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官员玩“失踪”谁之过?

2013年08月26日 14:46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1

官员“失踪”干部管理有疏漏

一语中的:不管是预防官员“失踪”,还是防止官员外逃,都必须将公务员法和干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目前的情况是,各项规定都有,关键是执行存在问题。

2013年7月24日,广东省深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发布消息称,深圳市南山区原政协主席温玲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被调查期间私自出境至今未归。目前温玲已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违纪所得被收缴。据深圳市纪委介绍,2012年4月,深圳市纪委就对温玲涉嫌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调查。

而在此前被曝出的一则官员“失踪”的消息,更是引起舆论哗然。

2013年7月22日,广东省广州市纪委常委、新闻发言人梅河清透露,到目前为止,纪检部门仍无法与广州市花都区政协主席王雁威取得联系,市纪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对这类官员“失踪”情况处理进行研究。

距离这一次信息发布,王雁威已“失踪”50天。

2013年6月初,花都区政协工作人员便发现,无法与王雁威取得联系。关于区政协主席“失踪”的传言,在花都区官场内部快速流传。

2013年6月中旬,花都区委宣传部向媒体证实,无法与王雁威联系上,并称王雁威曾于2013年6月3日因病向区委提出休假。但对具体细节,花都区官方始终“守口如瓶”。

2013年6月20日,广州市纪委定期新闻发布会曾通报王雁威“失踪”一事的相关情况。纪委透露,王雁威曾通过区政协办公室转达区委办公室,向区委请假治病,后离开工作岗位。

王雁威的“失踪”,引发社会对干部管理的质疑,请假了,是不是就没法管?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王敬波认为,官员请假后“失踪”,说明机关单位对公务员的日常管理存在疏漏。请假是如何批准的、请假之后是否经常联系,这些日常管理工作都还需要完善。

查阅资料不难发现,类似的官员“失踪”事件不在少数。仅在近期,湖南、湖北就有两例:2013年6月23日,湖南省醴陵市官方证实,醴陵市王仙镇财政所前所长邓元华已“失踪”超20天;2013年6月26日,湖北省公安县证实,该县畜牧兽医局局长蔡道明已“失踪”近1个月。

“这一类事件说明,机关工作人员人浮于事的现象仍然严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坚决执行各级领导干部单位请假报告制度。如果党政一把手出差,必须向上级部门书面报告;如果单位下属部门工作人员出差,那么必须向单位负责人提出申请,经过批准之后才能外出。

 

在2013年7月22日广州市纪委的信息通报中称,纪检部门无法与王雁威取得联系。这一说法也引起了网友的质疑为何总是“无法取得联系”,是否有敷衍之嫌?

对此,王敬波认为,纪检部门无法与王雁威本人取得联系,这应该是实情。但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当地相关部门应该对王雁威的配偶、家属等社会关系展开调查,查实其“失踪”的原因,如果其中存在违法问题,则应及时立案调查。

联系近年来的官员“失踪”事件,最后的调查结果大多与外逃有关。

贪官外逃,是近年来关注程度颇高的一个话题,而公众最想知道的,是官员如何外逃?

“从原则上来说,处级以上干部只能办理因公护照出境,而且因公护照必须交由外事部门管理。处级以上官员出境,必须经过报备,不能随意为之。”王敬波说,但是从实践来看,一个“问题”官员或通过办理因私护照出境,或通过伪造证件出境,这两种可能都暴露出了管理中的问题。

王敬波认为,不管是预防官员“失踪”,还是防止官员外逃,都必须将公务员法和干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目前的情况是,各项规定都有,关键是执行存在问题”。

官员“失踪”刺痛了谁的神经

提及官员离奇失踪,人们想到的无非两点:一是官员因个人问题被相关部门秘密带走接受调查,二是官员携个人所得非法利益潜逃他乡。第一种“失踪”方式会随着时间的流转而重现官员真身,第二种“失踪”方式则让官员信息石沉大海,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失踪。不管是何种“失踪”方式,总会在社会上掀起阵阵波澜,引起社会一片舆论。

官员为何会玩失踪,为何会放着国家工资待遇不要,而踏上异国他乡的道路?这是因为他们在任期间获得了大于国家工资待遇无数倍的好处,他们已经背上国家法律制裁的荆棘,当有了“失踪”的本钱,存在“失踪”的紧迫性,再不主动“失踪”就会成为被动“失踪”。

