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群众面试“一把手”,值得期待
2013年08月21日 10:25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江北区任命“一把手”先过群众“面试关”
政府工作做得好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大家目前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日前,重庆市江北区召开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创新了开会的模式—在这场因参会人员的结构、规模与法定的人民代表大会相近的“小人代会”上,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环节,多了一个程序,就是区内上百名群众代表,与区人大代表一道,同步监督评价政府工作。
“会场上,大家可以直接提出一些‘并不满意’的意见以及与之有关的建议。”江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渝平说,对群众提出的建议,在收集整理后,将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办理。“因为这些事情,都涉及民生。尤其是一些能解决的问题,将重点督促。原则上,一周之内将给予群众回复。”
据了解,为进一步拓宽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江北区人大常委会采取了七项措施有效促进代表与群众联系。其中有4项都是首创。
群众有意见想提就提
在江北区人大代表活动中心点对面,民情视频联线室有一个大屏幕。这里就是江北区首场“群众参与审议政府民生工作视频会”的主会场,从这里连接着9个分会场,包括观音桥、华新街、五里店、大石坝、石马河、郭家沱、铁山坪、寸滩、鱼嘴等街镇。
9个分会场分别有10余名群众,谁发言镜头就转向谁。而提建议的群众,除了知晓区内上半年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外,还积极就发生在身边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江北城隧道是江北城唯一的一条隧道,建成通车后方便了大家。不过隧道有一些问题,比如灯光太暗。”五里店的群众代表向曙光说,去年11月,隧道里就发生了一场重大交通事故,一辆面包车撞翻了3位民工,一死一重伤一轻伤。
“小擦挂不知发生了多少次,主要就是这隧道灯不亮。”对这一问题,向曙光建议。提出其它建议的市民不少。对市民的建议,区人大常委会安排了工作人员认真记录。
有问题@民情联络员
观音桥街道人大工委建立“家—站—网”代表履职工作体系。以“人大代表之家”为阵地,经常性地组织辖区代表开展学习培训、经验交流、接待群众、集中述职。同时,在辖区10个社区建立人大代表工作站,定期开展走访、接待选民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将辖区以社区、楼宇等为基本单元划分为128个网格,每个网格聘请民情联络员。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民情联系工作的全覆盖。”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人大工委主任蒲丽娟说,每位区人大代表固定联系原选区3-5名民情联络员。
此外,在代表工作站代表公示牌上,还公布了本辖区的区人大代表基本情况以及代表的联络方式,并以QQ群、微信、微博平台等现代通讯方式建立“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群众”三方无缝对接。
据悉,“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群众”三方联动机制以来,观音桥街道的民情联络员共向人大代表反映意见建议170多件,到目前为止,已经解决落实的意见达120件。
一把手先过群众面试关
在畅通群众意见反映的渠道上,江北区人大还采取了主动“沉”下去的方式。全区200多名各级代表,“摆摊设点”、“进村入户”接待、走访群众13000余人次,共收集选民意见建议近千条,并及时梳理、分类转交“一府两院”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处理。
让老百姓对人大的工作更了解,也为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老百姓参与到人大工作中。比如,对新任命官员,新任命“一把手”的群众“面试”。去年3月,24位江北区的群众代表就与35位区人大代表、20多位常委会组成人员一道,“面试”了30位江北区政府部门拟任行政“一把手”。
部门群众代表对此回忆说:“以前我们对任命过程,还有任命哪个,都不了解,他们有些撒子工作打算,也不清楚。”而在当天的“面试”述职环节,拟上任的官员们一个个展开“施政演说”。供职陈述之后,在正式表决前,30位政府部门拟任人员还与人大代表、群众代表进行见面,回答代表和群众的提问。
在经过了供职陈述、群众“考核”的两关之后,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拟任人员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30个拟任命干部全部通过任命。
压力大会促进事情办得好
而每年的人大会议,人大代表都会针对民生热点难点,向大会提交建议。
“关于加强观音桥商圈三轮及两轮摩托车管理的问题,到目前只有公安局提出了具体方案,其他涉及部门都没拿出解决方案!”在前不久召开的“人大代表重点建议督办会”上,一位代表直言不讳地指出了问题。
“要是在过去,政府职能部门实在办不下来的建议,会另辟蹊径打打人情牌,搞定提出建议的人大代表。但现在,办理的具体意见建议,不再是经办部门对单个代表,而是要面对人大、政府高层领导、多位人大代表、建议涉及区域具体利益群体,甚至新闻媒体,办得不好,众多眼睛盯着,想靠情感公关,也没用,压力就会增大。”江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渝平说,压力一大,自然就会促进事情办得更好。
2013年7月25日,江北区人大邀请市民群众通过视频会的方式,让群众参与审议政府民生工作。
