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拼爹时代”何时休

2013年08月23日 10:44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20130816094140189

为何中国人反感拼爹?

基于生物学原因,血缘无疑是人类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皇帝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好皇帝,将军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好将军。在人类社会中,这确是人之常情。进一步说,“爹”其实也是一种社会资源,而拥有这种资源并不可耻。人与人之间就很难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一个优秀的“爹”能给孩子更多,这无可厚非,“期望每个社会个体之间实现绝对公平,完全没有拼爹”,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所以可以说,只要有人,就会有“荫蔽”,就会有“拼爹”。

而放眼世界,各国也确实都存在“拼爹”、“拼家底”和“拼关系”的现象。在美国,拼爹甚至就是“美国梦”的一种延伸。“美国梦”鼓励人奋斗,而父母奋斗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家庭和孩子,希望辛勤工作可以让孩子过上“比父辈更好的生活”。在日本和中国台湾,所谓的“世袭政治家”甚至成为了社会现象。德国经济研究所研究也发现导致德国民众的收入不平等,有40%的原因是家庭背景差异。

不过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压力的陡增,“拼爹”给民众带来的痛感却变得更强

2012年10月的《彭博商业周刊》曾援引皮尤基金会的数据,发现在美国,出生在最贫穷20%家庭的孩子中,有40%的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脱离父母所属的收入阶层,而出生在最富裕20%家庭的孩子,保持其所在阶层的比例是40%——这一比例是人们普遍预期的两倍。家庭背景优越的人往往成年后收入也更高,而皮尤认为这种“拼爹”将导致社会收入结构的僵化。

这种僵化并不是特例,在中国、日本和德国等等国家都存在。而现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又加剧了这种僵化带来的痛感。随着科学技术对生活影响不断深入,一个人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从事更有创造力的工作才能在空前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而在本就如此惨烈的竞争中,“拼爹”因素带来的收入僵化,无疑会进一步加剧民众对未来的忧虑。

但常理的“拼爹”和“中国式拼爹”不能画上等号

中国“拼爹”程度之深名列世界前茅,阶层固化严重

虽然“拼爹现象”放之四海皆有,但在程度上,中国却是最为严重的之一。根据渥太华大学的一项关于“代际收入弹性系数”(IgE)的研究,中国在调研样本国中高居第二。而“代际收入弹性系数”(IgE)就是用来表明父母和子女(成年后)收入的相关程度的指数。如果该系数为0,则说明两代人的收入流动性大,个人收入多寡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反之若为1,则说明该国家个人收入水平完全由他们家庭背景所决定。根据2011年的数据,中国的“拼爹指数”高达0.6,在样本国中仅次于秘鲁(0.67)。这说明在中国出身对人的影响十分巨大。还需补充的一点,在此项研究中固定与隐性资产是未被计入的。IgE研究者称,如果扩大财富的统计口径,则这种相关性会更明显。而在中国当前环境下,如果综合考虑这两点,中国的实际指数可能会远超0.6。

此项研究,与中国人口学者豆小红的一项抽样研究得出的结果类似。豆小红将研究样本父辈分为上,中,中下,下四个社会等级。最后发现,父辈处于下层68人中,子辈只有8人跻身上层。而父辈属于上层的30人中,子辈无一人堕入下层,落入中下层的只有2人,落入中层的也只有3人。综合两项研究,可以认定,在中国,阶层固化现象十分严重,想通过“不拼爹”的途径提升自己的收入和社会阶层困难重重。

 

中国是少数存在制度性“拼爹”的国家,户籍制度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分化

相较于其它国家,中国是少数在制度上直接为“拼爹”提供舞台的国家。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本就十分严重的阶层固化现象雪上加霜。根据中国社科院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中国92.8%的农业生产者就出身于农民家庭,他们当中98.4%是农业户口,89.8%居住在农村。

