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贵州:借鉴瑞士职教经验 推动我省企业创新
2013年08月16日 09:22编者按
近两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在全国前列。实践证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是带领贵州走出经济洼地,奋力后发赶超,实现贵州“中国梦”的最有效途径。
“四化同步”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才建设,离不开企业创新,尤其离不开技能型人才建设,以及技能型人才引导的企业技术创新。今年初,我省下发《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为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企业升级转型培育了创新沃土。
如何大力发展我省的职业教育?如何使职业教育与企业创新要求相匹配?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李汉宇认为,可以从瑞士职业教育中得到启示和借鉴。瑞士以较少的人口和较小的国土,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全球竞争力排名第一,并在世界经济强国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才尤其是通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成为确保瑞士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记者:据了解,在瑞士,每年约有70%的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只有不到30%的人选择进入高中学习。请问瑞士职业教育普及度如此之高的原因何在?
李汉宇: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深入人心的职业教育理念。瑞士职业教育法规定,在小学二年级就要开设各种手工课程,养成劳动兴趣和习惯,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达成了高度共识。
二是大额度高比例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2004年修订的《瑞士联邦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和行业组织是瑞士职业教育资金的三个主要来源,其中州政府是公共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其投入比例为整个职业教育经费的3/4,且公共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流向职业学校。
三是“学徒制”和“二元制”的教育方法。所谓“学徒制”就是每个学生必须由经过5年企业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的工程师,或者具有4年工程技术师范学院、3年以上工程师实践经验的学校专业教师分别在企业或学校担任“师傅”,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实践。“二元制”就是中等职业教育大多采取“4+1”二元模式,即一周1天到1.5天在学校学习,其余4至3.5天在企业实习。
四是企业自愿参与的教育模式。在瑞士,几乎所有职业学校都有合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由于有严格的课程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学徒们不用担心被当成“廉价劳动力”而学不到东西,这样的合作方式对企业和学生来说是双赢,调动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五是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瑞士学生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约有70%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这些学生中有90%以上将在毕业后获得联邦职业教育与技术文凭,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学院,或通过会考进入应用科学大学乃至联邦理工大学继续学习,攻读工程师学位。
记者:前不久,省工商联对我省职业教育和民营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请问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什么?
李汉宇: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情况不乐观,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用技术工人难,职校毕业生创新能力较弱,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究其原因,主要问题集中在:一是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学生很难“对号入座”;二是毕业生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最短需要半年,长则二、三年后才能胜任;三是动手能力差、不能较好完成交办任务;四是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不强;五是团队工作意识、沟通能力不强;六是专业能力不突出、不精专,特别是对生产流程、工艺要求不熟悉;七是毕业生眼高手低,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记者:我省该怎样借鉴瑞士的职业教育经验,大力推动我省职业教育?
李汉宇:结合我省实际,应该采取以下积极措施:
制定我省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建议在我省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基础上,细化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从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制度保障、培养方向、专业设置、课程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等方面进行谋篇布局。
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大力倡导“职业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营造全社会重职教、重技术的氛围。建议从小学3年级开始,增设劳动技能课,从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劳动兴趣。建议尽快出台“中职-高职-本科立交桥”工作的实施细则和办法,为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升学条件,提高中职学生通过相关测试进入高职或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习的比例,使更多家长愿意让子女进入职业学校。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借鉴瑞士“4+1”和“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和学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实际操作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允许企业以支付适当报酬(学徒工资)的形式,吸纳在校学生到企业学习实践。
围绕我省产业发展规划兴办职业教育。围绕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战略,以及“五张名片”、“四个一体化”等规划,设置符合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6/7284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