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键盘时代也别忘笔尖上的文字美

2013年08月16日 13:50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近来,曾经让不少学生头疼的汉字听写测试火了。《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节目,不仅将“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还让告别校园多年的成年人也甘当“陪考”,老老实实地学起了写字。

据了解,《汉字英雄》由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手打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则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两个节目都是在暑期推出,汇聚了一批热衷汉字文化的青少年,播出不久即引起了热烈反响。因为,它们不仅考验了参赛学生的识字量,也是对电视机前“陪考”观众的一次测试,而人们交上的答卷却不容乐观。

成人书写能力退步更严重,学生易写错生活常用词

外国人觉得汉字像“天书”一样难以书写,而现在连很多“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开始有了同感,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生僻字之时。

日前,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随机选取现场观众组成“成人体验团”,当“尥蹶子”、“貔貅”、“攥拳头”、“桀纣”、“瓮中捉鳖”等词语出现时,“成人体验团”错误频频。

在节目《汉字英雄》中,不少字背后都有一个“千人知晓率”。节目显示,“脱臼”的“臼”千人知晓率仅为23.9%,“舂米”的“舂”仅为20%。

不仅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即使“间歇”、“熨帖”、“黏稠”等较简单的词,“成人体验团”的正确率都不足50%。其中“熨帖”一词,只有10%的正确率,而“癞蛤蟆”则难倒了70%的成年人。

“成人体验团”的测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下中国人汉字书写方面的软肋。2013年零点指标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提笔忘字”。

不少网友在看过节目之后,纷纷在网上“晒”自己的听写记录,更有人吐槽:“我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学的汉字都还了一大半给老师了。”网友“轩辕十四Victor”感慨道:“我连自己的星座‘摩羯座’都写错了,在键盘文化横行的网络时代,我们更需要重视传统的汉字书写文化。”

不过,对于参赛的学生而言,生僻字似乎并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在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让一个个选手“落马”的,不是诸如“荦荦大端”、“分道扬镳”之类的复杂字词,而是“三聚氰胺”、“郫县豆瓣”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热门词汇。这也反映出当下汉字教学的偏差。汉字读写的教育,并不仅仅是语文课的专属,而应该渗透在各门学科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从选手们的表现来看,语文课之外的汉字学习与应用,还是薄弱环节。

除了忘字、错字,不少选手在答题的时候都有“倒笔画”现象,也反映出汉字书写不够规范的现状。

 

提笔忘字普遍 汉字“失写症”,需要治治了

面对“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它传承好,在数码时代,我们要打好“汉字保卫战”。

在日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却成了一道让当代中国人尴尬与汗颜的“公众考题”,许多人不禁感叹“汉字的危机来了”!

今天,我们生活在数码产品和信息网络之中,几乎无法摆脱。由于数码产品的快速普及和信息网络的日益发达,人们不需要手写汉字,就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工作和生活。长此以往,在“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之下,人们越来越不会手写汉字了。

提笔忘字的普遍现象,被称为数码时代的全民“失写症”。所谓“失写症”,原本是指脑损害所引起的原有书写功能受损或丧失。可如今,脑部神经没有什么损害,很多人就出现失写症状了。

事实上,不仅我们中国人患上了这种全民汉字“失写症”,在数码浪潮的席卷之下,日本民众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汉字失写——汉字是日本文字的一部分。过去,日本的孩子们得花数百小时去学习这种复杂的文字,但现在,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只需要输入英文字母,就能找到所要的汉字。一些孩子上课甚至不再做笔记,只是拿出平板电脑把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内容拍下来。其结果是,许多年轻一辈逐渐忘记汉字这种象形文字及其含义。

毫无疑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码会更全面、更深入地影响我们,今后手写汉字的需要将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全民汉字“失写症”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种常态。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不可抵挡的现实,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其次,应该继续强化小学阶段的汉字手写教学,包括传统书法文化教学;再次,打造更多更优秀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引发全民对汉字“失写”的关注,激发国人对手写汉字的热爱。

总而言之,在数码时代,我们要尽量避免汉字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努力打好这场“汉字保卫战”。正如歌曲《中国娃》所唱,我们中国人“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面对“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它传承好。 

书写设备的改变不可逆,“换笔”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众多汉字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让不少人产生了警醒之心,甚至有网友喊出了“拯救汉字危机”的口号。

不过,另一方面,考题的设定也受到了一些观众的质疑。网友“_乌鱼_”抱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拿各种一辈子用不到的生僻字作为竞技内容”。“网警小轩”则表示,“汉字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考察过生的汉字不见得有用,应该也注意一些不难写,笔画并不复杂,但容易犯错的字。”