同时户籍制度也限制了代际收入的流动性,不同地区在政策层面很难实现平等。来自“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项目组对50万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家庭阶层对其高等教育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通过这份调查可以看出,在“211”院校中,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入学时以576分的平均分领先于管理阶层子女的557分,但其找工作则要艰辛的多。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有3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在就业质量上也处于弱势,2008、2009两届毕业生中的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

中国的“拼爹”也不按“常理出牌”,毫无规则,蔑视法律

在美国净资产500至2500万美元的家庭,有90%的家庭将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视为他们能够成为富人的重要因素。而根据皮尤基金会的调查,四年制大学文凭是贫穷家庭子女经济变动性由底部向上爬升的最强推动力,能使其跻身最高经济阶层的概率提升三倍。

所以,在美德等国,“拼爹”多是在教育领域体现的。而在该领域中,“拼爹”的方式也是有规则可循的。除了提供更多的资源让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居住在更好的社区外,还有一些其它“拼爹”方式,比如父母是医生的家庭可以通过推荐信的方式使得孩子能够有更大的机会进入医学院校,而父母是学者的家庭可以通过帮助孩子参加科学竞赛的方式增加其被优秀大学录取的筹码。

相对于美德等国比较“老实”和“正式”的拼爹,在中国,拼爹的手段就要“多元”的多。政策加分、内部录取和跨地高考等等,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公务人员通过手中的权力为子女“安排”工作。而近几年,“萝卜招聘”、温州官员公然瓜分公务员职位等等案例层出不穷,这种“安排”工作甚至成为了官员的一种隐形福利。

而制度的不公开、不透明,更是成为了这种“拼爹游戏”的沃土。最终使得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化变得更为严重。根据清华大学的对19所高校6000多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官二代的起薪要超过非官二代13%(官二代标准为父母中至少一人为政府官员,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国社科院一份名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也表明,父辈具有社会资本的那些人比一般人更易于成为干部。即便在父亲受教育程度这个自变量固定的情况下,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仍是非干部子女的2倍多。

此外,“坑爹”事件的不断爆出,还进一步放大了人们对“拼爹”的疑虑。2012年8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2年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就指出,吏治腐败,特别是裙带关系、官二代等问题屡屡发生,尤为引发人们不满。

为什么中国人比美国德国人更反感“拼爹”?

“拼爹”之风越盛,贫富分化就严重,而中国的基尼系数远超欧美

渥太华大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一个国家里家庭出身对个人收入的影响越大,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就越明显。这种相关性被形象地称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The Great Gatsby Curve)。而盖茨比作为美国家喻户晓的悲剧小说中的人物,正代表了人们在财富与社会地位里的挣扎。在曲线中,“代际流动性低”且“基尼系数高”的典型代表是拉美国家,紧随其后的就是中国。

之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最新基尼(Gini)系数为0.47,连续多年超过0.40的国际贫富差距警戒线。而贫困阶层的下一代又输在了“拼爹”起跑线上,形成了一个难以跳脱的怪圈。相比之下,美国和德国的基尼系数仅分别为0.38和0.30。世界银行经济学家BrankoMilanovic在《富人与穷人:全球贫富差距的另类简史》中,将不平等比作胆固醇。“就像一定量的胆固醇有助于防止体内脂肪堆积一样,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有助于刺激人们努力学习、工作或创业。”他写道,“同时也确保人们不至于因变动性太大而有随时向下滑落的可能。胆固醇过多会导致动脉阻塞,并引发疾病。一旦只有处于顶层的人群才能获得教育机会和最好的职位,社会成员中的一大部分群体(穷人)就被剥夺了获得技能与知识的机会”。而对于陷入怪圈的中国贫困阶层来说,他们就丢掉了这种机会。其中很多人甚至陷入了绝望。根据《潇湘晨报》的调查,有超过75%的国人认为“父辈的职业在很大长度上决定了子辈的职业地位”,还有22%的人认为“无法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

 

