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浙江:利率市场化是把锋利的“双刃剑”

2013年08月26日 09:58

 

原标题:利率市场化经济体制新变革的突破口

2013年,中国经济新政策迭出,市场化改革也有望迈出新的步伐。现在看来,其重头戏之一,当属金融体制的重大调整。虽然还尚难断定金融体制变革是中国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标志,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利率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体制变革,无疑将是新一轮深化经济体制变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

人们常说,中国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市场经济步入了“深水区”。眼下,已经拉开序幕,即将上演的金融体制变革的宏大“正剧”,就可能真的是进入了“深水区”。

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十分庞大的复杂系统,又是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日常交往活动。因而,这既要有公开透明的法治制度规则,又要让微观主体充分自由自主,具有创造活力。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就叫“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创造的一个伟大文明成果。它使市场微观主体在宏观制度规则的轨道上高效运行、自主创造。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比市场经济制度更为高效配置经济资源的新方式。

我国也早已明确,要建立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任何国家市场经济的共性。但是,我们的市场制度规则,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其中最主要的标志,是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实物产品都已成为可以在市场充分流通的商品,它们的价格基本上由市场供需形成。但是,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仍任重道远。就其经济资源、生产要素而言,我国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一目标,无疑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比方说,作为生产和经济活动最基本要素的自然资源(土地、矿物等)、实物资源(生产设备、生产资料)、资金资源、劳力资源、技术管理资源等等,尽管其中多数都不同程度上已商品化、市场化了,但在自然资源特别是资金资源方面,市场化水平还很低,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基本上是由国家管控而不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

资金(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和资源,它是各种实体商品、实体财富的一般等价物,而且它具有最广泛的通用性和最快速的流动性。其他任何资源,只有转化为货币资金,才有可能成为可以买卖交换的商品,才能进入市场流通。资金作为其他资源的“化身”,还是调节其他资源最基本的工具。因此,资金不能商品化、市场化,即利率市场化,市场经济就不可能走得很远,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最终市场就不可能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鉴于资金及市场利率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主导性地位,我们完全可以预期,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是继实体商品市场化改革后的又一场更深刻、更艰难的经济体制变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或许真的进入了波涛汹涌的“深水区”,积极稳妥而又高强力度地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将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惊心动魄的“一跳”。

利率市场化何时迈出“惊人一步”

资金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资源,资金价格即利率,它的市场化是市场机制的“神经系统”。因此,利率市场化程度是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程度的基本标志。

利率市场化,就是资金作为一种商品,它的价格由市场供需来决定,从而由市场来配置资金资源。这不但可以使资金成为发展的“资本”,获得相应回报,得以保值增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市场高效配置资金,能达到优化配置整个经济资源,使市场机制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资金利率的市场化,主要是指资金借贷或者说资金交易的价格“随行就市”。具体有三大类:存款的价格、贷款的价格和国际汇率。不过,其实质仍在于资金交易双方按什么性质的利率,或者更确切地讲是按照由什么机制形成的利率来交易。如果这个利率由政府(央行)规定的,那就不是市场化的利率,而是政府“管制利率”。世界经济发展实践一再证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配置经济资源中,通常要比政府“有形之手”更有效更合理。所以,要高效合理配置资金资源,从大国经济长远发展来讲,就要建立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毫无疑问,如同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受制度规则和政府管理的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一样,利率的市场化也不是绝对“自由”的。而且,现代经济已经高度金融化和全球化,一国的利率与国际利率(汇率)密切关联,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竞争实力不同,利率(汇率)对整个经济又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性作用。因此,各国对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持审慎态度,择机而行。而且事实上,“利率市场化”通常是指市场对资金价格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并不排斥政府法律制度也起规则性调控作用。政府“管制利率”也可以接近市场的实际利率。还有,金融是一个庞大繁杂的“帝国”,它的许多“领地”完全可以先行开放,实行利率的市场化;而政府“有形之手”,同样有可能向市场化方向做出积极调控,有所作为。

2013年,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许具有丰碑性意义。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把“稳步推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列为金融改革之首。6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有关会议上又简洁明了地提出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接着在上海举行的“2013陆家嘴金融论坛”上,金融部门高层领导再次释放大量金融市场化改革信息。7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7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虽然上述金融市场化改革近期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但必将催生金融体制中长期深刻的“发酵性变革”。不过,中国利率(金融)市场化改革其实早已起步。自1996年6月1日央行宣布取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走过了17个年头。这也充分说明金融市场化改革是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近年来,近5万亿元的公司信用债券市场,8万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近10万亿元的结构性存款、委托存款、保证金存款、外币存款等,令近四分之一的市场资金,已经实施了市场化定价。2012年,央行又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10%,贷款利率下浮扩大至30%。同期,非银行信贷融资市场(直接融资)获得了超常规大发展,占比达到47.9%,而金融部门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则由2012年1月的75.7%下降到了年末的52.1%。

 

然而,尽管有如此多种类和如此规模的资金,其利率已在相当程度上实现市场化了,但总体上还是受央行的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所调控的。