同时,也有专家指出,书写能力的退步是文字工具进化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人们不必过于忧虑。“要是出现不会写的生僻字,用智能手机、电脑一查就知道,善于‘假物’也是一种能力。”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盛玉麒认为,汉字作为书写符号伴随工具的进化经历了“刀笔、软笔、硬笔”的演变,现在已经到了“机笔”阶段,这种“换笔”是科技进步的自然结果,当前常用汉字约有2500个,掌握之后足以读懂99%以上的通用汉语语料。汉字不会西化,更不会消亡。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也说,未来书写设备的改变是不可逆的,节目的本意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醒大家”,并“重温汉字的美好”。

“目前不少人正在为汉字手写的传承担忧,担心以后人们汉字的书写水准,会不会退化到只会辨认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室副主任程荣是此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裁判之一,在她看来,这个节目把小学里“汉字听写的小测验”变成了全民参与的“汉字听写盛会”,为普通大众使用汉字提供了一个正字、正音的大平台,具有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的双重意义。

“汉字用来记写汉语并传承着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程荣说。到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的反思和讨论仍在继续,但正如参赛选手所说,“不论输赢,最后胜利的都是汉字。”

 

我们不能被一只“癞蛤蟆”打败

不管是两个字的“桀纣”“拾掇”,还是四个字的“枭首示众”“未雨绸缪”,应该都算不上是生僻字,如果有人说这几个字不常用,所以才不会写,那么好吧,来一个常用的“癞蛤蟆”。结果,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人体验团中,只有三成的人写对了,也就意味着有高达七成的人,被一只“癞蛤蟆”给打败了。

实际上,对现代人来说,写不出,念不对,勉强写出来还潦草难看到让人不忍目睹的汉字,又何止是一个“癞蛤蟆”呢?当很多网友感叹“彻底认清了自己文盲本质”的时候,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严重。也许有人会说,电脑普及时代,早就实现无纸化办公了,会不会写汉字又有什么关系?各种汉字输入法层出不穷,用电脑打字不是更方便,更快捷,也更有效率吗?

我们承认,电脑打字要远比用手书写更有效率,更方便快捷,但是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我们势必也会失去一些东西,比如书写的乐趣,比如汉字中蕴藏的文化与传统,比如一封手写家书所带来的真诚与温暖等等。这么说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拒绝电脑等科技产品的应用,非要退回到手写时代。只是在利用电脑时代所带来的效率与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拿起手中的笔,重拾书写的乐趣,并且在这种一撇一捺的书写中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祖先的伟大发明之一,汉字不仅仅在传承华夏文明和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绝大多数汉字本身,从它的偏旁、部首、构字,都蕴藏着深刻的含义,都体现了祖先造字时的智慧。比如“家”为什么要这么写?上面的“宀”,表示与房屋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边写边体会其中的奥妙与文化,但是通过电脑打字,一闪而过之间,根本就不给我们领会其中奥妙与玄机的机会。也就是有了效率,但是失了乐趣,失了文化。

电脑时代的效率和用笔书写的乐趣,并非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难题,它们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比如需要速度和效率的时候,我们大可以使用电脑,使用复印机,但是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给自己远方的家人,朋友,写一封信,题几句诗?如此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生活的宁静与恬淡,还有一种温暖与真诚。

【启示与思考】

数千年来,汉字经过了不断的“进化”,经历了从繁体到简体的逐步定型以及汉语拼音的引入、推广和普及等。特别是在信息化浪潮中,五笔输入法、拼音输入法等技术革新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汉字书写带来了挑战。

当汉字在笔尖上变得生疏和踌躇,网友纷纷扼腕:简单快捷的网络“抹杀”了书写思想道德的双手。互联网时代,我们习惯于敲打键盘,而逐渐忽视了手中的纸笔,越来越多人患上“失写症”,更无论书写的正确与工整。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对汉字“敬畏之心”的淡漠。古人常说“一字为师”,而在浮躁心态之下,人们对于汉字书写已相当草率,甚至积非成是、将错就错。不坚持正确书写,谬误就会乘虚而入,这委实是对汉字和汉语言文化的莫大尴尬。

有一部名为《汉字宫》的电视艺术教学片,将汉字以劳动人民的生活编排成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益智故事。每个汉字背后都蕴藏着协调均衡,浓缩着悠悠文明,是生活和文化智慧的高度概括。而楷书的工整端庄、隶书的圆润柔滑、行书的流畅潇洒、草书的狂放不羁、小篆的古色古香……更将一个民族的风骨精神注入其中。

文字是表意的,包含着许多中国文化的核心。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须要接触手写汉字,感受汉字。对此,笔者深以为然,作为中国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继承汉字承载的文化精神。

事实上,键盘时代的高效与用笔书写的乐趣,并非是“二选一”的关系。在速度和效率面前,我们大可以使用键盘,但在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写一封信、题几句诗,这不仅是对中华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对浮躁焦灼社会氛围的一种纠正,或许更是一种获得温暖与真诚交流的方式。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6/7283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