此外,美德富人的典型形象是白手起家和努力工作,多数都不靠“拼爹”

“美国富人白手起家的凤毛麟角”的说法并不正确,相反,美国是世界上靠白手起家成为富人最多的国家,在福布斯400个最富有美国人排行榜中,70%的富人是白手起家,30%的富人是靠继承财产来形成富人的地位。2012年美国芬迪提投资公司对美国百万富翁的调查显示,86%的百万富翁是白手起家致富的,只有14%的人是靠继承财产成为百万富翁的。

而且在美国,越有钱的人的工作越辛苦。越没钱的人,反而是可以享享“清福”。调查显示美国家庭净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富人每周工作超过40个小时的人数比例在60%以上,而净资产10万至100万美元的人群每周工作超过40个小时的人数比例仅五成多一点。白手起家并且努力工作。这些富人的形象更多都是中产阶级的“奋斗榜样”而不是让他们反感的“拼爹典型”。

最后,虽然没有中国那么严重,但美德各国仍正在通过各种措施缓解“拼爹”现象

仅以德国为例。虽然德国的阶层固化现象远好于中国,但他们仍然在着手去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拼爹问题”。

在教育上,对学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孩子,德国政府义务提供帮扶,着力为每个阶层提供公平的教育。比如,德国就推出了一项政策,凡儿童听说读写德语有困难,经鉴定后可单独请家教一对一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其次,在更广泛的框架下,创造公平、公正和透明的行政环境,减少公务员“拼爹”。德国公务员管理制度比较成熟,在公务员回避和限制兼职方面有严格和明确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家庭和社会背景对个人就职和升迁的影响。三是合理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德国自民党秘书长帕特里克·德林说:“强劲、健康的经济增长,将为就业和社会升迁提供最好机遇。”

德国也拼爹 美国白手起家者凤毛麟角

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德国民众收入差距不平等的原因中,有40%可以归结于家庭背景的差异。也就是说,父母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高者,他们的孩子进入社会较高阶层相对更顺利,反之则阻碍重重。德国的“拼爹”现象远比一般人预想的严重。

德国经济研究所比较了美国、德国和丹麦受访家庭中兄弟姐妹的社会流动状况。他们的考虑是,从一个家庭出来的孩子,如果将来社会发展境遇接近,无疑比随机抽选不同家庭更有说服力。研究发现,导致德国民众收入不平等,有40%的原因是家庭背景差异,有50%是因为教育。美国也是“拼爹”现象严重的发达国家之一,白手起家者凤毛麟角。丹麦则是个人发展机会最公平的国家之一。

德国收入最高的10%民众,年收入约为5.7万欧元,是收入最低10%民众的8倍。而在20年前,差距为6倍。德国统一20多年来,经济不断发展,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对此,德国政界和学界人士认为,就政策设计而言,在三个领域存在不足,需要加强。

首先和最重要的是教育。应保证每个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高校,都要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对学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孩子,政府有义务提供帮扶。德国推出了一项政策,凡儿童听说读写德语有困难,经鉴定后可单独请家教一对一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

其次,在更广泛的框架下,创造公平、公正和透明的行政环境。德国公务员管理制度比较成熟,在公务员回避、限制兼职、收受礼品和馈赠等方面,都有严格和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重在反腐,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家庭和社会背景对个人就职和升迁的影响。

三是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德国在战后经济腾飞时期,社会发展的旺盛需求为个人成功创造了条件,顺应这一形势,很多有志向、肯努力、家庭背景不强的人才脱颖而出。德国自民党秘书长帕特里克·德林说:“强劲、健康的经济增长,将为就业和社会升迁提供最好机遇。”

当然,走出“拼爹”怪圈,除了体制和政策方面需要改进外,更关键的还在于个人努力。自信、自尊、上进心、创造力、自我激励、目标设定……这些个人特质的磨砺,是保证人生持续成功的基石。

 

