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淡定看待局长坐公交
2013年08月26日 11:23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官员体验公交蒸笼车满头大汗决定提前1年换掉
苏州交通局长亲自体验了一次“蒸笼车”。
公交车司机称车上将近45℃。
乘车市民挺体谅公交车师傅。图片均为视频截图
今夏高温天,市民乘坐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可谓是备受煎熬。2013年8月13日下午,苏州市交通局局长邵建林就亲身体验了一把“蒸笼车”—没有空调的108路,体验之后,邵建林局长承诺将尽快将非空调车换掉。据了解,苏州目前共有非空调车725辆,按目标要求,到2014年夏季,苏州所有非空调公交车将全部“下岗”,取而代之的是舒适凉爽的空调公交车。
现场 交通局长坐没有空调的公交车,满脸是汗
2013年8月13日下午三点半,苏州市交通局局长邵建林在解放西路公交首末站,登上了一辆108路公交车。车上没有空调,刚开出没多久,驾驶员陆师傅就已满头大汗,而他身旁左手处摆放的两个馒头,更是引起了邵建林的注意。邵建林说:“师傅,你这边还放两个馒头啊!”驾驶员说:“我们(一圈回来)下班要七点钟了,路上垫垫肚子。”
据了解,苏州公交108路,从解放西路换乘枢纽站,到园区唯亭,一个来回开下来将近4个小时。在这条线路上,陆师傅已经开了8年。在车内,邵建林也已经热得满身是汗,不少乘客都表示这样的非空调公交车里,驾驶员真不容易。
乘客说:“司机真辛苦,满头大汗,我们上来了,马上就下去,司机一直在这车上走。”108路公交车驾驶员陆师傅说:“这个车上温度,将近45℃,一圈开下来,身上的衣服不会干的。今年更是特别难受。”
苏州市交通局局长邵建林脸上也全是汗,他说:“明年这个时候,就是空调车,所以再委屈一年。大热天里,自己身体注意。”
幕后 局长“走基层”是应市民之邀
苏州交通局长邵建林在下午最炎热的时候乘坐没用空调的公交车,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在2013年8月8日他收到了苏州市两位公交达人的热情邀请。在安排好工作后,2013年8月13日下午,兑现他的承诺,亲自体验一下非空调车。
2013年8月8日,苏州电视台推出的《对话苏州》节目录制现场,对于市民关心的公交优先的话题,主持人问了邵建林一些问题。在邵建林一一回答之后,现场的两位公交达人就邀请邵建林什么时候体验一把108路非空调公交车。
老的公交达人翁国良今年70岁了是退休教师。小的公交达人朱同学今年19岁,还是在校大学生。苏州公交达人翁国良说:“苏州目前还有725辆非空调车,要到2015年才能全部退出。我很难想象,如果经济这样发展,难道要等吊扇不能转了再去买空调。苏州经济这么发达,一定要到2015年才能淘汰,还有725辆公交车的司机,他们说:他也是人啊。你上去坐一趟,看看。”面对市民的邀请,邵建林丝毫没有怠慢,表示近期一定亲自去体验一下。
承诺 明年空调公交车全覆盖,比原计划提前一年
在公交车上,邵建林明确承诺,2014年这个时候保证将非空调换成空调公交车。
据了解,苏州目前共有非空调车725辆,占公交车总数的18.4%,按照目标,到2015年夏季,公交空调车运营服务将在市区范围实现全覆盖。届时,“蒸笼车”将全部“下岗”。令市民欢心的是,局长的承诺,让“蒸笼车”提前一年更换结束。
承诺容易,可兑现的背后却是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据苏州市副市长徐惠民介绍,对此他做了调查,苏州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没有装空调的公交车,是有历史原因的。在前几年刚开始有空调公交车的时候,空调车要加1块钱空调费,后来造成老百姓要等不是空调车才上,所以空调车调整战略也进了很多非空调车。可非空调车不是玩具,不是今天用了,明天扔了。马上要到报废年限了,现在还有两年时间,所以现在每年新进的车都是带空调的。他想能否在2014年让空调车全部到位,把非空调车换下来,把非空调车作为备用车来考虑,来满足群众对空调的需求。
网友 局长乘公交很给力,也是和市民的良性互动
苏州交通局长的这次体验,在网上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大呼给力。
网友“小乔的微波”表示:这位局长终于体验了一把我下班回家的感受。两个礼拜前的一个下午5点多,我也是在这样一辆没有空调的108路上,上来了一位黑人兄弟,掏出一块硕大的毛巾,使劲擦汗啊!车上的人都感叹,我们比非洲还热。网友“庸-Slow”说:“昨天早上乘坐了一辆没有空调的 4 路公交车,感觉是无法忍受的拥挤和燥热,夏天没有空调的公交车确实让人无法承受。”
网友“欢乐开怀Jane”认为:更换掉非空调车不仅是老百姓期待,咱司机也期待啊!”