群众“面试”一把手
作为“喉舌”的地方媒体宣传地方政务活动,本不足怪。只是,“任命一把手先过群众面试关”这样的新闻标题,确实够“亮”够吸引眼球了。
若只沉湎与纸上世界,看看报道中“群众代表与人大代表同步监督评价政府工作”等等冠冕堂皇的内容,理应获得掌声阵阵。然而遗憾的是,这则新闻“亮”起来后,在网络上收到的几乎全是拍砖而非鲜花。当然,这其中不免夹杂着部分网友的非理性情绪与习惯性质疑,但一项被官方津津乐道并广而告之的“政绩亮点”,却并不被民意看好,显然值得反思。
其中的问题,或许无关宣传技巧,而关涉问题的真假,或者说是动真格还是走过场的问题。报道说,在区人大常委会对30位拟任“一把手”进行述职评议时,先由拟任人员“施政演说”,之后与人大代表、群众代表见面,回答提问,随后由20多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拟任者无记名投票表决。该次30位拟任官员全部通过了任命,看来大家对这些一把手是百分百满意的。
若从程序上来说,在人大审议新任官员环节,增加“群众考核”这一环节,当属好事。这比起时下流行的官员提拔任用前的“公开征求意见”,似乎又前进了一小步――群众对干部提拔任用,不仅有了发言权,还俨然有了“决定权”。然而,形式公正并不等于实质公正。在这种“程序正义”下通过任命的官员,是否真切反映了民众呼声,并真正经由公意裁决,恐怕仍需打个问号。
显然,所谓“群众考核”如要名副其实,其中关键在于一个“真”字,即“考核”的真假,源于“群众”的真假。很显然,虽然我们不必让辖区选民亲自到场搞广场式投票,但至少要让群众代表真正有代表性。那么,如何遴选“群众代表”就显得至关重要。
退一步说,即便这些群众代表为“真”,在程序上也并非毫无瑕疵。至少从报道来看,也有不少疑问。比如,群众代表有多大的“决定权”?他们的意见会否在最后环节被掐掉?很清楚,如果群众代表的“面试考核”,并不能影响拟任官员的去留,那么这样的群众考核,与那些烂尾的“公开征求意见”活动以及备受诟病的“听涨会”,并无本质区别;而于那些在台上慷慨陈词的新官来说,则不过是一场并无新意的新官“见面会”罢了。
群众面试“一把手”贵在较真
政府工作做得好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大家目前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日前,重庆江北区人大会议创新了模式,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环节,让区内上百名群众代表,与区人大代表一道,同步监督评价政府工作。比如,对新任命官员,新任命“一把手”的群众“面试”。
权为民所赋,利为民所谋,与其说新上任“一把手”先过“群众关”是一种创新,不如说是回归常识。必须提醒的是,过往很多地方都推行过类似媒体问政、万人评政府、群众评政风等举措,尽管收获了一些成效,但“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等不良作风并未根本扭转,导致群众重复提意见。正因如此,重庆江北区要真正发挥出群众面试“一把手”工作的效应,还需要在面试机制上实打实做好。只有面试机制能真实全面地考量被评议对象,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拔出人民群众真正满意的官员。
一是要在面试程序上要较真。什么时候面试、什么官员被面试、官员过往的政绩如何、面试的形式如何、群众代表如何甄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予以重视,每一个细节都要较真。否则,群众面试“一把手”工作很容易落入“听涨会”式窠臼,导致反复出现“拟任命干部全部通过任命”,并伤害群众的积极性,也伤害政府的公信力,最终沦为走过场。特别要提醒的是,通过人大会面试“一把手”毕竟是“一次性”的,如何让官员切实贯彻执政为民理念却是长期的,因此,人大、政府等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探索建立群众考核“一把手”的长效机制,以促使人民当家做主工作走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道路。
二是要在面试结果上较真。尽管此次接受群众面试的“一把手”均顺利过关,但也有不少群众提出了很多问题,只不过在拟上任的官员的解答和工作承诺中获得了谅解与支持。这无不提醒我们,时下的民主评议政府官员的工作与中央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特别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相当的距离。对此,当地有必要在面试结果上进一步较真,尤其是针对“一把手”上任后在解决群众反映出的一些难点、热点等问题方面的工作成效,做好跟踪记录,实现听其言、观其行,并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和自上而下的问责机制,以倒逼面试对象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干部先过群众“面试关”值得期待
好干部就是让群众满意、群众认可的干部。但怎样检验“好干部”?是组织部门说了算,还是群众说了算?江北区政府部门拟任行政“一把手”把“面试”的大权交给群众,让群众当干部面试的“主考官”。
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全过程,请群众检验干部好坏,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天地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咱老百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干部政绩大小,工作好坏,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为一把手把好“面试关”是尊重和重视群众的评价,基层干部生活和工作在群众中,他们干事的得失群众感受最深刻最强烈,他们做人的好差群众了解最全面最真实。
