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江苏:生态文明是苏南现代化建设基石

2013年08月21日 09:44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地区之一,但同时也较早面临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需要不懈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道路,率先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这意味着,苏南在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中,打造“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将是重要内涵之一。

苏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区域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特点,它是在经济发展具有相当规模、环境压力高位呈现、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区域发展示范需求日益迫切等前提下的一种实践过程,要求“可操作”——即能产生实际效果、“可复制”—— 即可以为全国带来示范作用。结合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这一实践过程的合理性需要通过如下四个手段实践。

(一)全社会生态效率最大化。江苏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省份,有着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全国最高的特殊省情,苏南地区这一现象体现得更加明显。而另一方面,苏南地区是全国环境保护最为先进的地区,同时这一地区的行业技术水准在全国范围内也处于前列。造成这一困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二是产业结构仍然偏重,生态效率(单位GDP污染物的产出)的持续提升在短期内无法克服经济规模效应。解决这一困境的手段其实十分简明,一是将GDP的增速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准,要以基于群众需求的区域环境承载力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条件;同时,以最大可能的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利用产业转移和淘汰等手段,使得等量GDP的增加产生更少的污染物。苏南要在现代化建设中走出一条示范之路,最重要的就是探索如何优化“生态效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无疑是优化“生态效率”的关键路径。这也是一个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初级阶段目标、基本现代化建成的重要标志。

(二)区域环境风险最小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愈发提升,对于环境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在不断下降,对于突发性的、可能显著影响人体健康的灾变性环境事件(如灰霾事件、蓝藻暴发)更为敏感。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群体性环境事件就是这一现象的印证。环境风险的发生无论是突发性还是累积性,对环境、生命、财产、心理等在短时间内均具有不可逆转性和强烈的冲击性。在实际的社会经济建设中,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环境风险仍将存在,不可能实现零风险,因为那样将付出极大的社会经济代价。苏南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的是寻求适合这一地区特定发展阶段的最大可接受环境风险。当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对环境风险的要求会越加严格。与此同时,我们不仅仅需要制定适合这一区域发展的风险基准,也需要有最适宜的方式将潜在的风险告知利益相关者,这样在出现相关事件时全社会能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去应对,最大限度减轻对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损害。

(三)创新面向多元化需求的环境管理模式。即使在苏南这一较小的空间,环境压力、承载力、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仍然是有所区别的,同时还存在跨界的环境利益冲突。因此,单一的环境管理模式不能解决好现有的复杂环境问题,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如针对城市和乡村环境管理的差异、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管理的差异、常规性环境污染与突发性环境事故管理的差异、省市县不同层次管理的差异等等,需要发展更具有适应性的最有效管理模式。同时,任何管理模式的创新均需要考虑其成本效益,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制定过多的政策,反而忽略了现有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四)开展多主体参与的环境保护实践。长久以来,原本多主体相关的环境问题成了政府与污染者、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单方面博弈,当具体环境问题难以解决时,这种单方面博弈为主的管理模式根本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效地沟通是解决一切公共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苏南地区现代化进程中,要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让所有利益主体为了利益群体以及全社会的福利发挥积极的参与作用,显著降低政府在环境管治中的成本。提高参与能力,提高人民生态意识、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模式,是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应不断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与宣传,在全社会广泛树立现代生态意识,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作用、约束作用和激励创新作用。 

由此,在苏南地区发展过程中,积极的环境建设将为经济的良性增长起到促进和辅助作用。同时我们认为,环境改善应该跟现代化建设同步,环境改善也应该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结果。苏南的基本现代化应该是一种始终朝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省建设和公众生态素质提高的生态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价值追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重要坐标。基于生态现代化理念的苏南地区环境保护,不是简单地从污染治理入手,而是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通过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的。第一,现代工业社会需要持续的生态重构,建立生态现代化。这种生态重构,是生态和环境意识引发的社会实践和制度的转型和改革。第二,在生态重构中,要发挥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联合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是生态改革的核心机制,同时强调在生态改革中经济和市场动力的重要性,市场经济鼓励的工业创新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第三,正确对待环境挑战。不仅把环境挑战看成是危,也看作是机;把减少污染看成是加强经济竞争力的工具,而不是要求额外地增加和维持昂贵的末端处理技术;生态现代化可以看成是环境敏感技术的机会。第四,建立新的环境议程。通过建立新的环境议程,超越各种冲突和利益,形成环境议程联盟,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风险,解决经济增长和相应的环境管理的常规矛盾。第五,建立前瞻的和预防的环境政策。采用预防原理,促进环境改革,推动宏观经济结构、生产和消费模式、技术结构和环境政策等的长期结构变化。

(作者为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1/7289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