惩处力度,一经发现就应从严处理,开除公职,并追究法律责任。更重要的是,要将权利归还人民,对政府形成有力监督。政府的自律和他律都不能忽视,政府和相关官员只有树立科学信仰,为百姓服好务,才能求得官运亨通的好“风水”。
有些官员作了亏心事便去求鬼神,面对禁令钻空子或是走过场。殊不知,这样就走上了失民心、失官运的不归路。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建设,让官员的“风水”好坏由人民决定,群众的满意和幸福才是真正的好“风水”。
今年3月17日,履新不久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用这样的一句话,告诉国内外记者,要以简朴的政府取信于民,造福人民。彼时,在他的“约法三章”里,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被放置在第一位。仅时隔四个月后,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出炉。
无论是李克强总理的“约法三章”,还是两办“停建通知”,实际上已经关闭了建设楼堂馆所的“大门”。因此,各地应在提高执行力上下工夫,要善于识破披着“马甲”的楼堂馆所,并予以重点问责。同时,应强化和创新监管方式,政府性投资应通过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社会公众、市场主体均可获取依法公开的相关信息;在这样的监督下,楼堂馆所要想避开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将难上加难。特别是,不妨推广长沙做法,搭建办公用房统筹管理平台,采取资产产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方式,把全额拨款单位的经营性不动产,全部移交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以此严控楼堂馆所建设。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5/7282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