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有感于“领导怕热拒下车救人惹众怒”事件

2013年08月26日 11:25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1

领导怕热拒下车回应: 延误下车属实网传夸张

高温来袭,河南省济源市司法局的一辆警车在撞翻了路人的电动车后,车内的两名领导却拒绝下车救人,原因竟然是“怕热”。5日,这一由微博首先爆料的消息在网络疯传。

8月5日中午,网友@Shoona发布微博称,8月5日12时左右,济源济水大街鸿运楼十字路口东发生车祸,肇事的是1辆司法警车,把1位骑电动车的妇女撞倒在地,血流一地。警车撞人后,半小时之内竟无一人下车查看,直到路边店主把车里的人给拽了出来……

一些接受媒体采访的目击者称,事故发生后,警车司机立即下车救人,拨打了120,但“车后排两名领导在空调车里有说有笑,像没事儿人一样,司机下车救人汗流浃背,两名领导怕热却拒不下车救人”。

6日,经记者向济源市司法局核实,事故发生时,警车后排的乘客确为司法局的1名副局长和办公室主任,当时二人乘警车正在去往天坛办事处北潘居委会落实下午的卫生秩序集中整治事宜的路上。

“从事故发生到把伤者送到医院,前后不过20多分钟,两名干部咋能在车里坐了半个小时呢?”济源市司法局主持工作的一名武姓副局长说,两名领导晚于司机下车查看伤者是事实,“由于车辆发生事故,两名领导第一时间在车内向单位汇报了情况,并向局里请求另安排工作车辆。”

事故中伤者的爱人郭先生向记者证实了济源市司法局武姓副局长的说法。“我从家赶到现场时,爱人已经被警车内的两名领导送到了医院,并垫付各种医药费,医院距现场也就2公里,从出门到医院也没超过半个小时。”郭先生说,“网上的传言夸张了。”

另据济源市司法局武姓副局长介绍,发生事故的警车司机已被停止工作,并责令作出书面检查,两名涉事干部也被要求深刻反省。“尽管只是1起普通的交通事故,但作为司法部门的警车和工作人员,在事故中的确存在处理不当的问题,引起了群众的反感,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警车和人员内部管理。”

事件回顾:警车撞伤女子,官员怕热不下车遭围堵

事故发生后,警车司机(右)下车查看伤者并拨打120,俩“领导”稳坐车内引发围观者不满。

不过,目击者发现,“车后排俩领导在空调车里有说有笑,像没事儿人一样,司机下车救人汗流浃背,俩领导怕热拒不下车救人”。

“这俩领导也太不像话了,出于人道也得下车问问伤者情况。”另一目击者李先生说,随后,一些围观者开始隔窗与俩“领导”理论。大约僵持了半小时,有人强行拉开警车后门,把两人“请”出警车,哪知其中一人拔腿就跑了。

记者从一位热心读者手里得到了一份在现场拍摄的视频,证实了众多目击者的说法。

 

官员撞人拒不下车:乘凉比救人重要?

其实开车撞倒人本来是很容易就解决的一件事情:撞人的出来赔礼道歉,该赔付医药费的就给受伤的人赔付医药费,若是伤者受伤很轻,不需要去医院的话,双方私了就把事情解决了。

可是,根据目击者称:“车后排俩领导在空调车里有说有笑,像没事儿人一样”。这就不对了,撞到人了,下车去看受伤者的情况是人之常情,两官员拒不下车,还在车里有说有笑,莫非觉得自己是官员,撞到人不算什么,根本不需要问候一下伤者?还是本就对百姓冷漠,根本没想到去关心一下受伤的百姓?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位官员被请出车后居然夺路而逃。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刚才还在车里无视事件发生的官员心虚了。

虽然济源市司法局拒绝透漏两位官员的身份,但是身为国家公职人员,心系百姓、为民服务应是每个公职人员牢记心头的事情。为了自己的舒适,全然不顾别人的性命安危,这种令人心寒的做法实在有损国家公职人员的形象。“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不能只体现在口头上面,更要体现在行动上。

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是每个人的责任,身为官员,对百姓负责更是担在肩头的重任。如果连作为个体的责任都承担不了,如何能为百姓负责?

司法警车撞人 官员“怕热”拒下车皆因对群众冷心肠

济源这两名官员竟然会因怕热而端坐在空调车里“有说有笑,像没事儿人一样”, 如此“娇贵”自己的身体,如此漠视群众的生死,激起在场群众的义愤是必然的。

很难想象,面对伤者无动于衷的司法官员,会全身心地维护群众的法律利益;同样不可想象,因为怕热而不愿走出空调车救人的官员,在平素会走出舒适的办公室进入到基层一线去深入群众。古人云:“时穷节乃见”。而对官员来说,有时考验他们的并非什么危难时刻或关键时刻,一起突发性交通事故就足以映现出他们的节操——事实证明,这两名官员的节操已然碎了一地。

目前,正值党中央发起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这两名官员拒绝下车救人的行为显然与群众路线教育严重背离。这两位是怎样实践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重要的是“实践”,是落实,是真正去深入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脚踏实地地为群众谋福利,而不是只停留在嘴上和纸上。贯彻群众路线,最忌讳的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形式主义。如果心中压根就没有装着群众,而只有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意识,当真有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当真需要去实践群众路线的时候,立刻就会原形毕露。坐在空调车里谈笑风生而拒绝下车救人的官员,就很能说明问题。

拒绝下车救人事件是一道严峻的现实考题,理应引起深入思考:检验党员、干部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不是满纸宏论的“学习心得体会”,而是实际行动。

【热议】不下车救人官员仅仅是“怕热”?

