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神木集资案,令人深思
2013年08月23日 21:48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神木陷民间非法集资漩涡 办案维稳人手短缺
2013年7月24日中午,陕西神木县城一家酒店前,几名环卫工人试图铲掉墙上一张“出售抵押房屋”的广告。当地的一名官员却将一张显示财政数据连年增长的打印纸摆在面前:“你看看,神木是不是快垮了?”
此时,距离县政府“群众聚集事件”已经过去10天,这座因全民免费医疗和15年免费教育政策闻名全国的煤炭重镇仍处于舆论的漩涡中,关于神木民间非法集资链断裂、政府财政告急的说法不绝于耳。
就在2013年7月24日这天,为期两天的神木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落幕,在部署打击非法集资等维稳举措的同时亦些许透露了神木自救的急迫性——会议提出了办案人员短缺的问题,由此要求“向上争取司法力量支持”。
密集维稳
上述会议由神木县委书记雷正西主持会议,主题之一是部署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办理民间借贷案件、社会维稳及完善金融运行。此前,一则关于雷正西调任的谣言成为部分民众“造访”县政府的导火索。
2013年7月12日,神木县部分群众就在微信、QQ群、贴吧、手机短信上收到一条信息:“神木经济一落千丈,神木人民人人要账,三角债务你拖我拖,现任领导要跑神木不得解放,定于15日上午10时在广场集会。”
一场危机公关由此展开,在警方控制4名谣言传播者之余,官方密集澄清了诸如“前任县委书记留下600亿、现在300亿亏空”及“免费医疗、免费教育政策因财政亏空将终止”等传闻。
但当地官方并未否认,在煤炭市场低迷的背景下,受内蒙古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崩盘波及,神木也出现了几起大的非法集资案件。2012年以来,神木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达4786起,涉诉金额达32.17亿元,涉诉人数7658人。
2013年年初,神木县就成立了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但目前来看,办案力量仍待补强。上述神木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要求,抽调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人员进入“打非办”,总量不少于100人。
“巩固县级领导包抓重大民间借贷案制度,扛死责任,集中力量办结大案要案。”会议称。
提及十多天前的风波,本报记者采访到的当地官员、企业家和普通民众都将原因指向了民间借贷,“都是血汗钱,说没就没了,连人都找不着,能不急吗?”
一名煤炭从业者和接近神木官方的人士称,2012年底,神木出现一些民间借贷资金链开始断裂的现象,也是从那时起,一些集资大佬开始跑路。
引发全国关注的“金主”既有置业之余被曝卷入民间借贷纠纷的“房姐”龚爱爱,也有近日媒体报道的集资炒金崩盘的落网富豪。
有媒体援引神木金融办人士的话称,当地政府正在探索成立临时维稳基金,由政府全额出资,专款专用,规模2亿元以上。除了一方面帮助一些资金链断裂但所属资产优良的企业及个人应急外,还可以在突发性重大案件爆发时化解金融风险。
经济基本面
神木“舆论危机”的背后是其“因煤而兴,因煤而富”后带来的资源依赖症。神木位于陕西东北部,不大的县城高楼耸立,宾利、保时捷等豪车随处可见。该县煤炭探明储量500多亿吨,几年时间,神木先后成为陕西十强县、中国百强县。
2013年情况有些不同,因为煤炭市场持续陷入低迷。2013年7月25日,在神木通往山西的出省公路上,拉煤的大车稀稀拉拉地经过。连日来的强降雨,导致路旁的山体滑坡,由于过往的车辆少,路政部门采取了局部限行的措施。要知道,以往在这条煤炭运输动脉上实施交通管制十分罕见。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煤炭累计产量17.9亿吨,同比下降3.7%;煤炭销量17.5亿吨,同比下降3.8%。
同时,煤炭价格也在下滑。山西一名行业人士称,5000大卡动力煤价格又比上个月降了10元/吨,每吨价格已降至380元,逼近成本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称,应警惕可能出现的全行业亏损。
萧条的煤市也成为压垮神木民间借贷的最后一根稻草。
经济“踩刹车”不过是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形势下行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而已。身处风暴眼中的神木却相对表现平静。在神木街头,未建成的高楼正在紧张施工,不起眼的楼房前依然可见宾利这样的豪车。
对于不请自来的媒体,当地官员则显得谨慎小心。有官员提供给本报记者的数据显示,2009~2012年,当地财政收入每年以十余亿元的速度递增,但支出数额也颇大,每年净结余仅有几百万元。其中,2012年神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3亿元,一般预算支出则超过69亿元。
“我们神木近十年来无负债。”上述官员称。神木县媒体近日刊文称,当地完全有能力支撑全民免费医疗和15年免费教育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2013年神木全民免费医疗预算2.04亿元,截至6月份已拨入专户1.5亿元,支出9870万元。十五年免费教育资金年初预算2.95亿元,上半年已拨入专户2.5亿元,支出1.65亿元。
