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环保局处罚央企,不该成为新闻

2013年08月19日 13:51

 

 【基层执政案例】

核心提示:因“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标”,安徽省安庆市环保局向中石化安庆分公司开出9万元罚单。这是安庆石化建厂近40年来收到来自属地环保部门的第一张罚单,被舆论称为“开辟了地方环保部门监管先例”。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QQ图片20130819133443

地方环保局向污染央企开罚单 罚中石化9万元

地方环保局向污染央企开出罚单,这在长江中游重化工城市安庆成了突破。

安庆市环保局向中石化安庆分公司开出9万元罚单,惩罚其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标。这也是安庆石化建厂近40年来收到来自属地环保部门的第一张罚单,在当地被评价为“动了真格”。

在全国大大小小的石化基地中,安庆石化是距离城区最近的一座,一直以来因臭气污染投诉不断。但因其地方支柱型企业的地位,以及央企在地方的重要布局,一直以来难以撼动。

地方环保部门对于央企的束手无策,不仅囿于企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更受制于“强企业、弱政府”的行政级别,这也是全国同类石化驻地的缩影。据悉,安庆石化总经理王彪,同时兼任安庆市委常委。

“环保部门无权关停企业,要提请同级政府的。县级企业要受政府委托责成它关闭,市政府的企业要向市里提出建议,省级企业我们报告请示予以关闭,中央级企业则要上报国务院”,安庆环保系统人士此前对记者表示。

不能对央企发挥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让地方环保部门饱受非议。为了提升环保部门权限,年初安庆市宣布由副市长兼任环保局长,并开始密集拜会环保部。

“这个事情我不太清楚”,记者致电当地环保系统,得出的都是这样的回应。显然在地方而言,此事是被“低调”处理的。

“理论上地方环保部门是可以监督驻地央企的,但实际操作中是有难度的。”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公众与环境信息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军说,“一些大的央企行政级别甚至高于地方政府,更不用说地方环保部门了。”

他认为,环境管理中的一般性困难,多涉及到环保部门没有足够的权限,顶不住来自行政层面的压力,这是目前困扰中国环保工作的体制性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让社会介入,并给予社会充分的环境知情。“一旦企业的污染信息向社会公众发布,政府干预的风险则会增加,会从很大程度是遏制政府对环保部门执法的干预。”他说。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则认为,我国目前对央企的环境评价、环境污染风险防控都不是很严厉,执行力度也不是很大。

 

向央企开罚单——地方环保执法敢打"老虎" 

安庆市环保局介绍,超标排污是由于安庆石化电气系统调试过程中突然失电,造成部分生产装置紧急停工,安庆石化采取了“火炬焚烧排放”的应急处置方案导致烟囱冒出黑烟直逼长空,“虽然是一次意外事故,但是根据相关环保法律规定,对安庆石化提出了处罚意见”。

此次处罚也是安庆石化建厂近40年来接到的首张罚单。由于臭气、污水和噪音等污染,安庆石化尽管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环境投诉却一直不断。

“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应是可持续的和谐共赢,对于这次的处罚并不存在外界猜测的所谓‘压力’,今后依法行政会是一种常态。”安庆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表示。

尽管安庆市环保局的回应显得十分“轻松”,但在北京的环保学者杨斌看来,央企多是纳税大户、就业之星,其地方支柱型企业的地位可称得上是环保执法中的“老虎”,这也使得地方环保部门在监督过程中阻碍多多,有时甚至束手无策。

安徽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合肥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汪家权教授认为,9万元的罚单对于安庆石化来说或许只是九牛一毛,但是这张罚单开辟了地方环保部门监管的先例,其释放的积极信号和象征意义远大于9万元的罚款。

2012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此后加强环保力量,让环保执法更加强硬,成为中国环保部门的努力方向。

2012年5月中旬,中国环保部完成了2012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工作,将对脱硫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一批企业进行处罚,其中不乏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铝业这样的央企。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对上述企业进行挂牌督办,责令限期整改,追缴二氧化硫排污费,其中享受脱硫电价补贴的,按规定扣减脱硫电价款,并予以经济处罚。

根据国家规定,以一个60万千瓦的机组为例,国家给予的补贴为每年4000万元至5000万元,此次环保部不仅要把补贴扣回来,还要对上述企业进行处罚,最高罚金为补贴金额的5倍。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明确金额的处罚政策出台,堪称史上“最严”,高额的经济处罚也表明中国环保执法力度趋于强硬,一批排污量较大的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对整个行业在环保方面也将产生中长期的震慑作用。

仅仅一周之后,环保部再次开出了2013年针对央企的首张罚单。中国石油和中国国电两家企业旗下的工程项目环评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环保部责成项目停建的同时,分别对两家央企罚款20万元。

环保部门依法行政,制度化地让环保执法硬起来,制度化地保障人民群众维护环境权益的合理合法诉求尤为重要。

“要想确保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独立执法的地位,要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监管的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地方环保部门的独立执法水平”,杨斌说。

 