如今,中国资金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也许到了关键节点上,即进一步放松并最终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减少以至最终取消央行对汇率形成的干预。这就是人们通常讲的利率、汇率的真正到位的市场化改革。国家货币当局对利率市场化早已有个战略性进程安排方案:“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以此来稳步推进。

利率市场化是一场复杂的系统性改革攻坚战,而且是一个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金融机构产权多元化的整体互动过程,需要密切配合,有序推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当然,对其先后顺序或轻重把控,各界争论尚多。其实,总体上应统筹推进,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比较理想的是,我们首先应加快理顺实体经济与金融资产结构之间的合理关系,尤其对应的市场价格关系;然后加快金融业对内开放步伐、建设风险防控制度,提高行业竞争水平;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高效现代金融体系;与此同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使本国经济、资本对汇率波动承受力大为提高,进而积极推动汇率市场化改革;最后再实行全面的资本账户开放。

由此看来,尽管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到“临门”时段,不过,到底何时能跨出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的“惊人一步”,恐怕还尚需相当时日,可谓任重而道远。

利率市场化是把锋利的“双刃剑”

没有现代金融,就没有现代经济。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但利率、金融市场化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因而各国都十分慎重,择机而断,择善而行,严控风险。

就其主要意义和利弊而言,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将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又一个“惊人跳跃”。如果说以往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完成了“实物商品”的市场化,那么,这次将完成资金资源的商品化、市场化改革。这不但会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将释放出巨量的“制度红利”,创造大量的发展机遇。同时,对国家的宏观管理、法治规则、调控政策、风险防范等等,也提出了新挑战、新课题。国家的经济安全、市场波动等等不确定性大为增加。

——将极大加快培育我国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壮大我国现代金融产业。同时,还将通过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但与此相应的是,我国产业结构会进入较为广泛深刻的痛苦调整时期,大量落后、无效、低效产能会被淘汰,就业压力也会增大。那些政府性无效、低效的投资项目会难以为继,地方政府债务有可能险象环生。

——必然促使金融业、银行业竞争加剧,多元化金融格局加快形成,尤其是民营、境外资本具有更广的发展空间;有实力、有信誉、有特色、会经营、善服务的银行将更占竞争优势;各种资本市场、基金、资产管理公司会迅猛发展;各类财富管理、理财和借贷活动会更加丰富多彩,等等。这些都使金融业发展活力增强,竞争也明显加剧。然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原有的盈利能力会有所削弱,迫使其寻求更高收益的资产配置,风险偏好也同步上升。金融界迎来一个利益风险结构的重大调整时期,步入市场化竞争的新时代。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重塑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银行与企业、政府与银行的新关系。可以预期的是,凡是有实力、有效益、有规模、有信誉、有潜力的“好企业”,就更具有与金融部门、资金出借方的议价资本。企业无论大中小,“好”字当头,“强者”更得益。银行界也将更乐于“锦上添花”,而不会做“雪中送炭”的傻事。有不少人以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提高竞争压力,促使银行放贷小微企业。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对那些“好”的小微企业会有利一些,而对多数小微企业来说,融资环境必将更紧更不利,融资成本会更高,竞争压力也更大。正因为如此,政府要对小微企业采取其他扶持优惠政策。

——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实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后,面广量大的普通老百姓辛苦劳动挣来的“血汗钱”,终于有可能成为“增值的资本”。投资理财的渠道大为增加,而不像今天只能主要靠存入银行换取极低的利息。更令人难堪的是,这种利息率甚至接近或低于通货膨胀水平,因而往往存在利息“倒挂”现象,钱存银行通常不能保值增值,而只会贬值,造成老百姓的财富被稀释。存款利率市场化后,中国老百姓终于有可能普遍地增加“财产性收入”,财富加速增长的时代会加快到来。但是,这也势必加速社会财富流动和财富整合,加快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阶层的分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快我国人民币汇率走向浮动汇率制进程,推动全面的资本账户放开,从而极大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开放度和全球化水平,也将引发国际收支、外汇管理制度的变革,加快中国资本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但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核心竞争力是金融,各国特别是大国利益竞争的焦点,也是金融。因此,我国经济特别是金融业面临严峻挑战,风险不少。

——利率、金融的市场化,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基础性制度之一,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其重大而深远的积极意义不容低估,必须义无返顾地稳妥推进。但是,金融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高波动、高杠杆、高风险,具有内在的脆弱性、风险性。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金融危机史。历史上金融危机发生之频繁,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在过去25年中,国际上每年平均发生六次金融危机。利率越市场化,金融越发展,应对金融风险的压力就越大。金融机构的竞争激励机制、金融业务、资本结构、金融产品、金融创新、金融市场和国际市场环境等等,都会发生深刻变化,使金融风险更为复杂,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难度也更大。严重的金融危机,可以摧毁经济,影响人们生活,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这是人们在讲金融改革、金融发展的同时,总要强调防范金融风险、严格金融监管的缘由所在。

然而,我们仍然要满怀激情地去迎接、去拥抱利率市场化这场新的经济变革。因为这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利大于弊。我们热切期待它成为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新变革、社会经济新发展、老百姓财富新增长的“发动机”。

【作者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6/7296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