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启示
“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2013年08月26日 09:00
实践样本
云南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 度,发端 于“孟连经验”,提升于武定县插甸乡,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鲜活、实在、管用的好做法、好经验。
样本一:不断深化的“孟连经验”
孟连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一个集“边、少、山、穷”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扶贫县,人口13.6万。2008年“7⒘19”事件后,孟连县委、政府及时总结教训,着眼于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大力推行“为民服务五项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干群关系改善。在2011年全国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充分肯定了孟连的做法,要求在全国推广孟连“五个一”民情联系办法,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完善快捷有效的干群沟通机制。
孟连县“为民服务五项制度”的内容如下。
一是民情责任区制度。孟连县把乡(镇)、村、组划分为三级民情责任区。县级领导包乡联村、部门和乡镇领导包村联组、普通干部结对帮扶,构建起人人有责的民情责任体系。通过“一个民情联络员、一张民情联系卡、一个民情意见箱、一个民情电话、一个民情邮箱”“五个一”的办法,广泛收集民情,汇集民意。目前,孟连县把全县 6个乡镇、42个村委会(社区)、618个村民小组划分为348个民情责任区,一名领导负责一个责任区,每位干部联系若干户,共确定民情责任人2205名,使每个干部在村里都有联系的农户,每个农户都有干部联系,从而形成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全覆盖。
二是人民勤务员制度。孟连县把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村(社区)干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纳入人民勤务员范畴,县级领导每月深入民情责任区不少于5天,县直部门负责人不少于7天。领导干部深入民情责任区,要与村组干部和党员沟通,走访困难户、上访户等特殊群体,参与村组重要活动,帮助解决困难问题。2011年以来,全县各级干部通过走访调研,妥善处理了橡胶产业产权不清、企业与群众利益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三是民情联席会制度。由党委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建立县、乡(镇)两级民情工作联席会议,县级每两个月开一次,乡(镇)一个月开一次,研究事关民情、民生的重大问题。
四是民情巡视员制度。县人大、县政协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民情工作进行巡视,了解、督导各级各部门及干部职工民情工作开展情况,督促民情事项的处理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五是民情考测评制度。以基层群众为主体,对民情责任人、人民勤务员履职情况及工作作风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奖惩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2010年,孟连县对443名科级以上干部进行民情考核测评,群众满意率为98%,群众对干部由“怨声载道”变为“赞不绝口”。
为进一步增强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针对性、实效性,2012年,孟连县对“为民服务五项制度”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干部联系群众的各项措施。具体来说,就是在原划分民情责任区的基础上,根据县、乡(镇)、村、组的具体情况和部门特点、行业优势,科学合理地进行二次划分民情责任区,建立并全面实施“五挂五联”制度: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机关挂钩基础条件薄弱村,干部联系特困户;政法部门挂钩社会治安后进村,干部联系问题户;经济部门挂钩经济发展后进村,干部联系贫困户;教育文化部门挂钩文化素质后进村,干部联系教育意识落后户;农科部门挂钩产业大村,干部联系产业大户。“五挂五联”制度的实施,大大增强了直接联系的“对口性”和针对性,提高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效果。
样本二:干部驻村的“插甸经验”
楚雄州武定县插甸乡是云南省委组织部“挂县包乡驻村联户”的工作责任区。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开展以来,组织部从部机关中一次性选派了13名工作骨干赴武定县和插甸乡高职低挂、住村蹲点。1名正处级干部任县委副书记和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两名副处级干部任插甸乡党委副书记,并和10名科级干部分别到插甸乡12个村任党总支常务书记。13人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平时独立工作,遇事集中协商。在部领导的言传身教和同事们的配合下,13名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自己的行动探索出了干部驻村的“插甸经验”,为云南省推进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作出了表率。
“插甸经验”的特点如下。
干部下得去、待得住、融得进。一是下得去。12名村党总支常务书记到村任职都召开党员大会,由总队长宣布任职,让党员知道、让群众知晓,使队员有位有为有责。为常务书记提供一定工作经费保障,要求每位常务书记在新华网上开通微博,记录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并定期交流点评。二是待得住。12名常务书记,包括 3名女干部都住在村里。他们都自办伙食或据实支付餐费,自行解决交通问题,从不用乡干部陪同、从不提不合理要求,真正做到了不扰官、不扰民。时间长了,他们皮肤晒黑了、身体累瘦了,和村民们站在一起时,人们已很难分辨出他们是省里派来的干部,还是地地道道的村民。“我们村”已成为常务书记的口头禅。三是融得进。常务书记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走村进户、倾听民意、问计于民。在服务群众的点点滴滴中,同群众建立起了亲如家人的密切关系。
抓基层组织、抓党建扶贫、抓基础设施。抓基层组织,就是充分发挥组工干部的优势,把做好基层党建工作作为第一责任,牢牢抓住主业、抓好根本。一是协助乡党委抓基层组织建设年。对12个村党总支、113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开展分类定级,两次组织“回头看”。二是培养好书记。把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突破口。先后调整或新设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 11人。对村党组织书记多次开展集中培训。三是加强阵地建设。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把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延伸到自然村。通过组织农民运动会、文艺汇演、篮球比赛、演讲比赛等,把群众吸引、凝聚到党组织周围,有效解决宗教组织与党组织争夺阵地、争夺党员、争夺群众的矛盾。抓党建扶贫,就是使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相互结合,发挥党建对扶贫工作的引领、带动作用。驻村工作队通过抓统筹规划、项目协调、与群众一起投工投劳等,摸索出了一条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督促推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具体组织、带头落实,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党建扶贫新模式。抓基础设施,就是协助群众解决农村发展中面临的资源不足问题,让群众得实惠。驻村队员到插甸后,针对连续3年特大旱情,积极协调抗旱资金,解决了 13项人畜饮水工程,修建了1座小型灌区,修通了两条村级公路,协调修建、改建了两所小学,让当地群众感受到了便利。
