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小贩装死”抹黑城管

2013年08月15日 13:17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武汉小贩不满城管执法装死示威 难耐高温“复活”逃跑

2013年8月3日下午4点左右,闹剧策划者推着躺有“尸体”的车子在闹市走动,不少市民围观。

2013年8月3日下午3点多,中山大道佳丽广场后面出现了戏剧性一幕:十多名赤膊男子披麻戴孝,用门板抬着一具“尸体”在此示威,宣称城管打死人了,还将江汉城管某执法队门牌给取了下来。记者了解后得知,这其实是因为小贩不满城管执法,策划的一出闹剧。

小贩“诈死”维权引发网友声讨城管

2013年8月3日下午4点左右,不断有人向新闻热线82333333报料,称城管在中山大道佳丽广场打死人了,一帮人正抬着尸体,带着花圈围堵花楼街办事处及城管执法队,这些人将城管执法队的牌子取了下来。记者随后发现,微博上也出现了众多关于此事的内容,不少还配有图片。

事情发生后,江汉警方及时出动,在闹事者周边建立了隔离区,不少不明真相的群众对“死者”很是同情,并认为城管将人打死的行为非常不对,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不断向记者报料的市民介绍,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名小贩在摆摊时遭到城管执法队员的粗暴对待,对方用棍棒殴打了他,最终还致死了。众多网友通过微博得知了此事,并在微博上声讨武汉城管的行为。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记者的预料,这竟是一起为了吸引眼球的“诈尸”事件,被打者并没有死亡,他对城管执法方式不满,召集亲朋策划了此次“城管打死人事件”,策划者在佳丽广场侧面躺了数小时后,因耐不住天气炎热,又“复活”了。

  “死者”趁乱逃跑 警方正在追捕

那么这起闹剧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2013年8月3日,江汉区城管局介绍,闹事的人是个长期在江汉路附近占道经营的团伙,约20人,头目姓李,是襄阳人,该团伙长期占道经营兜售袜子等物品,拉帮结派与城管对抗,屡次劝阻均不悔改。

2013年8月3日下午3点左右,城管执法人员劝阻他们占道经营时,对方再次与执法队员对抗,最后还导演了这场闹剧。目前,闹事者中已有4人被警方控制,其中包括该团伙的头目李某。

警方仍在对这4人做笔录,尚未透露将如何处罚他们。另外,躺在门板上装死的男子趁乱逃走,警方目前也正在追捕此人。

 

公共管理专家:此事应严格区分责任公布真相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的徐双敏教授称,对待这样一件事,政府部门应该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在这件事中谁有错就追究谁的错。

徐双敏进一步解释称,如果城管执法队员在执法中存在过度执法行为,政府部门就应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同时向小贩诚恳道歉,如果小贩受了伤,城管方还应妥善为其治疗,但城管方的责任仅限于此。至于小贩策划此次闹剧,带人聚众闹事,甚至围堵了政府机关,公安部门也应该严格追究参与聚众闹事人的法律责任。

另外,徐双敏还表示,现在城管的名声不好,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市民也容易先入为主认为城管有错在先,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城管就更需要学会如何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徐双敏认为,这次闹剧,小贩很成功地运用网络及微博,将武汉城管抹了黑,但武汉城管最好的处置方式是,第一时间将事情的全部真相公之于众。

律师:闹事者触犯寻衅滋事罪

湖北普明律师事务所的邱华律师表示,最近城管的负面新闻非常多,很多地方的城管执法也确实存在不文明的地方,但很多小贩爱占道经营这也是存在的,一边是管理者,一边是不想被管者,所以小贩与城管间的矛盾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化解。

邱律师表示,这次事件,小贩采取了戏剧性的方式给武汉城管抹黑,但实际上这起策划并不高明,虽然对武汉城管的形象有影响,但相信通过公开信息,市民能够体会到此次事件的闹剧性质。

另外,邱律师表示,商贩聚众闹事的行为扰乱了公共秩序,已经触犯了《治安管理条例》中的寻衅滋事罪,这种行为最轻也需要接受行政拘留的处罚。而事情的起因,如果确实是因为城管方面打人所致,打人者也应该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但这需要看城管当时的行为究竟是什么样的,是适用治安处罚还是依照单位的管理制度处罚。