拒下车是怕热,太“冤枉”领导了

贺成(职员):领导之所以不愿意下车救人,最真实的或者最现实的原因,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现在的领导过分依赖司机。通过新闻我们也清晰看到,当警车将骑车女子撞伤后,司机已经下车来拨打120报警了。在这样的语境下,既然此时事情有司机料理了,领导又何必抛头露面,亲自参与救人,找那热受呢?二是领导还不习惯拿百姓当亲人。既然对百姓的感情如此淡漠,又如何能不怕热下车救人呢?三是领导对上面负责思想作祟。因为只习惯对上面负责,领导自然就只习惯在上一级领导面前做事,“今天”没上级领导在,自然就不用表现啦!倘若是陪同再上一级的领导下基层碰到这种事,别说撞伤的不是这两位领导的亲爹亲妈,也别说就是个普通的民间小女子,就是撞伤了个人见人烦的乞丐,两位领导别说还能这么淡定得让人嫉妒,恐怕争先恐后找热受还来不及哩!

 

官员拒下车,不是怕热是心冷

王琦(公务员):如果普通人撞了人,不论坐车的或开车的,恐怕都会慌了神,不论外面是否酷热,首先想到的只能是救人,因为被撞的伤者还在马路上流着血“烧烤”呢!领导之所以是领导就是出了事自有人去处理,当司机跑前跑后,汗湿衣襟时,领导却端坐车内,吹着空调说着笑,不知是领导们心理素质好,比较淡定?还是领导们对民冷漠,不将百姓生死放在心上?依笔者看,领导撞人拒下车,不是怕天热,而是心冷漠。

有说有笑的官员为何总是出现在灾难的现场?天生的笑脸为何总不在百姓求助时出现?这只能说明干部中官僚主义依然严重,特权思维依然存在,面对百姓的伤痛以冷漠、抗拒的心态对待,而没有把自己放在公仆的位置。

领导不下车不影响救人

张立美(教师):实际上不管是公车肇事,还是私车肇事,只要肇事车辆有人快速下车对伤者进行救治,就没有必要苛求其他同乘人员都必须下车一起救人。在这起公车肇事案件中,只要领导怕热没下车不影响救人,不影响交通事故的处理,也就没有必要强制要求乘车领导必须下车亲自处理交通事故。

从处理交通事故角度来说,在后座乘车的领导与一般乘客并无区别,交通事故的发生与他们没有直接联系,他们也不必承担直接责任,一切责任和处理都由直接肇事的驾驶员承担。公车发生交通事故之后,只要驾驶员没有驾车逃逸,而是立即下车处理事故,询问伤者受伤情况,联系120急救,并将伤者送去医院,积极陪伤者看病,支付医药费等即可。另一方面,从救人和处理交通事故来说,乘客的领导下车问询伤者受伤情况和驾驶员直接了解伤者情况没有区别,并不能增加救人的效果,一切还必须等待110和120来处理和救人。绝对不会因为领导下车了,伤者的受伤情况就会减轻,最多让人感觉到温暖而已。

【启示与思考】

车辆肇事撞人后积极下车查看、救助伤者是天经地义,人之常情。“领导”因为怕热,安然端坐车中享受空调冷气的舒适惬意,对眼皮底下发生的交通事故及伤者的病痛却视若无睹。如此冷漠无情,虽然酷暑难当,也足以令人心寒。

领导“怕热”,缘于心冷。一是冷在“官本位”思想。二是冷在对他人生命健康的漠不关心,没有起码的悲天悯人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欠缺最基本的道德良知。三是冷在官僚作风严重,没有一点“权为民所使,利为民所谋”的宗旨意识,更不用说把人民群众当衣食父母,嘘病问痛、知冷知热了。

不过,如果仅止于此,也不过是对道德与官僚的又一次口诛笔伐。事实上,这只是一起平常的交通事故,被撞的女子伤势不重,事故发生后,司机立刻下车救人,并拨打了120等待救人,而且一直都陪在女子身边,相应的处置合理稳妥,没有丝毫推卸责任之处。若非公车的身份,恐怕不会这么引人关注。

如此语境下,公车撞人更有放大车上之人私德缺陷的嫌疑,而群众从围观迅速变成围堵,显然是建立在车上之人是领导的前提下,请“领导”下车,道德的苛责之中,更多的是对公权冷漠与傲慢的抨击。换言之,公车符号的标签下,承载着对官对立情绪释放的冲动。假想性的领导,一丝缺漏如同火星一样一点即燃,这个现象值得反思。事实上,类似事件已经并不陌生。比如,围攻城管、围殴警察的事情越来越多,公务人员行为失范酿成群体冲突,背后积蓄着庞大的对立情绪。

请“领导”下车,背后的心理倾向更值得关注。对于群众来说,坐警车的人不是领导也是领导,表达出对公职人员群体的本能反感。公职人员的形象,如何在群众心里如此不堪?官员与民众之间心理的沟壑,又为何越来越大?固然,一些领导干部漠视群众,少数的还损害群众利益,但是在领导干部这锅粥里,老鼠屎的作用并不只是简单的放大,而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形象以及监督约束,无法从制度层面取信于民,从而使得个体的失范被等同于整体的沦丧。

请“领导”下车,不仅需要相关部门正确回应,如实澄清。不管是不是真的领导,都要表达出诚恳的歉意。与此同时,个案背后群众的失望与期待,亦应得到相应重视,更应注重领导干部的品德、操守和做人基本素质的培养,加强监督和约束,并作为改进作风、改善形象,密切群众关系的切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6/7283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