还有不少网友表示,领导提出争取在2014年把非空调车全部淘汰、换掉,其实政府管理工作很多情况下也不是大家所想得那样简单。在让官员聆听百姓心声的同时,也能让百姓进一步了解政府的难处。这次局长乘公交就是一次良性的互动。
局长坐公交,体恤还是失察?
在网友喊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卫生厅干部“体验式看病”调研的今天,交通局长到公交车上体会高温,恐怕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闻。去年7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制定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摄氏度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
不去督导下属单位充分保障雇员权益,不去细究工友能否及时得到高温津贴,一句嘘寒问暖未免轻描淡写,也反映出此类“现场办公”“体恤体验式”调研顾此失彼的软肋。更换“蒸笼车”牵涉到很多现实问题,比如换车的钱从哪里来,企业是经营主体,公交是全民事业,财政补助要协调。
领导也是人,何尝不知酷暑之下没空调的公交车热、医院排队就诊困难?千头万绪,假如所有问题都要靠领导肉身体验一把,下了河排了队坐了公交车才解决,一定是本因对基层问题做出反应的体制的某个环节失灵。能解决算好,解决不了问题就只能算“做秀”,好像有网友说的,“没有群众受不了的罪,只有领导吃不了的苦”。
局长体验“蒸笼车”先别忙着点赞
在没有镜头和宣传的情况下,放下官架子,深入基层实际,主动为群众多干一些好事和实事,才真正当得起这个“赞”字。
苏州交通局长邵建林近日应市民之邀,亲身体验了一把“蒸笼车”,坐上了无空调的公交车。他在经历了满头大汗之后,承诺尽快将非空调车换掉。此事经报道,引发了广泛的好评,认为局长的做法“给力”。但我认为,交通局长坐公交,先别忙着给好评。
客观来说,交通局长认真地履行承诺,亲身体验民情民意,也算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有力代表了。在乘车过程中还能细致地发现司机身边的两个馒头,确实不错。而他将这种体验化为工作中的思考,在了解市民和司机在无空调公交上的不堪境遇后承诺尽快换车,还他们一个清凉的乘车环境,就这一点而言,不知道要比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好很多。
但是,局长乘车后的种种反应,有两种可能,一是他之前甚少乘坐公交车,尤其是无空调公交;另一种可能就是局长早已知道非空调车的真实情况。若是前者,很有失职的嫌疑。而后者,似乎更是渎职,这就更让人感到后怕。
今夏全国多地普遍遭遇高温,市民早已苦不堪言,媒体也对此有过详尽的报道,因此局长似乎不大可能不了解公众对于清凉的渴望。若非此次两位公交达人盛情邀请,换车的承诺不知道要等到何时。为何不能更主动、自觉地想到和处理这个问题呢?
此外,交通局长乘坐公交车还有一个看点:电视的全程跟踪报道。这种在聚光灯下的听取民意,有多大的真实性难免让人生疑。毕竟,面对摄像机和一车的乘客,“换车”的决定显得极为应景。而事后的实现涉及巨大的财政支出,并非一个交通局长就能拍板。况且,根据媒体报道,苏州换空调公交早已提上日程表,局长一个临时决定,是否会打乱已有部署?
由于当前许多官员光说不练,做“甩手掌柜”,交通局长认真地实地调研、体察民情才会成为公众瞩目的事件,而这也反映了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在没有镜头和宣传的情况下,放下官架子,深入基层实际,主动为群众多干一些好事和实事,才真正当得起这个“赞”字。
【热议】局长体验公交 几多喜几多忧
毛建国:“局长亲自”何以成了稀缺品
不了解公交车,不知道“蒸笼”的感觉,这发生在其他一些阶层身上可以理解,但发生在局长,而且是交通局长身上,却不应该、不正常。当官是来做事的,对自己领域内的情况,都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又怎么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呢?
这也回到一个老问题,那就是有些官员已经失去了“亲自”的能力。微博上曾经兴起过“领导您亲自”式的造句,试想一下,交通局长不亲自坐公交,卫生局长不亲自排队看病,教育局长不亲自为孩子上学摇号……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官员们连“亲自”都做不到,又怎么为民生办实事呢?这种“亲自”的失去,可谓是最大的作风问题。某种意义上,官员亲自坐车、亲自看病、亲自报名,可比“亲自挂帅”“亲自到会”“亲自讲话”“亲自调研”“亲自深入第一线”……有意义得多,而且要难做得多,也更能成为作风的“试金石”。
“局长亲自”不该成为稀缺品,局长们也不该给人出难题。就像现在这样,夏天即将过去了,“蒸笼车”才为局长知晓、才有可能解决,明明知道这其实有点不妥;但为了不伤局长的面子,为了鼓励更多“局长亲自”,还不能说不好,这不是在折磨人吗?多一些“局长亲自”,多一些民生幸福。领导,您亲自!