城管未及时将信息公开

根据公共管理专家徐双敏和律师邱华的说法,城管在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的真实情况,是最有效的应对此次闹剧的方式。但记者发现,无论是武汉市城管局还是事发地所属的江汉区城管局,在应对此次闹剧时,都没有做到将信息及时公开。

2013年8月3日登录市城管局的官方微博“@武汉城管”,发现其最后一条微博是2013年8月2日上午8点42分更新的,上面没有任何关于此次事件的说明情况。而江汉区城管局的官方微博“@江汉城管”最后一条微博是2013年7月31日发布的,上面也没有对此次事件的情况说明。

另外,记者登录了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官方微博“@武汉发布”,这上面也没有关于此次事件的说明。直到昨晚7点多,才有不少网友在微博上说出事情的真相,这是一起小贩自己策划的闹剧。随后,有不少网友在微博上评论称,“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官方却闭口不提事情的真相,普通百姓只有认为是城管真的打死了人。”

   “加V”记者微博还原真相

2013年8月3日,当真相逐渐被网友们知道后,也逐步转变了网友们对城管一致声讨的言论。

传播最广泛的是网友“@FY小圆”的微博,他在微博中配发了9张图,并写道:“武汉城管也搞死人了,在中山大道江汉路地铁门口总欺负老百姓,大家快转发为他们出点力!”

但是,随着众多微博“加V”认证的记者在微博上留言,称这是一起策划的闹剧后,众多网友开始对“死者”的行为表示出了不耻。

小贩“装死”维权稀释社会信任

为了吸引老百姓的注意力,有些人往往无所不用其极:为了炒作成名,找不到工作、想创业又苦于没钱的年轻人策划了“小女孩撑伞”……这一次,小贩“装死”试图靠打悲情牌来伸张诉求,却因为炎炎烈日“穿帮”,再一次将并不厚重的社会信任稀释了。

作为一种表演性抗争手段,“装死”只不过是小贩表达利益主张的一种工具。通过戏剧性的“装死”,小贩迅速地吸引老百姓的眼球,将个体所谓的不公正待遇社会化、公开化,将公众注意力和舆论压力转化为利益博弈的“筹码”,从而占据道德优势和利益博弈的有利位置。

在眼球效应时代,“城管打死小贩”无疑颇具看点。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装死”的小贩作为弱者利益受损、生命被剥夺的代表,自然会赢得舆论的支持,很容易争取观众和听众。在“浅阅读”时代,“城管打死小贩”无疑触碰了人们关于公平正义的敏感神经,引发人们对城管偏差行为的质疑与愤慨。

 

面对小贩与城管的纠纷与冲突,人们往往会先入为主地对城管进行“有罪推定”,认为城管肯定有错在先。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装死”的小贩成功地利用网络和微博,给城管的形象“抹了黑”。然而,及时提供全面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减少成见发酵成为汹涌的“民意”,人们才会更加理性。当真相水落石出之后,众多网友开始对“死者”底线失守的行为表示了不齿。

小贩“装死”既透支了公众的同情心和正义感、消耗了社会信任,也偏离了法治轨道,是一种失范的越轨维权。毕竟,再正义的名目,再悲情的噱头,再生动的表演,脱离了真实的根本,只会让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相信、不敢去相信。

一方面,小贩不能“有诉求就过激,一过激就违法”,再合理的诉求也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解决;另一方面,城管也不能忽视小贩正常的利益诉求,用“堵”和“压”的方式使之演变为过激对抗。如果小贩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手段可以顺利维权,他怎么会剑走偏锋地“装死”呢?只有让利益博弈和法治完善结伴而行,层出不穷的“跳楼秀”、“装死”等表演性维权才会逐渐减少。

小贩“诈尸”当惩,城管执法也该上层次

这出闹剧颇具戏剧性。小贩“诈尸”之前的表演,赢得了很多人同情,公众自然会斥责城管。这也正中了小贩以戏剧性方式给武汉城管抹黑的下怀。但“死者”受不了高温,坐起来跑掉了,事情急转直下,让公众看到了真相。实际上这起策划并不高明,虽然对武汉城管的形象有影响,但相信通过公开信息,市民能够体会到此次事件的闹剧性质。

