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内在规律和重大关系
2013年08月26日 14:20
全面深化的改革进入了更高阶段必须把握内在规律和重大关系。改革解放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为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的解放创造必要条件;全面深化的改革既要更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又要为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的解放创造充分条件。这也就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是在遵循人的本质运动规律的条件下,对人的本质实现两次解放。全面深化改革也就能够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转向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这就要求更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坚持改革解放既作为生产力的主体又作为哲学的主体的人的本质,才能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大关系实现全面深化改革,为最终实现人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真正人的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湖北调研期间强调,“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的脉博,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五种重大关系必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和内在规律。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的统一奠定思想基础,为处理五种关系创造根本条件。改革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化为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为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的解放创造了社会条件。改革开辟了解放人的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以人的本质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建了保障人的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既解放人的本质,又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全面深入发展。这不仅为我们对解放人的本质的分析提供了完整的改革过程,而且为我们揭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创造了充分条件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处理五种重大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改革过程蕴含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从历史过程的分析入手,去揭示出社会发展规律。这就需要确定是什么样的主体在运动。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的绝对要求就是千方百计掩盖人的本质自身。这样做的结果是社会的发展就不可能在观念中呈现出其过程,也就揭示不出社会发展规律。所以资产阶级学者就可以公开提出:自然是过程,社会只有事件。把社会事件作为社会过程的组成,就必须理解是什么物质主体在进行社会运动。然后才能够揭示这种物质主体的社会运动规律。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改变了生产资料奴役人的本质的关系。但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越来越显示出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积极性的弊端。也就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通过分离经营权和所有权,调整了生产资料与生产力主体人的本质劳动力的关系,解放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劳动力。也就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促进社会运动的物质系统就是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劳动力。
这是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运动规律决定的。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出现政治动乱,90年代初苏联解体。当时邓小平仍然对改革充满信心。邓小平曾这样说:“我坚信,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依靠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改革就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变为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既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又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并把经济社会真正转入以人为本的轨道,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改革的这个实践过程蕴含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也就是按照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对人的本质实现两次解放。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转向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成为哲学存在的真正人,使社会成为真正人类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把握客观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条件。我们的社会主义一开始,斯大林认为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改变了生产资料奴役人的本质的关系之后,也就不用解放人的本质了。社会主义实践告诉我们:没有人的本质的社会解放运动,也就无法呈现人的本质的社会运动规律。当代哲学的主体这个重大课题就难以解决。哲学是政治在观念中的反映。哲学的主体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不解决,影响的则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执政基础。
20世纪时代赋予人的本质新的使命必须成为哲学主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恩格斯和列宁把自然社会和思维三者的运动统一于对立统一规律。这是由于思维能够认识自然和社会运动。但未揭示思维是通过什么物质主体去具体实现统一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上半叶,毛泽东提出思维是某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也没有确定思维的主体究竟是什么。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发动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提出了解放这个某种特殊物质的当代哲学主体这个课题。解放思想首先是要确证思想的主体也就是生产力的主体,实事求是就是要探究生产力主体的运动规律。实质上就是通过改革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也为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的解放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
解放人的本质主体就能与无产阶级形成哲学的社会主体系统,思维与认识形成哲学的对象系统。这也就解决了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确定的哲学主体这个难题。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提出把认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并未明确其对应的哲学主体。毛泽东提出哲学是无产阶级的认识论。虽然确定了主体是无产阶级,毛泽东还是认为不能解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问题。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思维的主体上。随着哲学社会主体系统在改革过程中的形成,也就解决了当代哲学主体这个重大课题。但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在人的本质这个根本问题上与马克思一致,并把人的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脉”。而目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相信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实践还仍有人在。这些人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把人的本质确证为思想的主体,思想的主体人的本质就不能接上生产力主体人的本质的地气,不按照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不在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的基础上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在人的本质自身的基础上,不把无产阶级与人的本质形成的哲学社会主体系统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处理五种重大关系就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就不可能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大关系,与党同心与民同行,去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只要坚持在改革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思想主体的人的本质的解放建立在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解放的基础上,改革按照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解放人的本质,我们也就能够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大关系。