林萧:“蒸笼车”拷问的不止是交通局长
尽管提前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但也折射出公共决策的随意性,设想一下,倘若局长没有体验到“蒸笼车”的滋味,就不可能将计划提前,也就是说,所谓的计划只需局长的一句话即可轻易更改。如此一来,有如将公共决策视作儿戏,这样的“计划提前”背后隐藏的是公权力之手。依此类推,还有多少政府决策只是某些官员的“一言堂”,以致于官员一声令下即可改变全市公交车计划,又有多少公权力肆意放纵没有得到约束?
“蒸笼车”很烤人,换空调车自然“很给力”。只是更换之前是否需要尊重民意,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比如一些城市的公交车换成空调车,车票立即上涨,成本直接转嫁到乘客身上,将非空调车公交车“一刀切”还是逐步进行,或者如何确保更换后不加重乘客负担,以便更多人欣然接受,这些都需要经过科学的论证,以及相关部门的听证、审批等。
说实话,交通局长的官位并不算大,却能随意改变决策,暴露出来的“能量”不可小觑。从这个角度说,“蒸笼车”拷问的不止是局长,更多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文件的出台,其中有多少被“公权力之手”左右,这些拷问的是更多的部门及官员,值得深思。
乾羽:期待官员体验,不如增强公众话语权
对于新闻的解读,总是选择性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了解的事实作出判断。但该新闻至少传递出了这样的一个信息:官员在亲身体验之后,立刻作出了现场决策,让一个民众纠结了很长时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难免会让人产生一种期待—当一些现实问题难以解决时,希望官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只要亲身体验,他们就会知道事情的真相,民生的冷暖,就能够看到实际的问题,看清现实的难题。就像,之前有人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一样,人们也是希望环保局长可以体验、重视一下河水污染的情况。
期待官员体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公众应该有更多的话语权。首先,这可以督促官员养成亲身体验的自觉。因为,如果不亲身体验,就可能被公众问责。官员必须时刻有这样一个意识:如果我不去体验民生,就可能被民众挑出毛病,就可能被公众舆论指责,所以必须了解民情的冷暖,让自己走在公众舆论的前头。其次,这可以监督那些不作为的忽视民生的官员。如果一些官员就是没有这样的意识,就是不愿意与群众打成一片,那么问题也不该被搁置,公众的诉求也该有其表达的渠道。他们完全可以不靠官员的亲身体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对不作为的缺少普通人感受能力的官员进行问责。
杨兴东:公共决策不能仅靠官员下基层
苏州局长亲身体验“蒸笼车”,是从公共决策如何更加贴近民众的角度出发,试图对先前的公交决策进行纠偏和补课。尽管,他中途就下了车。不过,其乐于深入民间的态度,已经开了个好头。“明年这个时候就是空调车”,局长事后的表态说明官员的民间体验,能影响到公共决策并反过来惠及民生。
不过,官员的这种体验式互动虽然令人叫好,但由于极具偶然性并不能成为类似事情解决的标杆。从新闻中来看,苏州局长愿意去亲身体验,系在电视上应市民之邀。而如果没有电视节目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局长又是否愿意接受市民的邀请?
贴近民众的公共决策不能仅靠官员乐于下基层。毕竟官员们不可能天天下基层,亦不可能次次乐于下基层。比之偶发性的下基层外,包括局长在内的当地政府还应思考如何拓宽民意通往政府的渠道,使官员们即使高坐衙斋,也能闻听“民间疾苦声”,从而让公共决策走出闭门造车的窠臼,接受民意的考验。唯如此,包括公交在内的等民生决策,才能赢来民众的“叫好又叫座”。
“局长坐公交车”本不该是新闻
交通局局长一坐公交车,立马就成了新闻,也瞬间引发热议,更难能可贵的是“问题也解决了”。按着这名局长的要求,到明年夏季,苏州所有非空调公交车将“全部下岗”,这与之前的时间表相比,提前了一年。有官员这样的“体验”,便有提前一年达成既定目标的“实效”,这的确让人啧啧称赞。不少网友都希望当地的交通局长,也体验一下“蒸笼车”,然后改善本地的公交设施,让市民在炎热的夏日能享受一片“清凉之地”。
遗憾的是,有多少局长真正体验过“蒸笼车”、切身体验过民情呢?就这些局长而言,多有公车接送,公车与公交车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待遇确是“天壤之别”。官员公车的舒适与公交车的烦闷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官员坐在政府提供的公车里,是永远无法体味坐公交车市民的痛楚的。而类似的行为,则是广东省卫生厅要求有条件的医疗卫生单位组织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患者身份,从首道程序开始,看一次病或办一次事。得出的经验是:不去体验一下,真不知道看病原来这么困难。