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在依靠群众上,常务书记们把向群众学习,听取群众意见作为谋划思路、推动工作的好办法。如驻安拉村的常务书记利用走村入户、召开民情恳谈会、支委扩大会等方式,真心实意向群众求教,客观掌握了该村的情况。在组织群众方面,常务书记们帮助各村确定了 1—2个主导产业,着力发展生猪、黑山羊、壮鸡、牛蛙等养殖业,发展核桃、苹果、花椒等经济林果。带头试种色素辣椒、辣素辣椒等,以实际行动引领群众致富。在服务群众方面,各位常务书记坚持与群众手拉手、肩并肩、心连心,做到遇事在前、吃苦在前、服务在前,赢得了群众信任。2012年6月,云南召开全省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现场推进会,将“插甸经验”推向了全省。
样本三:新拟提拔干部下基层的“昭通实验”
云南昭通市在推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过程中,把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做群众工作的情况作为选拔、使用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在干部提拔任用时,全面考察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情况,最后视其结果决定是否正式任用。
按规定,昭通全市所有拟提拔的处级、科级干部,要在上报部务会、常委会讨论之前,在不派公车、不准陪同、不准接待的“三不”纪律要求下,利用节假日时间,走访一批(10户以上)群众,在村住一晚上,当一天农民,办好一件实事,开展一次调研,扎扎实实地做好群众工作。同时,健全完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考察办法。一是个人报告情况。对新拟提拔干部,首先由个人认真填写《拟提拔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报告书》,从联系群众家庭、帮基层群众做好事实事、本人直接联系群众的体会等方面,如实报告个人工作情况。二是群众调查测评。通过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和群众代表填写《直接联系群众调查表》、《群众工作满意度测评表》,对考察对象直接联系群众的情况进行测评。三是组织考察评定。考察组在调查测评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专题撰写考察对象直接联系群众的情况,并做出考察评定。对群众工作能力不强、群众公认度低的干部建议取消其拟任资格。
昭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表示,新的选人用人机制符合群众的意愿,符合干部建设的实际,将进一步增进干部同群众的感情,树立党政干部的良好形象。
初步成效
云南推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以来,取得了多方面阶段性成效,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是党员干部接受了一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思想得到洗礼
自开展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以来,云南各级干部通过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走、看、讲、听”,晚 上“读、写、想”,直观地了解了群众的所想、所盼,直观地了解了群众对干部的要求和期盼,受到了一次直观的群众观念教育。省长李纪恒在夜宿农家后谈道:“昨晚,我想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想到了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封建士大夫们尚能如此,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更应该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省委组织部年轻干部、插甸乡安拉村党总支常务书记刘慎表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基层课”使他深受教育,“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把我当亲人,贴近群众,其实就是这样的简单、朴实、自然”。权力来自人民、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正成为云南各级干部的共识。
二是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云南县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通过挂县包乡、挂乡包村、挂村包组联户,为基层协调项目30000多个,帮助落实资金近36亿元,解决实际问题 35000多个。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共为基层协调项目10000多个,涉及资金6亿元,工作队队员个人捐助资金420多万元,为群众办实事20000多件。针对旱情持续的情况,全省旱区广泛开展了以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为抓手的“干群手拉手抗旱先锋行动”,把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保障了群众利益。各部门还结合自身实际,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帮扶工作。如交通运输厅在怒江州组织建成18座“索改桥”,使怒江两岸群众彻底告别了溜索过江的历史;协调资金3600余万元,加快挂钩点的乡村客运站、通村公路等40多个项目的建设,解决当地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农业厅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开展“扶智富民”行动,通过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技术员,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人才支撑。
三是锤炼了干部作风,提高了机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开展以来,云南各级干部认真践行“三同”、强化“直接”,真正做到身入群众、心入群众,真心实意帮群众解决困难,思想和作风更加踏实。“在老百姓家聊家常与在办公室接待群众来访不一样,睡在农家硬板床上考虑问题与坐在办公室考虑问题不一样。”保山市一名驻村干部在民情日记中写下的这段话,形象地反映出干部思想和作风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表示,“过去群众找干部难,衙门难进,现在要倒过来,干部进群众家门,就很容易。这个事我们要坚持下来。”实践证明,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不仅没有影响机关工作,反而提高了机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云南省委组织部为例,截至今年8月,部里的会议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1%,文件减少了 29%,编书出书减少了77%,简报减少了44%,会议减少了33%。文山会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逐渐消除,求真务实抓落实的风气正在形成。
四是完善了决策机制,各项事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项决策是否正确,归根结底,要经受实践的检验。云南在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前,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凭经验决策,对群众的意见关注不够。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后,通过与群众的深入接触,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多个部门对以往的决策机制进行了调整、完善,使之更加科学。如省交通运输厅在开展驻村联户过程中,通过征求村民群众的意见,对村级公路的建设用料进行了调整,有效提高了公路质量。省农业厅推行“农业一线工作法”,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重视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省水利厅要求挂钩重点工作的领导实地调研、现场办公,把水利工程做成民心工程。“把办公室搬到现场”的决策模式,有效地避免了领导者因闭门造车而产生的决策失误。