环保执法也要“苍蝇老虎”一起打

对于地方经济而言,落户当地的央企,无疑是利税大户、支柱型企业。不仅如此,驻地央企的负责人行政级别往往高于地方环保部门负责人。接到污染投诉,地方环保部门要“动真格”,的确不容易。就制造污染而言,这样的企业也是“老虎”。

环保部门不敢打“老虎”,一味指责他们缺少担当、勇气不足,固然百分之百有理,但未必真解决问题。事实证明,能够为环保部门撑腰、让环保执法硬起来,更需要的是制度设计。

事实上,安庆市环保局能向央企开罚单,更值得关注的不是勇气,而是地方政府的制度性突破。为了提升环保部门权限,年初安庆市宣布由副市长兼任环保局长,并密集拜会环保部等部委,求得支持。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和行动,恐怕安庆市环保部门也很难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正如当地环保部门负责人所言:“如果政府不支持,环保人想关掉任何一家企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环保人非常明确,没有党的领导,没有政府的支持,环保人将一事无成。”

不过,地方环保部门向央企“动真格”,更多的应视作当地决心解决污染问题的象征性行动。“象征”之后,要做的功课更艰巨复杂。因为,以中国之大,污染地方更多的,应该还不是央企,而是地方企业。对更多地方环保部门而言,监管的主要对象还是当地大大小小、离百姓最近的污染源,也就是制造污染的“苍蝇”。

恰恰是对地方排污企业,地方环保部门要“动真格”,意味着动的是当地GDP与税源的奶酪,除了“权限”问题,更要面对地方经济、部门纠葛、官员政绩等复杂的利益格局,阻力可能更大。

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环保部门打污染的“苍蝇”,未必比打“老虎”容易。“苍蝇”量多面广,盘根错节,在不少地方还是当地政府的“保护”对象,环保部门的刀,恐怕在很多时候很难砍下去。

要建设美丽中国,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环保部门只能铁腕执法、铁面无私,“老虎苍蝇”一起打。但愿安庆环保部门的先例,成为环保硬起来的一个信号,不管面对的是央企还是地方企业。

污染央企应该对地方的污染主动买单

在全国大大小小的石化基地中,安庆石化是距离城区最近的一座,一直以来因臭气污染投诉不断。但因其地方支柱型企业的地位,以及央企在地方的重要布局,一直以来难以撼动。地方环保部门对于央企的束手无策,不仅囿于企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更受制于“强企业、弱政府”的行政级别,这也是全国同类石化驻地的缩影。据悉,安庆石化总经理王彪,同时兼任安庆市委常委。不能对央企发挥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让地方环保部门饱受非议。为了提升环保部门权限,年初安庆市宣布由副市长兼任环保局长,并开始密集拜会环保部。“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公众与环境信息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军说,环境管理中的一般性困难,多涉及到环保部门没有足够的权限,顶不住来自行政层面的压力,这是目前困扰中国环保工作的体制性问题。

央企虽然作为国家企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央企在地方发展的时候也给地方的环保及当地的居民的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于这些影响,央企该不该负责,央企可不可以拍拍屁股走人?由于央企地位的特殊性,让地方政府陷入难堪。想管管不了,有辱父母官的角色。所以很多类似的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但是作为央企,地方为了支持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一些资源性的企业,央企不能赚尽了资源的钱,拍拍屁股就走人,或者将所有的利润都揣进自己的口袋,而对于给地方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却视而不见,却不尽自己的责任。将自己的社会责任全部丢弃。

最近这段时间,无论是央企还是其他的企业新闻报道的和地方百姓冲突的负面新闻很多,其实这些负面新闻的背后归纳起来,冲突的焦点就是:利益之争,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问题。一个企业只想自身的发展,不管社会责任和社会道义,这是很不对的。特别是央企无论是作为行业的老大还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和支柱,都应该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多起带头作用。多尽一些社会责任。特别是对自己造成的污染要买单。

央企要对自己对地方造成的污染主动买单,尽到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凭借自己的特殊地位而盛气凌人。这样既有利维护央企的良好的正面的社会形象,又有利于自己将来的发展。这何乐而不为呢?

 

打铁还需自身硬,环保局罚央企值得拍手叫好

长期以来,包括央企在内的大型国企,因其拥有巨大资产以及为地方常年输送利税等光环,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格外宠爱和特殊待遇,在发展围绕经济的大背景下,这种宠爱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扭曲政绩观的指引下,逐渐将宠爱变成了溺爱,于是一些大型国企“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污染大户,地方政府也“顺其自然”的为其大开绿灯,大型国企的“理直气壮”和地方政府监管的形同虚设共同的导演了环保执法“抓小放大”的畸形魔咒。

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承受之重”,让“美丽中国”从蓝图变成可行现实,让绿色崛起的“中国梦”从文件精神走进百姓生活,已经是大势所趋。在新时代背景下,切实改善生态环境,真正做到“青山绿水”和经济发展共存,一视同仁的执法不可或缺。然而在地方利益被企业利益、部门利益所绑架的今天,能否给环保执法松绑,让公共利益落地,考验的是发展决心、拷问的是执政良心。

