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澳大利亚法律、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共建儿童“安全网”
2013年08月20日 13:03
澳大利亚对儿童安全的保护措施以及相关规定制定得较为全面,除了散见于各个法律条文层面的规定之外,社区设施配套以及家长言传身教,还有各种非政府组织均为儿童提供了很好的保护。这些法律法规、意见和建议交织成了澳大利亚儿童的“安全网”。
法律条文保护网
澳大利亚的交通规则规定,所有公路在经过学校附近的区域,大约一公里到三公里的距离,都有校区特定速度牌,在上学和放学的时间,过往的车辆时速不得超过40公里。又如,警察如果看到比较年轻的孩子买烟酒,还会要求其出示年龄证明,而卖给未成年人烟酒的商店则会遭到起诉并追究法律责任。
以汽车安全坐椅为例,澳大利亚早在1985年就正式立法,规定儿童乘车必须使用儿童安全坐椅,此后不断更新相关法规。数据显示,1985年至1990年间,在遭遇车祸的儿童中,71%的人因正确使用了经过安全测试的儿童汽车坐椅而免于受到致命伤害。
(图片: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儿童乘车必须使用儿童安全坐椅。)
2011年3月,最新版的强制性法规开始在澳施行。这一法规适用于所有乘坐机动车出行的7岁及以下儿童,违反规定的司机将被处以285澳元(约合1682元人民币)的罚款并扣3分。此外,为保护儿童的出行安全,澳大利亚交规规定,司机在学校区域内的车速不可高于每小时40公里。
社区家庭监护网
澳大利亚的法律对家长看管孩子有详细规定。家长如长时间外出,将不满12岁的儿童独自留在家中,将涉嫌遗弃儿童罪,会面临比打孩子严重得多的法律后果。这一规定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监护人对孩子的照看,减少了孩子因无法照管而发生意外的可能。
实际上,在孩子出生之前,澳大利亚的医院就要求准父母双方必须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班,内容涉及从如何养育新生儿,到如何保证逐渐长大的儿童在家中的安全。学习班不仅教授相关知识,还有实际演习。包括如何避免儿童在家里接触到电源、炉子、危险的台阶;检查儿童活动的区域是否有不安全因素,比如锋利带尖的桌角、家具等等;甚至细到教授家长如何避免孩子的手被门及抽屉夹到。
一般情况下,当不能与孩子在一起时,家长会首先想到找一个能够对孩子安全负责的监护者。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寻找经过注册的代管未成年人的专业机构。澳大利亚的社区一般设有专业的“课后托管”服务。当孩子放学后,家长若不能按时接回,由“课后托管”服务代为处理,会将孩子们集中起来,提供玩具、食品,并组织游戏。
这种由社区组建的专业机构在注册时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查,检查内容包括孩子的活动空间、各种玩具和设施、食物是否合格等。同时,机构内的保育人员都应毕业于专业学校,富有经验;重要的是,他们还需要担负着相关的法律责任——若把孩子交给亲戚或朋友,一旦出了事故,在法律责任上双方会处于尴尬局面。以日托保育员为例,保育人员必须完成包括人格发展、沟通、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特殊看护、家管、初级急救及事故预防、组织和基本常识在内的基本课程。
(图片:位于墨尔本的一处社区儿童托管服务机构。)
除此之外,在澳大利亚,孩子多数是由父母带大,因此随着儿童的成长和行动范围的扩大,父母的言传身教就变得非常重要。据记者观察,在安全教育方面,澳大利亚的父母基本上是在可控的范围内允许孩子尽显儿童的天性,但在原则上坚持“决不越雷池半步”。
对于十几岁的青少年,由于独立性的增强,单独或者和同学外出的情况会有所增加。在没有父母和成年人监护的情况下,法律、社会、社区,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的民众,都是保证未成年人安全的关键。
非政府组织支持网
在保护儿童权利方面,澳大利亚的非政府组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细节性工作,对家长如何保护、照顾子女给出了详细建议。
澳大利亚儿童事故预防基金会就是这样一家慈善机构。他们会免费为家长提供涉及儿童安全方面的咨询和帮助。该机构提供的一份资料中就详尽列出了澳大利亚儿童最常见的意外伤害情况,以便让家长在面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时有足够准备。
(图片:澳大利亚非政府组织儿童事故预防基金会。)
儿童事故预防基金会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每年约有300名14岁以下儿童由于非故意伤害而丧生,6万名儿童因此入院。事实上,这些事故多数可通过简单的方法避免:如确定浴室的水温是否会烫伤孩子,查看在楼梯等处是否有障碍物,火源是否有足够的防护措施等等。这些细致齐全、简单易行的建议从生活层面上给了家长足够的指导,也弥补了硬性法律条文在生活细节方面的不足。(完)
责任编辑:单梦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0/7290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