五是干群关系更为融洽,党在群众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2008年“719事件”之前,孟连县的干群关系势同水火。对待干部,村民表示,“如果我有刀嘛我要用刀砍、有枪嘛要用枪打!”他们不明白干部在做什么,不相信政府,看到干部就恨。经过几年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孟连县的干群关系有了明显好转。当年“带头闹事”的傣族村民表示,“现在干部不像以前了。以前干部坐在办公室里,我们很难见,现在干部到村里带着我们干活。以前有困难找不着干部,现在是干部主动来找我。”也有村民表示,“现在好了,政府管我们,干部关心我们。干部和我们像兄弟一样,我们要一心一意跟共产党走。”孟连县干群关系的变化是云南干群关系变化的一个缩影。实践证明:党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永远脚踏实地,永远眼睛向下,永远与人民群众在一起。
启示与思考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在探索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毋庸讳言,目前干群关系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五六十年代同吃住,摸得着脚;七八十年代上广播,听得着声;九十年代坐小车,看得到烟;现在只能在电视上瞧到影。”群众给干部画像:村级干部住乡镇,乡镇干部住县城,县级干部住省城,省级干部住京城。如何破解干部脱离群众的难题,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云南推行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具有启发意义。
干部联系群众,只有“直接”才能“密切”
现在从总体上说,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是紧密的,但具体到人头上看,就多数机关干部而言,他们直接联系的不是群众而是下级干部,他们与群众的联系是经过下级干部转手的,他们的群众观念、群众感情、群众立场并非来源于和群众的直接交流。尤其是对群众切身利益的理解,干部与村民的感受是不同的,他们向领导机关传达的信息也不会相同。领导干部如果只通过下级干部汇报而判断群众态度,很可能因误判直接影响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因此,领导干部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不能只局限于“间接联系”,而应突出“直接联系”,坚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近年来,贵州瓮安、云南孟连等地的党群干群关系之所以会发生令人欣喜的积极变化,与当地干部主动融入群众,同群众开展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沟通交流是有很大关系的。
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要以科学制度和严肃的纪律作保障
在现实中,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往往存在不愿联系、不善联系、不能联系等主客观问题。要使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朝规范化、常态化的方向发展,降低随意性,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严肃工作纪律。科学的制度能够促使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由道义型向约束型、由情绪型向理智型、由主观型向能力型转变。云南出台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对各级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方式、住村时间、须完成的任务、考察考核等都作了具体规定,使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还应强化工作纪律。云南要求干部下基层要切实做到“六不”,即不层层陪同,不劳民扰民,不增加乡村负担,不接受土特产,不铺张浪费,不蜻蜓点水、走过场等,对于“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有效落实起到积极作用。
解决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持久性问题,须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应当承认,干部是坚持眼睛向下、身子下沉,还是坚持眼睛向上、身子上浮,关键取决于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根源在于用人导向。如果干部的升迁任免主要取决于上级领导,而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意见则无足轻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干部显然更倾向于直接联系领导,而不是直接联系群众。反之,如果干部的升迁任免主要看群众公论、听群众评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干部显然更愿意去亲近群众、融入群众,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因此,这就涉及改革和完善现有干部任用机制的问题。只有树立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不断完善来自基层一线党政干部培养选拔链,才能激励干部到基层历练、在基层成长。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重视基层实践、重视群众公认,正逐步成为新的用人导向。这一点,顺应民主政治的潮流,也符合干部成长规律。云南及其他地方的探索表明,把评价和选拔干部的权力更多地交给基层群众,对于促进干部转变作风、实现直接联系群众,具有推动作用。
提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效果,必须聚焦于解决问题,依托于组织整合
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目的是践行党的为民服务宗旨,核心是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与群众打交道,解决问题是立身之本,最有说服力;解决不了问题,方法不是好方法,干部不是好干部,话说得再漂亮也无济于事。因此,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一定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增强问题意识,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抓起,实打实为群众办事。提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效果,还必须重视发挥组织的作用,加强组织整合。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不是个体行为。干部为群众谋利益,仅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要求组织上切实予以协调配合,努力构建起“组织引领、干部带头、各方参与、社会协同”的格局。
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政治走向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我们期待并相信,这一制度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6/7295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