“三五个亿这点钱,神木还是拿得出来的。”神木相关部门的一名官员说。
然而,神木县政协本月召开的县域经济形势报告会透露,今年第一季度,神木县地方财政收入12.82亿元,同比下降1.4%。
2012年,神木GDP增长15%,达到1003.89亿元,成为西北五省(区)中第一个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县,但数名官场人士对神木过于单一的产业发展表达了担忧,“神木这地方穷山恶水,靠着煤过上了好日子,但煤挖完呢?现在上下都在说转型,神木倒是拉回了一些项目,但大部分是高污染、高耗能的化工产业,还是摆脱不了资源,转型谈何容易。”
神木集资案警示呼唤民间借贷监管
民间借贷监管无序,闲散资金暗流涌动,会干扰正常的金融和经济发展秩序,危害社会风气,导致暴富浮躁之风盛行,消弭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
贷给煤老板的巨款无法收回,经营的黄金白银生意严重亏损,加上给自己贷款的银行和大户抽身回笼资金,陕西神木县商人张孝昌的“黄金帝国”轰然崩塌。该案涉及借贷资金累计101亿元,涉贷人员1380人,涉贷公司56家,保守估计波及2万多人。
民间借贷,应发挥示范效应。
此次涉案人数之多、资金量之大、影响面之广,张孝昌案令人咂舌。但这并非个案,类似的事件之前在温州、鄂尔多斯等地也有发生,它们表现出了相似的特征。集资者依托原有产业积累的资本和信誉,以扩大规模为由高利借贷,然后将吸纳的大量资本再以更高的利率贷出去。资金规模迅速膨胀,周转风险超出合理限度,一遇风吹草动,便如泡沫般破碎。
“黄金帝国”崩塌类似事件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首先与民间借贷成风、资金链错综复杂有关。民间借贷是传统金融的重要补充,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在资金规模、利率和违约等方面存在风险。一旦有人靠借贷搞投机,制造暴富神话,其发挥的示范效应,将会把整个地区的民间借贷风险推向不可控。
当然,民间借贷问题百出,监管不力难辞其咎。我国民间借贷的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从借贷程序、风险警示到借贷服务都不够完善,从客观上纵容了民间借贷风险的不断推高。加之,资本的逐利性和寻租现象的推波助澜,不少民间集资走上了以钱炒钱的路子,风险也出现高利贷化、全民化倾向。
监管无序
易致使资金掉链子
民间借贷监管无序,闲散资金暗流涌动,会干扰正常的金融和经济发展秩序。同时危害社会风气,导致暴富浮躁之风盛行,消弭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更严重的是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会激化社会矛盾,威胁社会稳定。
“黄金帝国”崩塌事件警示,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刻不容缓。首先,要制定对民间借贷监管的法律制度。通过立法明确民间借贷的一般程序、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及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第二,建立民间借贷的监管体制,掌握民间借贷的规模、用途和利率等情况,把借贷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此外,健全民间借贷服务机制,通过借贷咨询、借贷调查以及借贷公证等手段,提高民间借贷的安全指数。
以神木集资案为鉴,解民间金融困局
以银器、黄金、珠宝首饰起家的张孝昌,于2008-2012年间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分两次从工商银行共贷到8亿元,并获得了五位煤炭等行业老板(五大户)的巨额借款。此后,张孝昌用银行和五大户的钱来炒黄金和白银期货,通过散户的钱支付银行与五大户的钱,又不断借新散户的钱来支付老散户的利息,维持着资金充裕、信誉良好的表象。直至2012年,煤炭市场低迷有大户要求撤资,而黄金价格亦走低,资金链断裂导致无力还款而引爆危机。
此案规模之大、牵涉面之广为国内民间集资案所罕见,但在崩盘后各方的表现却与同类案件极其一致。贷款者张孝昌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名被批捕,有12亿元不明流出资金至今成疑。借款方则各显神通,工商银行急急抛售张质押的3.3吨黄金,五大户将与张共同控制的白银账户下120多吨白银抛售一空,两项抛售共套现19亿元;而被套牢的散户们,只好通过发起群体性事件来表达不满,以求维护自身利益。
从近年来引起轰动的民间借贷案件可知,在目前缺乏规制的状态下,一旦崩盘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利益均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只能凭借自身力量抽身。无论是空手套白狼的张孝昌,投资房地产的吴英,还是投资实业的曾成杰,借款者都无从判断风险,只能凭其诚信。在资金充裕时,民企吸储,民众高息借款,官员帮忙揽储,即使存在晦暗不明的政商关系或是权力寻租,表面上看仍是皆大欢喜。而资金链一出现问题,卷入其中的政府官员率先运用权力取回本息,崩盘加速后往往引发群体性事件。其后,地方政府为求免责通常会迅速以专案组做出干预,以非法集资、集资诈骗等罪名将借款者批捕并立即处置其财产。吴英与曾成杰的资产都被认为完全可偿还债务,但二人资产均在公安机关移交法院前已被地方政府处置,张孝昌名下账户亦有12亿元“消失的资产”。地方政府的举动实质上导致危机扩大,简单粗暴的处理不仅令散户失去获得合理赔偿的机会亦引来社会质疑。在这一灰色地带中,借贷的企业家、卷入的官员、地方政府以及被套的散户,无一方可以有所保障、安全地全身而退。