过去我们的一些干部所以得不到群众认可,往往选人把关不严,用人失察等等不无关系。创造条件让群众检验很重要,群众当好一把手“面试”的“主考官”,是科学考评干部的需要,是民主监督干部的措施,是深刻教育干部的途径,在考察干部能力上,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因为他们总认为“帽子”决定权在“上面”。干部先过群众“面试关”,把“民意”作为衡量、评判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全过程,请群众检验干部好坏,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党的干部来源群众、服务群众,让群众检验天经地义。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部归根到底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干部有没有把群众放在眼里、放在心上,群众最有发言权。只有把干部队伍置身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才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用之不竭的人才瑰宝。
干部先过群众“面试关”可以增强他们的危机感、责任感,促进作风的转变、服务水平的提高。这是引入群众考核干部评价机制的创新。除此之外还应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和管理监督机制,积极引入群众评价;要广开群众监督和评价干部的渠道,把群众意见作为评价干部的“坐标系”;要充分运用群众监督评价的结果,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让群众意见成为改进干部作风的“指挥棒”。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不仅要在面试过程中将群众作为主考官,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做评委,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最大动力,把满足群众的需求作为自己事业的最高目标,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自己的执政伦理。考评干部应当听取群众意见,注重群众感受,把群众的评价作为基本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干部、科学考准干部,也才能引导干部既对上级负责,更为基层服务。
【启示与思考】
毋庸讳言,在用人的问题上,跑官要官,用人唯亲,暗箱操作的,并不在少数。由于用人机制不透明,不敢把问题公布于众,不仅让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力产生怀疑,也使干群之间逐渐失去共同语言。现实官场里出现了不少“带病提拔”的案例。
现在,面试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一个必备程序正在进入广大公众的视野,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但是谁是如何落选的,谁是如何“脱颖而出”的,有关方面对具体竞争环节往往秘而不宣,或者说只有小范围的人才知道。普通百姓只知道结果,不知道过程。只能靠猜测或者小道消息来揣摩干部的选拔任用。更遑论直接参与干部评价打分。正如有群众代表所言:“以前我们对任命过程,还有任命哪个,都不了解,他们有些撒子工作打算,也不清楚。”而在当天的“面试”述职环节,拟上任的官员们一个个展开“施政演说”,接受包括群众代表在内“考官”的“面试”。实际上是一个“正衣冠”、“照镜子”的过程。
再者,群众代表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对干部的评价有着切身体会与独到的见解。他们对干部的工作实绩更有发言权,更有表达欲望。有关方面直面问题,把干部选拔任用这样敏感的问题摆到桌面上交由群众参与讨论、决策,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百姓的怀疑空间,增强对干部的信任与期待。
近年来,群众民意渠道在不断拓宽,公开选人用人,考察干部自然是吸纳民意的重要方式。邀请群众参与“一把手”任命“面试”,干部选拔任用由小范围的领导说了算变成了“大家说了算”,扩大了民主范围,诠释了干部选拔任用新导向。如果干部上任之前都能在群众面前亮亮相,征求群众的意见,倾听群众呼声,不仅有利于促进选人用人公正,而且能增加干部的亲民意识、责任意识。在笔者看来,这种新的用人方式,既像一盆冷水,泼向那些奉行关门决策、暗箱操作、密室政治的决策者;也像一口热气,给其他地方尊重民意监督,公开选人用人作出了表率。
当然,实事求是地讲,让群众代表参与面试“一把手”,只是对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的尊重。群众代表的产生方式有待规范与完善,群众代表的代表性有待观察与验证。江北区人大组织的是对拟任“一把手”的“面试”,而不是公开选拔“一把手”。也就是,群众代表的意见还不足以决定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还需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如何扩大民意参与的广度、深度与科学性,增加民意取向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进一步说,这种“广场政治”还可以向更多领域延伸,带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民意参与民主监督。
不管怎样,群众担任新任命“一把手”的面试考官,让以往“神秘”的干部选任工作,大大方方接受群众“围观”,避免了暗箱操作,确保结果公开公正,能真正选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好干部。期待给地借鉴江北区群众参与新任命“一把手”面试的做法,为干部选任增添一抹“亮色”!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闫文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1/7292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