官员“失踪”刺痛了制度的神经。不管是官员正常“失踪”还是非正常“失踪”,首先就给制度提出了严厉的拷问。制度要存在漏洞或者执行上的空白才会让官员有机可乘、有空可钻、有路可走。公民想要的结果是“提前斩”而不是“事后奏”,当官员违法外逃“失踪”几十天,相关部门再来个亡羊补牢,以免除职务、开除党籍为补救措施又有何用?外逃者依然潇洒,受害者一如痛苦,此类安慰不能平复公民的愤怒之心。制度的作用亟需发挥,要让官员在规矩之内方圆行事,如此才能保证行能端、思能正。

官员“失踪”刺痛了监管的神经。官员失踪外逃,不管速度何其快、护照何其多、借口如何找,监管不得力仍是原因之一。当官员以生病等借口提出休假时,假期的审批如何获得;当官员拿出各地护照时,护照办理的途径又是怎样?面对官员,部分行政单位看“面子”不看“实质”,看“权力”不看“后果”,就让官员有了外逃的良机。同时,相关部门不能从可疑的休假或者短暂离岗中及时发现问题,不能对可疑人员进行有效监控,进而导致问题官员一飞了之,落下个“失踪”的后果。

官员“失踪”刺痛了群众的神经。群众是一切贪官污吏背后的直接受害者,是这些社会蛀虫的营养液。当这些“失踪”官员背着群众的血汗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销声匿迹了,谁能不痛心?当大多数人创造的财富被少数人窃取,谁都想探个究竟、问个明白。话说群众享有知晓权、监督权,可面对官员“失踪”,官方给出的答案竟是“不便透露”,还得请官方在问题官员“失踪”刺痛群众神经的基础上,不要再以一句“不便透露”火上浇油。

解决官员“失踪”问题还得深挖细掘,如何杜绝官员“失踪”行为还得另作他究,防止官员“失踪”形成连锁反应还需再作考量。

 

【启示与思考】

在现有体制下,我们对官员的监督和制约乏力,官员手握权力很容易产生腐败等不端行为,损害公共利益。官员的失踪,一般情况下有三种原因,一是出现意外,二是因存在债务等纠纷逃离,三是因贪腐问题潜逃,而在这三种原因中,往往第三种最有可能发生。

因此,一旦发生官员失踪案,民众不由联想到贪腐问题,联系到时下屡有发生的官员“走路”。然而,这种猜测大多数时候又很难得到权威部门的正面回应。就郴州、安庆两地发生的官员失踪案来说,当地有关部门要么就是内部寻找,要么就是通过警方寻找,却忽视了向公众解释说明。 

其实,官员有没有贪腐问题,只需要有关部门介入调查便可以得出结果。可事实却是,直到登报寻找,官员往往已经失踪许久。如此让一个失踪官员脱岗,不由让人产生更多的怀疑:这背后究竟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猫腻?若非如此,何以不能正大光明?  

显然,导致民众普遍关注且焦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权力运行缺乏必要的透明。或许,官员失踪只是遇到某种意外,并没有贪腐问题,但正是这种神秘化的运作,让寻找官员的事情变得更加戏剧化,严重伤害了政府公信力。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规范权力运行,缓解民众的焦虑情绪。  

具体而言,首先要完善制度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从根本上遏制官员贪腐问题,其次要真正让权力运行阳光化,对类似神秘化运作的做法要有相应的惩罚规则,倒逼权力主动为民众解答疑惑,再次,要让官员处于内外监督之下,避免再次发生官员神秘失踪。

政府官员玩“失踪”,是对权力的亵渎,更是对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官员“失踪”势必对其正常行使权力造成影响,官员“失踪”不只是官员的私事,而是关系公共利益的重大公共事项。公务员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坚守岗位,时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无限期“请假”,无限期不在岗,这既是对权力的漠视,更玷污了公务员的形象。

作为纪检监察部门,更应该及时对官员“失踪”现象展开全面的调查,不能简单抛出一句“无法取得联系”了事。在不泄露国家机密、不妨碍查办案件的前提下,纪检部门应当主动披露更多信息,如都做了哪些努力,是否发现了有价值的线索,目前对官员“失踪”有什么初步判断,等等,以遏制社会上的各种传言、谣言,树立政府的公信力。

防止官员“失踪”,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和参与作用,要让官员涉嫌贪腐的线索和可能“失踪”的蛛丝马迹,越来越难以逃脱群众雪亮的眼睛。同时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公安边防等部门在常态管理中,应密切关注官员生活、工作、社会交往中的异常情况,建立防逃追逃协调机制,织就一张防止问题官员“失踪”、“外逃”的天罗地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6/7299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