三、全面深化改革在于实现以人为本转向以人为核心
全面深化改革把以人为本转向以人为核心,是改革解放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为解放哲学的主体人的本质创造条件的基础上逐渐实现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能够实现把以人为本转向以人为核心,就必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大关系。以人为本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了,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虽然把人作为称霸、兴邦、立国之本,体现的是价值观。并不把人同历史的发展直接相联系,更不可能把人作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不可能把人作为创造价值的真正主体,剥削阶级终究是要压迫和剥削人的本质劳动力,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多少次改朝换代、又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再经历改革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把以人为本作为原则的科学发展观。这里体现的正是把人的本质当作创造社会价值的真正主体,转变为还把人的本质当作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江泽民提出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所有制实现形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胡锦涛强调要牢牢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中心,这才产生了把以人为本作为原则的科学发展观。并把经济社会真正转入以人为本的轨道,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不仅强调人的本质是创造社会价值的真正主体,而且强调人的本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要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把以人为本转向以人为核心。事实上人既是消灭阶级的根本力量,又是产生阶级的真正原因。剥削阶级的产生与奴役人的本质直接相联系,剥削阶级的消灭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彻底解放。马克思曾经认为阶级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阶段相联系。那是因为马克思还只能把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分的标志。马克思虽然知道这一步是由人身上的肉体组织决定的,但由于当时既不能通过生物学、生理学证明,也不能能通过人类学、哲学证明肉体组织即人的本质的具体结构。解决阶级产生的关键就在于揭示出人的本质自身。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出人的本质自身之后,剥削阶级的产生就直接与奴役人的本质相联系了。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产生的新的科学观念。那就是:人的本质劳动力发展到有了剩余产品,劳动力的价值被发现,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去支配他人的劳动力成为可能,剥削阶级就逐渐产生了。奴隶主阶级建立的以生产资料奴役人的本质劳动力的关系为基础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形成,人类也就进入了剥削阶级社会。并且不管是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都不改变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生产资料奴役人的本质劳动力的关系本身,改变的只是奴役形式。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生产资料奴役劳动力的关系这个一切剥削阶级社会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产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既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人的本质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真正代替一切剥削阶级社会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调整巩固人的本质与生产资料关系这个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根本途径只能是解放人的本质,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人的本质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把经济社会转入以人为本的轨道,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也就必然能够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转向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直接创造人这个根本条件。
关于共产主义,马克思始终是围绕着以人为核心来阐明的一种社会形态。在揭示出人的本质自身之前,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和完全的复归;“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在揭示出人的本质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之后,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在实现了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即生产之后,“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在实现了两次解放之后人类的共产主义社会就实现了。马克思在创立哲学体系时,还从现实人到真正人的发展过程论述过共产主义社会,因为马克思要界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脚点或者说要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归宿。从现实人到真正人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社会实现了与人的高度统一,社会成为真正人类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成为真正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脚点或归宿也就是人成为真正的人。所谓真正的人,按照马克思的界定,“我的真正人的存在是我的哲学的存在”。马克思在论述剥削阶级的消灭或剥削阶级私有制的消灭条件时也阐明过共产主义。在巴黎公社失败之后,马克思认为必须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通过把一切劳动资料转交给生产者的办法消灭现存的压迫条件,从而迫使每一个体力适合于工作的人为保证自己的生存而工作,这样,我们就会消灭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唯一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43页)。常识告诉我们,消灭了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统治的基础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从总的情况来分析,马克思建立了新的阶级产生的理论以及在此之前,都是按照以人为核心来阐明共产主义。这是由于剥削阶级的产生以及剥削阶级社会的更替都是生产资料奴役人的本质劳动力的结果,剥削阶级的消灭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也就只能是人的本质劳动力对人而言的彻底解放。
因此,改革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和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全面深化改革也就能够把以人为本转向以人为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结果也就能够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共产主义社会。我们的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就昭示农民向往的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社会。农民不怕坐牢、不怕杀头,并做好“托孤”准备,承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开创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先例,解放了生产力主体人的本质劳动力,而且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提高他们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核心地位是改革的必然,也为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处理五种重大关系奠定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因此,在改革全面深化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成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雏形,也就能够通过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把我国建设成为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责任编辑:闫文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6/7298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