这两件事情,都是一种“换位体验”,也是一种“良性互动”,其所收获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只有官员与公众“感同身受”了,他们做出的决定、颁布的决策才可能更加接地气,更加站在公众的角度;如果没有这种切肤之痛的“感同身受”,官员所享受的一切都是“超国民待遇”,那么他们在制定各种决策时,就必然是“不接地气”的,也无法从公众的角度去制定决策。这般显而易见的逻辑,尽管人尽皆知,但在现实的决策中,却并没有被贯彻执行。
我们希望像苏州交通局局长坐公交车一样的官员越来越多,尽管这可能被人诠释为作秀,但越是有这样的质疑,官员就越应该去“体验”。因为这最起码说明,在“考察民意体察民情”上,官员很大程度上是“缺位”的,所以才有了公众一股脑儿的质疑。越多的官员去“体验民间疾苦”了,那么越多“接地气”的政策就会出来。毕竟,官员与公众“感同身受”了,才可能出台“接地气”的决策,继而解决实际的民生问题。只有“体验”的官员多了,“局长坐公交车”的事情,才不会成为新闻。
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当局长坐公交都能成为新闻,也折射出部分官员其实是远离社会、远离群众的。毕竟,在很多国家,市长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来都不是新闻。如此分析,那“局长坐公交”便不应只是一种“体验”,而应成为常态,唯有如此,官员与公众的很多感知,才可能“接近”,那做的事、颁布的决策,才可能“接地气”,而这,才是公众之福。
局长坐公交何时成常态
我们希望像苏州交通局局长坐公交车一样的官员越来越多,尽管这可能被人诠释为作秀,但越是有这样的质疑,官员就越应该去“体验”。因为这最起码说明,在“考察民意体察民情”上,官员很大程度上是“缺位”的,所以才有了公众一股脑儿的质疑。越多的官员去“体验民间疾苦”了,那么越多“接地气”的政策就会出来。毕竟,官员与公众“感同身受”了,才可能出台“接地气”的决策,继而解决实际的民生问题。只有“体验”的官员多了,“局长坐公交车”的事情,才不会成为新闻。
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当局长坐公交都能成为新闻,也折射出不少官员其实是远离社会、远离实际的。毕竟,在国外,市长骑自行车的事情,从来都不是新闻。如此分析,那“局长坐公交”、便不应只是一种“体验”,而应成为常态,唯有如此,官员与公众的很多感知,才可能“接近”,那做的事、颁布的决策,才可能“接地气”,而这,才是公众之福。
【启示与思考】
炎炎夏日,在烧烤模式下进行户外活动,实在是有点令人难以忍受,如若再乘坐在一辆四周密闭、人满为患,却没有空调的公交车上,是否会有“炼狱”的感觉呢?
“交通局局长夏日坐公交”,这无疑是天大的新闻,局长出行,怎么能没有专车专人护送,却“委屈”坐公交。据了解,本次局长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应市民之邀,体察民情。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我们都应对此局长给予应有掌声与赞扬,不是所有官员都能放下身段,更不是所有领导都愿此吃苦受累来体察民情,烈日烧烤之下,坐在专车中吹空调多好啊。
“局长坐公交”不禁让笔者联想到前段时间撞人不下车的官员,同样是官员,却存在如此之大的区别。在百姓对政府官员信心渐失的时候,局长邵建林在这关键时刻很好的发挥了,激发官员正能量的作用,虽然热了自己,却凉快了百姓的心。随之而来的“提前一年将空调公交车全覆盖”更是一项鼓舞民心的工程,让百姓“清凉一夏”。正是局长“体验”了百姓的生活,才知道百姓所真正需要的,才能及时解决百姓所存急需解决的问题。
所有的官员都应该向邵建林学习。无论是出于那种需要,是作秀也好,是无奈也罢,必须放下官架子,切身实地融入带群众中去,体恤民情,察民之所急,补民之所需。
大凡民生问题,都很琐碎,且具经常性。而领导很短暂的体验,极易搞成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无形中为一些人“玩花活”创造了条件。曾经的“遮羞墙”、“坟头刷漆”、“荒山涂绿”等,哪一个不是“体验式”检查的副产品?“应景式”验收的畸形儿?领导体验生活,小心被“假戏”迷惑。
身为父母官、公仆,既在其位,当谋其政,平常就须与群众打成一片。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并不难。广场健身、车站买票、集市购物、医院就诊、路旁小吃等,都是领导们茶余饭后、闲暇之时、或工作之便,走走、看看、听听的好地方。最自然的生活,最朴素的口吻,最不起眼的场景,就是最真实的民生。作为官员,当这些成为习惯,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时,才算是名副其实的公仆、公务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6/7298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