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福建: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进闽台高校深度合作

2013年08月20日 09:56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在集成、合作、融合、共享的价值原则的指导下,在共同的创新目标引领下,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和要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从而提高高校活动的效率、水平和质量。在高校协同创新理念的背景中,只有推动闽台高校走协同创新、内涵发展之路,才能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推进地区性及全球性的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人才创新精神,提升学科创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创新水平,从而推进福建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台湾教育体系完备,特别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总体开放程度和办学质量均较高。当前,福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任务艰巨,亟待相对发达的台湾高校的示范引领,二者合作交流有极大的互补共赢效应。进入21世纪,两岸不约而同地做出了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共同选择。福建“十二五”规划根据发展与调整并重的思路,提出“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为支撑,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引领,加快培育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注意与台湾“黄金十年”的蓝图对接。闽台高校作为地区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引擎,要以协同创新精神面向经济、科技发展的主战场,积极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闽台地区在创新型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具有不平衡性,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合作空间。闽台高校合作已有一定基础,而协同创新是两地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共同选择和必由之路,需要整体设计,全方位、全过程、长期、整体地加以推进,以形成闽台高等教育共生共荣、互补互利的深度合作新格局,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内涵。

共同开辟学科交叉创新增长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都来自学科交叉融合。在创新时代,高校之间,学科之间,必须走在一起。闽台高校要根据各自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协同发展优势学科,建立新兴交叉学科。双方新兴交叉学科合作前景广阔。闽台都是生物资源大省。可以整合两岸高校生物科技、环境资源、医药化工、海洋水产、农林、经济管理等多学科力量,致力于海洋生物、中医药资源等方面的协同开发、创新、利用,为两地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创造更大的附加值。

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最根本的是要有利于人才培养。要牢固树立学生是高等教育消费者的理念,丰富教育资源,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的供给水平。福建高校应加大与台湾高校的资源共建共享力度,扩大在校生对学校、教师、课程的选择权,进一步满足他们对提升自身人力资本的需要。要继续实施闽台“校企”本科人才培养试点项目,适时启动研究生层次的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要重视通识教育,适当打破专业界限,提倡融会贯通。创新型人才对素质的要求是多元的,因此,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意识淡化专业,重视传授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推动师资管理体制的协同创新。师资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协同创新的具体执行群体。要通过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师资的交流、交换,让理念、模式、方法得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要实行“对台猎师”计划,把台湾各类创新型人才作为福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福建高校应研究出台适合各自特点的引进“台智”办法,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台湾人才来福建高校工作,以此带动现有师资的改造、提升。同时,鼓励福建高校教师通过访学、进修、讲学、交换等方式,到台湾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升现有师资水平。要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方式和标准。今年,福建大部分高校陆续出台了适合自身实际的专业技术评聘办法,适当提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门槛,调整晋升的价值导向,综合考察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成果转化产生的实际效益,鼓励业绩突出人员脱颖而出。今后,要不断完善产学关联机制,使教师不仅主动找企业要项目、做课题、拿经费,而且能感兴趣、得益处。要确立人才在闽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大创新主体之间合理、自由流动的机制。要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引入与国际接轨的全职或柔性聘任的机制,为编外进人提供便利条件。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本单位的科研资源和自身科研技能为企业开展有偿服务,其职务成果经评估作价,可作为企业的注册资本或占股。

扎根民间,对接产业,联手服务企业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根本就是把大学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关键的社会资产。闽台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智力密集的优势,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及技术移转,以提升闽台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闽台高校还可以组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智库,为企业发展提供咨询等服务。福建高校在大力实施“2011计划”的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高校的学科特点、专长和特定企业的需求,成立由闽台高校以及有关企业、科研机构参与的创新育成中心,营造“创业”和“创新”环境,协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学校资源挖掘较低成本的知识能量,扩散至企业,再转化成更具有附加价值的产业知识,以增强产业竞争力,并推动本校研发成果转化。此外,闽台高校可以牵头成立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和特定行业领域的发展需求的跨产业研发平台,鼓励闽台城市与重要经济圈建立对接产业合作平台,强化两岸产业链跨产业及跨地域的整合,推动新兴产业合作和传统产业升级。

打造闽台高校协同创新、深度合作的良好环境。福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高校健康发展。在闽台高等教育合作方面,两地教育部门可以共同制订高校分类标准,加强分类管理,允许实行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促进各自协而不同、形成特色、跨越发展。福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加紧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可操作的政策法规。进一步落实福建高校办学自主权,为闽台高校协同创新提供保障。应允许福建高校试点与台湾高校联合自主设置博、硕士点和本科专业,引入台湾高校较为成熟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及办学体制机制,落实办学自主权。

(作者为闽江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0/7286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