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酷热中 让我们想得更远一些
2013年08月17日 22:23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天气很热!地球开始变成冰淇淋了!你会减少使用空调吗?
高温使得万人集体下水解暑
近些年来,几乎每年夏季都称得上“酷热”,但2013年的酷热仍然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首先是大范围出现超过40度的高温极值。2013年7月以来,高温天气覆盖我国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的19个省(区、市)。据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截至2013年7月29日,南方共有43个县市日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其中,浙江奉化(42.7摄氏度)、新昌(42.0摄氏度),重庆丰都(42.2摄氏度)、万盛(42.1摄氏度)最高气温都超过42摄氏度。上海、杭州气温也突破40摄氏度,刷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其次是高温日数持续时间非常之长。例如长沙从2013年6月30日起持续高温,连续32天拉响高温预警,在过去的7月实现了高温大满贯,高温晴热天气正不断创造新纪录(原最长2003年仅24天)。而中国气象局7月30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中央气象台已连续5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2013年7月30日至2013年8月8日,江淮、江南以及重庆等地仍将出现较大范围日最高气温超过35摄氏度的高温天气。
持续的高温酷热,甚至使得上海等地谣传出“两千年最强热浪”的不准确说法。
这波高温中,大部分人把目光投向了如何防暑降温,少有人追究热浪降临的原因。国内气象学家将极端天气归结于梅雨期较短、副热带高压比较强以及大气环流的异常。的确,这是出现极端天气的直接原因,然而不断出现这种极端天气,大背景仍然是全球变暖。
在气候学家看来,具体极端天气的出现,与气候没有必然关系。但就从“最低限度”来说,全球变暖这一背景也使得我们经受极端天气的几率大大增加。随着全球变暖的进行,绝大多数气象学家都认为,我们将经历越来越多这样“酷热”的极端天气。
而人们尤其是中国人对这一趋势,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2013年4月,夏威夷监测站的数据显示,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终于超过了400ppm(百万分之400),这是一个有标志性意义的数字,上一次达到这个数值,还是几百万年前。但在工业革命前,这个数字仅为280ppm。气象学家普遍相信,两百多年间人类的工业化活动使是这个数字上升的主要原因,而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将直接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中国人口头上也害怕全球变暖,但实际行动中却很少有人真正关心减排
在美国,由于全球变暖是党派之争的重要议题,每年都有大量媒体和调查机构在调研民众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但在中国,并没有很完善的调查来表明中国人面对气候变化的真正态度,去年一个半官方性质的调查《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显示,92.9%的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77.7%的受访者对气候变化表示担忧。
但这份调查同时却在声称,为了应对气候变化,24.3%的中国人“总是尽量少使用空调”,35%的中国人“经常尽量少使用空调”。30.2%的人“总是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39.6%的人“经常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这使得我们很难相信这份数据的可信度。
因为事实上,近几年中国空调市场异常繁荣——空调消耗大国美国从1993年到2009年的空调安装数从6400万台增长到1亿台,而2010年仅这一年中国就卖出了5000万台。在空调使用率方面,中国的数据增长同样可观。2005年夏天,北京的用电负荷高峰是1065万千瓦,空调负荷约为1/3即350万千瓦,而2009年夏天,用电高峰负荷达到了1424.6万千瓦,其中空调负荷超过550万千瓦,约为4成。而今年,据电力公司预计,北京若出现连续一周以上高温高湿天气,最大负荷有可能达到1900万千瓦,其中空调降温负荷可达850万千瓦,占比已经接近45%。并且,许多地方的调查都显示,公共场所的空调温度,均在26度以下。
同样,人们都在声称害怕全球变暖,但也几乎人人都想买更大排量的汽车。自2010年起中国SUV销售量一直在以25%以上的高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其他轿车不足8%的增长率。