终结“拼爹游戏”才能缓解就业之困

终结各种有违公平公正公开的暗箱操作和“拼爹游戏”,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和社会环境,才能化解大学生的就业焦虑

一边,是创下历史新高的毕业生规模——来自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数字称: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刷新纪录。一边,是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严峻的就业形势像雾霾一样,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以至于有人称今年可能是“最难就业年”。

这种局面缘于多种因素的叠加。经济增速的放缓,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部分行业就业需求下降。加上毕业生总量增加,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长期存在,造成了今年就业压力增大。

而这种情形有可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一直持续增长,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提高到40%。因此,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民生工程。

事实上,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被提到越来越高的位置。十八大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了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明确要求“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支持青年创业”、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方面说明就业形势具有长期性、严峻性,另一方面也表明,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不仅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重点,更关涉社会的长远发展。

回顾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客观说,2009年的“压力山大”要远胜今日。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600万人大关,比2008年增加52万人,是现在增加人数的两倍多。那一年,国务院出台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7项措施,政策给力,群策群力,缓解了当年就业紧张局势,也使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在86%以上。和4年前相比,今天的就业形势固然严峻,但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应对措施,我们更得力也更富经验,有理由再闯难关,缓解压力。

面对今年新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群体,调整和完善就业政策,出台新的就业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刻不容缓。

高校的改革必须提速。资料显示,目前大约1/3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市场需要的是蛋糕,学校送出的却是包子。”革除这种教育弊端,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一片新天地。

更需看到,就业压力之下,“公平”二字尤其重要。只有摒弃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就业歧视,终结各种有违公平公正公开的暗箱操作和“拼爹游戏”,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和社会环境,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之困,化解他们的就业焦虑,让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启示与思考】

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的毕业季,似乎多了些牢骚。一毕业就面临的“就业难”、“高房价”、“裸婚”等现实难题,确实让当代青年背负了太重的负担。

于是,有人重弹“出身论”的老调:“出生决定出路”、“拼搏不如拼爹”;有人鼓吹“读书无用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甚而有人抛出“长相论”:“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这竟然引得无数网友跟风,大呼“中枪”,呼喊着“这是多么痛的领悟!”与其对别人拼爹“羡慕嫉妒恨”,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拼搏。莫等青春散场,才后悔来不及、回不去、得不到。

青春,本该是热血拼搏、永不服输的,所谓“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年轻是冲锋陷阵的资本。然而,一些言论却劝诱年轻人早早缴械投降,或者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岂不是咄咄怪事!

如果依靠拼爹,陈嘉庚自可守着父亲的米店过着舒适惬意的生活,陈景润大可在战乱年代托父亲关系谋一份在邮局的稳定差事……

如果依赖拼爹,身为保安的甘相伟恐怕只能躺在床上做做北大梦,棉纺厂工人张艺谋也许只能在下班后落寞地艳羡别人拍的电影……

但因为这些人有梦想,不甘心,敢拼搏,所以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如果总认为别人抓住机会,是因为他有什么社会关系,是因为世道太黑暗,那么我这辈子肯定不可能坐在这里。”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如是说。总有年轻人抱怨自己没有资本、关系、机遇,却不愿反思自己是否把时间都浪费在看肥皂剧、刷没有营养的微博、在淘宝“血拼”或者通宵打游戏上。没有一个富爸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此为借口,丢了拼搏的勇气和斗志。

“无限风光在险峰”。人生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须顶住风吹雨打,忍住腰酸背痛,不断攀登。“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受苦的时候,往往也是能力、功力提升最快的时候。“练武不练功,到老一身空”,像扎马步这样的基本功,练起来最苦,也最能锻炼人。这种苦,中老年人吃不消,只有年轻人能做到。所以,“苦”中,蕴含着对年轻人来说最独特的价值和机遇。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与其对别人拼爹“羡慕嫉妒恨”,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拼搏。莫等青春散场,才后悔来不及、回不去、得不到。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3/7296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