安庆市环保局给央企开罚单,不但给环保执法松了绑,更彰显了地方政府让公共利益落地的决心。“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在中央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积极尝试让我们看到了地方政府在地方政绩和公共利益面前的果断取舍,更让我们看到了环保机关正视职责的执法良知和环保监管体制走向正常的不绝希望。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环境法律面前,没有什么央企、民企之分,这是建设绿色中国的客观要求,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安庆市环保局敢为人先、率先垂范,各地方政府更应时不我待,因地制宜的将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与软环境建设结合起来,真正使“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理念深入人心,落实并见效在基层。只有这样才能让行政执法服众,才能真正力促社会公平正义,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国梦”才会是绿色的“中国梦”、和谐的“中国梦”。

地方环保局罚央企,做了该做的事

安庆市环保局做了该做的事,在环境法律面前,没有什么央企、民企之分。地方环保部门依法行政,就应该向央企的污染开出罚单。

安庆市环保局向中石化安庆分公司开出9万元罚单。这是安庆石化建厂近40年来,收到来自属地环保部门的第一张罚单,在当地被评价为“动了真格”。

一张区区9万元的罚单,就被看作是“动真格”,可见地方环保监管央企污染之难。长期以来,在环保执法中,地方环保局动不了大型国企,尤其是央企,这似乎成了一个魔咒。

例如山西长治市苯胺泄漏事故发生后,当地环保局就表示,污染企业自己有监测,自成体系,“说白了我们地方上对人家管不着。”2012年,环保部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督察组检查时发现,中石化多家炼油企业成了环境违法行为或安全隐患的重灾区。广东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局长周全在督察组反馈会上拍案而起,痛斥央企无视法律的底气何在。而根据2012年环保部公布的八大央企污染减排结果,中石油排放不减反增。凡此种种都表明,一些大型国企成为无人敢惹的污染大户,地方政府的监管形同虚设。

包括央企在内的大型国企,拥有巨大资产以及为地方常年输送利税等光坏,地方往往宠爱有加,不惜给予特殊待遇,例如,安庆石化总经理王彪同时兼任安庆市委常委。在此情况下,我们就不难理解,安庆石化为何建厂近40年都没收到环保罚单了。

环保执法需要获得来自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而地方利益不能被企业利益、部门利益所绑架,公共利益才应是核心所在。让“美丽中国”从蓝图变成可行现实,恰恰需要的是各地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补丁式思维,必须全力治理环境污染现象,逐步偿还历史积账。动辄埋怨管不了央企,这不过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托词而已。

在环境法律面前,没有什么央企、民企之分。地方环保部门依法行政,就应该向央企的污染开出罚单。安庆环保局向央企开罚单,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由此,更应该看到,有多少地方环保局该做的事情没有去做。

对于央企而言,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能被稀释。央企应谨记自己所享有的种种政策扶持,主动承担起保护环境的公共义务。不少央企动辄以“关系到国计民生”,作为产品涨价或向国家索要补贴的理由。那么在环境保护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就不能采取双重标准,否则有愧于政府重托与社会伦理。

 

作为央企的主管部门,国资委在日常考核中也应强化环境监管,对于出现污染事故的央企高管考核“一票否决”,形成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尤其是细化对于污染责任人的问责,出现事故不仅要罚企业,更要罚人,让央企经营层的切身利益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即使被事后处理,也不过是公款埋单个人无责。

“环保局处罚央企”什么时候不再成新闻,这就说明环保监管体制走向正常了,安庆之后,期待更多地方能跟上。

 【启示与思考】

一直以来,中石化在安庆驻地,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最近,因“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标”,安庆环保局向中石化安庆分公司开出一张9万元的罚单,这开辟了地方环保部门监管先例。对于环保局开罚单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对象变成了中石化就变得很不正常。新闻铺天盖地,其实是一种不好的现象。环境法律面前,没有央企、民企之分,安庆环保局只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情而已。

不可否认,环保部门开出这张罚单是顶着很大的压力的,环保部门要关停污染企业,必须请示同级政府,如果要关停央企,就要上报国务院。而一些地方政府在出现问题后为了能逃避责任,减轻责罚,往往会尽力去掩盖问题,这也就使得环保部门往往难以开展工作。

向违法、违规企业开具罚款单是职能部门的权力和职责,是他们分内的事,本不应该成为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被看作是“动真格”,可见地方环保监管央企污染之难。多数情况下,央企都是地方的纳税大户、就业之星,地方政府往往宠爱有加,甚至给予特殊照顾。央企自己也以“功臣”自居,利用各种“关系”谋取特权。因此,一些大型国企成为无人敢惹的污染大户,地方政府的监管形同虚设。

不管怎样,安庆环保局此举应大力称赞!无论它是谁,无论后台有多硬,只要侵害了百姓的生存健康权,就应让它为此买单!并且环保部门应该大力发扬监管作用,需要获得来自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而地方利益不能被企业利益、部门利益所绑架,公共利益才应是核心所在,让各部门工作时不再束手束脚,顾虑重重,才能让工作效率得到实效,别让自家人成了拦路虎。

希望安庆环保部门的先例,成为环保硬起来的一个信号,不管面对的是央企还是地方企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19/7287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