现在公众关注的是,如何处置这起事件。据最新消息,“诈尸”小贩韩某已被公安部门抓获。目前,韩某和另外2名闹剧的组织策划者一起被警方拘留。昨天下午,江汉区委、区政府组织了公安、城管和相关街办事处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对江汉路、万达等商圈,开展以社会治安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会后,共组织公安、城管、街道200余人开始整治。

就事论事,小贩“诈尸”属聚众闹事,扰乱了公共秩序,污辱了公众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已触犯了《治安管理条例》中的寻衅滋事罪,这种行为最轻也需要接受行政拘留的处罚。即使小贩也有冤屈,也应该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诉求,而不应该以这种欺骗裹挟公众的闹剧来对付执法部门,无论如何都不能原谅或支持小贩“诈尸”行为。

但城管方面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小贩“诈尸”绝非凭空而来,既有长期以来城管暴力执法负面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引发此事件发生的具体情节。近期国内出现了多起城管暴力执法致人伤亡的事件,舆论进一步使民众对城管工作普遍产生了刻板偏见。这种情绪一旦被刻意利用,小贩和城管就不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受害者和施害者的关系。此时,合理的城市管理难以展开,人们在情绪左右下也不问真假,此其一。

其二,在城管与小贩暴力冲突中,双方没有赢家。城管在人们的心中总是不怎么光彩的形象,甚至是扮演厌恶和痛恨的角色,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部分城管员执法行为粗暴——掀翻小贩的摊位,没收小贩的经营产品,还动辄拳脚相加。而当小贩逆袭上演“诈尸”闹剧时,公众对小贩原本同情可怜印象顿时减少几分,与时同时,生发了城管也并非那么好当的感觉。

如此语境下,对武汉即将开展的以社会治安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行动,应该支持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但同时,也应该审视城管以及其他行政执法行为的现状,至少,应该把武汉城管从2009年以来进行的多次创意性执法尝试,如眼神执法、鲜花执法、举牌卖萌执法、城管反串小贩的体验式执法等,落到实处,形成常态,而应该是“确实不是常态化的执法手段,那不过是一种宣传的策略”。

 

【启示与思考】

武汉小贩装死示威闹剧背后寓意深刻。湖南瓜农之死获得赔偿89万的消息,在这个脱贫富裕成为公共价值的今天,让死者装死成了实现这一公共价值的手段。为什么小贩装死示威?因为他知道,只有“小贩装死示威”才能争取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小贩装死示威”才能得到舆论支持的最大公约数,这样的装死示威透支的不仅仅是公众的良心,还透支了社会的底线。

小贩“装死”既透支了公众的同情心和正义感、消耗了社会信任,也偏离了法治轨道,是一种失范的越轨维权。毕竟,再正义的名目,再悲情的噱头,再生动的表演,脱离了真实的根本,只会让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相信、不敢去相信。

在这出“小贩装死示威”的闹剧中没有所谓的赢家。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装死”的小贩作为弱者利益受损、生命被剥夺的代表,自然会赢得舆论的支持,很容易争取观众和听众。在“浅阅读”时代,“城管打死小贩”无疑触碰了人们关于公平正义的敏感神经,引发人们对城管偏差行为的质疑与愤慨。

贩夫走卒,引车卖浆——就像欧美社会与高级商场一样自由存在的跳蚤市场,既是社会的参差多态,也是人生的繁复多元。遗憾的是,越是流动人口庞大的中国城市,城管与小贩之间的肉搏越是司空见惯,这说明我们在城市管理中确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城市逼着执法者驱逐小贩,又不给后者自由生存的空间,武力,自然成为双方为权益而斗争的最后手段。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正在如火如荼推进,我们究竟要传递怎样的城市价值、我们究竟要塑造怎样的城市生态,城管与小贩是两个很能“辨金试玉”的标签。再文明的驱赶,仍是粗暴的手段。在“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路上,小贩有小贩的梦想,城管有城管的人生,谁都不该因为狭仄的制度而“挂彩”。还是那句话,制度当为城管及小贩设置缓冲地带——既要容得下城市管理的温情,也要容得下劳动谋生的艰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5/7283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