长期的金融垄断导致贷款供不应求,全国的民营企业只有20%可从银行获得正规贷款,而2011年的一项中国企业家调查报告显示,有62.3%的民营企业在此前3年曾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而长期处于灰色地带令民间金融困局难以缓解。建立企业破产法,在破产后由债权人达成和解并盘活沉淀资产按比例清偿,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府担任崩盘后的干预角色。而放开金融管制,正视民间金融的地位,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系统,则是将大量游资吸收到规范的金融秩序中、让民间金融有所保障的最终途径。最近的“金十条”透露出“有限牌照”的可能以及贷款利率放开下限等一系列动作,均有利于推动金融改革的进程。
在灰色地带的民间金融无法给予任何人有效保护,一旦崩盘各凭力量抽身往往会导致危机的进一步扩散。近日多项金融改革措施颁布,望民间金融地位得到正视,建立企业破产制度及推动金融改革放开金融管制,以解民间金融困局。
【启示与思考】
近些年,在不少地方,因为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对主政官员变动而产生的“集体情感焦虑”,也屡有发生。和神木风波一样,提醒我们:消除群众的民生焦虑、政策焦虑,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新考验,也是确保一方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坐拥丰富煤炭资源的神木县,这些年经济快速发展,在国内率先推行12年免费教育以及全民免费医疗,“神木模式”一时为全国津津乐道,也成为神木人引以为豪的民生工程。然而,几天前,几句聊斋志异般的传言,一个领导调动的猜测,竟引发数百群众担心地方财政亏空、“免费”政策有所调整,进而聚集到县政府传递“信任危机”。看似难以理解的背后,其实暗含一种对未来的简单焦虑:经济环境变化,能源经济走低,地方政府有无能力稳住公共财政对民生政策的有力支撑?惠民政策能不能延续保证?主政领导的变化又会不会因此动了自己的奶酪?
必须承认,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资源的调整,群众利益的日趋多元,会令许多政策遭遇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的挑战。民生一头连着政府的公信力,一头连着百姓的切身利益,尤其需要在充满挑战变数的环境下维护好政策权威与政令稳定。那种“新官不理旧政”的思维,那种动辄“翻烧饼”、“朝令夕改”的做法,那种“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全靠领导一句话”的现象,不仅削减了政策的执行力,还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
发展的关键是让市场有信心,让百姓有盼头。以往定下的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如果符合民众长远利益,就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句话,干部想把信任留下,须得强化保持政策连续性的意识,也得锤炼运作可持续性政策的能力。
一个好的经济政策,应该具备自我执行的惯性;一个好的政策设计机制,也应该具备自我调适的功能,并不会因人事变化产生巨变。如果执政过程中都能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依法行政,那些“翻烧饼”的政策必会少许多。
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是民生善政,如果缺乏现代理念和先进制度的配套,也会影响善政本身的执行效果,也会让民生产生“政策随人走”的印象。长此以往,不仅会消解群众自主创造财富和活跃市场的积极性,甚至造成投资失败找组织不找合伙人、经济不振问领导不问市场的现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精密仪器,越走向完善,越需要一个科学、全面、严谨的政策设计机制。无论是今天的“堵书记”,还是昨天的“留市长”,都在提醒我们,消除群众的焦虑,推进规范地方政令的机制建设时不我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掌控经济必须尊重市场、尊重科学,应该认真纠一纠已有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为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提供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策有稳定性,工作有连续性,一茬接着一茬干。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闫文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3/7297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