中国人真的关心全球变暖吗?很可疑。酷热当前,人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躲进空调房,并且开得越凉快越好。殊不知,空调开得越多,用电用得越快,碳排放就越多,全球变暖和酷热天气将愈发不可收拾,这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悖论。
酷热中 让我们想得远一些
2013年8月7日立秋,高温却再次刷新纪录。就全国范围来看,最高温不到40℃,已不好意思喊热;37℃、38℃似乎已然成为习惯的常态。
老天这是怎么了?气象专家表示,说到底,这还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结果。我们必须意识到,全球变暖不再是“冰川消融,北极熊无家可归”那么遥远的故事,而早已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
回头去看看,从何时开始,春天与秋天变得越来越短暂,而即便在那短短的春天,许多城市也是“春如四季”,至于夏季,则是恒雨恒旸。也许这次的持续高温略显极端,但可以判断,此后这样的天气并不会少见。
热已成灾。每起自然灾害,都不单单是老天的错。几天前,腾讯网“今日话题”推出专题“你会因酷热高温而减少使用空调吗”;在这个关头,讨论此话题令人纠结。前不久,杭州一老太因热射病而死,原因据说是舍不得开空调。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肆无忌惮地使用空调”,正是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我们口头上呼喊着“低碳环保”,但具体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却难以言行一致。趁着这痛感,正是好好反思的机会,别等到“无车日”那一天才去秀你的自行车。空调调高一摄氏度,少开一天车,让种树的速度赶上盖楼的高度……未来老天会变怎样,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行动。
【启示与思考】
连日来,中国多地遭遇高温天气侵袭,各地齐发高温预警,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信息显示,浙江、重庆、上海等地的局部地区近期最高气温仍可达40℃以上,多地全面进入“烧烤模式”。持续的高温给不少地区带来了困扰:医院门诊量飙升、电网负荷压力大、生活用水量激增等。
高温高热天气还在持续,各地高温数据屡破纪录。据气象部门预计,这一全国大范围“烧烤”模式不会随着8月的到来即刻“切换”。虽然不情愿,但未来的几天,酷热难当、大汗淋漓的生活情境可能一时不会改变。气温节节攀升,高热话题继续“发烧”。吐槽高温、调侃高温、给“火炉城市”重新排序……不同地方的管理者也开始把对抗炎热纳入工作范畴,增加纳凉点、发送高温预警短信、发放防暑降温饮料……夏热酷暑不再被单纯看作四季循环下的一种常态。
平心而论,随着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些年各城市对环境治理越来越重视,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隐藏严峻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凸显。
气温的升高或降低是自然事实,光看数据,高几度、低几度,有的人认为影响不大。其实,温度本身只是问题一个方面。热还是冷,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感受。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社会生活条件改善,人们趋于追求更舒适的生活,御寒抗热能力客观上有所下降。这样一来,过去以区域气候特征为界限的防寒或防暑安排,渐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感受不相适应。这也说明,对待极端天气,气象性防灾减灾远远不够,政府应当站在人文视角,把气候问题纳入民生问题来理解和对待。
以眼前的高温天气来说。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在城市规划布局之初,就当根据特有气候条件,制定出较为合理的方案,最大程度地避免“热岛效应”。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增设公共游泳场馆等常规祛暑场所。绿化空间分布上,增加市区内公园数目、草坪覆盖面积、行道树栽种量。在建和新建房屋,无论房屋产权属性,都必须保证材质隔热防寒能力,对于不具备相应能力的老旧房屋,则应有调温方面的应对;政策层面,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确保前述各措施能够得到全面落实。法律法规层面,针对劳动者权益问题,亟待确立极端天气状况下的限定性规定。反过来看,以严寒天气为立场的统筹部署、管理可以依此类推。
用温度感受替代气温应急,不能说是人变娇气了,吃不了苦头、耐不了寒热。恰是我们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慢慢意识到改善生活环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事实上,我们也已经具备这种改善的能力。当务之急是调整传统思路,让民众生活为气候问题所困不再是常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7/7286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