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暴力事件频发,谁能消除这股戾气

2013年08月28日 10:33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外媒报中国报复社会型暴力事件频发 一股戾气全国弥散

2013年7月25日,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3日印发的《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未来5年,中国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更不要说是如此夸张的政府大楼。《纽约时报》说,颁布上述规定是“中国反腐败运动持续进行”的清晰信号,中国政府希望通过“拼节俭、反腐败”来平息官员生活奢靡激发的民怨。

1

安徽阜阳酷似白宫的政府大楼

2

近日发生在马连道家乐福的砍人事件。

“中国安徽一个穷困角落的政府大楼竟建得几乎和五角大楼一样大。”美国《纽约时报》2013年7月23日所指的,是几年前就在中国引发过巨大争议的阜阳市颍泉区政府大楼。时至今日,还有国际媒体在争论它更像美国国会大楼还是更像白宫。而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7月23日印发的《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未来5年,中国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更不要说是如此夸张的政府大楼。《纽约时报》说,颁布上述规定是“中国反腐败持续进行”的清晰信号,中国政府希望通过“拼节俭、反腐败”来平息官员奢靡激发的民怨,而此前“阜阳白宫”等孤立事件引发的社会争议并未阻止中国一些地方官员“法老般的雄心”,去年秋天,山东省会济南市因开建亚洲最大政府大楼而备受批评。

 

美联社说,在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办公室能有200平方米,比美国总统办公室还大。一些政府机构在海边或风景区建培训中心或酒店,以很低的折扣价格接待政府公务员和官员,成为变相的福利。此外,当各种各样超大规模的政府大楼在中国大地上拔地而起,民众的不满自然被激发。而习近平上台后,正在引领一场遏制奢侈浪费、密切联系群众的运动。美国佐治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韦德曼说,中国对地方政府大楼颁布禁令是因为这些大楼是地方政府官员滥用公共资金最显眼的标志。

“疯狂上瘾——中国昂贵的自大狂”,德国《世界报》以此为题批评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患上“形象工程狂想症”。文章举例说,中国湖南还有不少贫困地区,省会长沙却要花11亿欧元建世界第一高楼——“天空城市”。“为何不把这笔钱用在教育和老百姓住房上?”文章说,在经济上,北京正在放慢脚步,中国政府也在为声誉而战,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为摩天大楼并不能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大。德国《明镜》周刊说,阜阳那座政府大楼是对美国白宫拙劣的模仿,而北京则用制度表明决心,“反腐倡廉正在一步步前行”。

“朝阳大悦城杀人,机场出口爆炸,马连道家乐福砍人,光明楼金凤成祥爆炸,双井家乐福着火”,2013年7月24日,类似的总结在中国微博上频繁出现,标题大都聚焦于“北京怎么了”。而在海外媒体眼中,“中国怎么了”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除了冀中星在首都机场出口处引爆自制炸弹,一精神病患者在北京家乐福砍人,广西23日也发生男子挥刀砍死计生局干部的恶性事件。在他们看来,在反腐运动自上而下席卷中国时,一股自下而上的暴戾之气似乎也在中国社会积聚升腾。

香港《南华早报》2013年7月23日在报道中将冀中星案与北京两起挥刀砍人事件形容为“随机的暴怒”。文章说,这样的事件正加剧内地民众对公共安全恶化的担忧。该报采访的专家称,不论像冀中星这样的作案者遭受到何种不公,也不可能使类似的袭击“正当化”,但他的经历为中国社会敲响了警钟,让人们意识到面对不断扩大的财富鸿沟,当下的中国社会缺乏理想的法律体系和社会安全网络。“一些人觉得自己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并因此而绝望,进而做出非理性行为”。但也有社会学家认为,上述事件的发生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的法律秩序严重下滑,公众担忧更多是受媒体密集报道影响,实则不必过度解读。

在一些西方媒体眼中,民怨上升正成为中国一个大问题。英国《卫报》本周社论称,中国政府对社会秩序的关注几近痴迷,但实际上社会不稳定加上政府内部贪污腐败之后,才会成为最致命的问题。文章以冀中星为例说,他据称是多年前被城管打成瘫痪,且多年上访未果,最后才出此下策。遭遇不公待遇后上访的人常受到更粗暴对待,失去自己土地的人得不到足够补偿,在医院门口排长队看病的人发现首先必须向医生行贿,而老百姓在被用强制手段迫使他们遵守法令时,却都知道官员可以违法且不受惩罚,问题就随之而生。

“巨大的贫富差距和快速的社会变化”,韩联社2013年7月24日以此作为中国近期频发不针对特定人群行凶事件的根本原因。文章称,虽然北京警方称2013年7月17日和2013年7月22日持刀杀人事件的案犯有精神病史,但很多人总担忧“背后有隐情”,为安抚民众,中国政府除了加强安保还需要找到根治社会戾气的对策。韩国《亚细亚经济》说,中国接连发生自爆与杀人事件是社会弱者无法自保后铤而走险的典型例子。中国社会贫富差距越大,弱势群体的不平等感和对社会的不满就越强。相关统计表明,中国标志着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2012年已达到0.49,而通常该数据超过0.4就能引发暴动等极端社会矛盾的爆发。

美联社说,首都机场爆炸案让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中国能否充分应对那些越来越边缘化的社会人群所积聚的不满和怨气,事件还暴露出中国现行司法制度无法向人们提供公平感的缺陷。有人担心,每一个在中国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都可能变成社会的定时炸弹。法新社说,在中国,法院时常受制于政治和腐败,上访者常被拘留。处在第一线的地方官员干着“全国最累的工作”,如收税和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但他们常求助于暴力并掩盖事实,从而令事情变得更糟。

法国《89街》2013年7月23日说,报复社会型暴力事件频发本已加剧公众担忧,在网络世界,有人将冀中星的行为视做“英雄作为”,不免让人感到“戾气弥散的风险”。文章说,除媒体不断曝光冀中星贫穷的家庭和不良的社会环境,一些记者也在网上公开发表同情肇事者的言论。而从更大的角度看,当中国经济步伐逐渐放缓,中产阶层群体无法像过去那样快速扩张时,许多社会中的失败者发现“中国梦”与他们无关,进而感到绝望,并将怨气拿到社会上发泄,而政府官员的腐败加剧了人们的挫败感。

 

【启示与思考】

“戾气”,成了舆论对这些极端行为的一个普遍评价。不管是当街摔童,还是因疑纵火,起因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也都有可以妥善解决的办法,可结果却发生了一个口角引发的血案、一个念头引发的惨剧,实在令人痛惜。所谓“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有点火星就能炸、有点不顺就走极端、有点纠纷就诉诸暴力,个别人心灵之扭曲,行为之乖张,手段之残忍,更是令人愤慨。

透视这些个人极端行为,人们惊诧于人性恶的一面,警觉于放任言行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戾气太盛,情绪极化,就会被狂躁、报复、狠毒等心魔控制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以杀人、放火、引爆等方式宣泄心中的负情绪;戾气喷发,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毁了自己,更伤及无辜,甚至危及社会。

这些极端事件受害者,常常是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让人想起社会心理学中的“踢猫效应”。一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受害可能性最大的群体。

在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走极端、用暴力,从来都不是受到认可、值得鼓励的解决问题方式,让老弱妇孺去承受不良后果,更是不可容忍的。戾气带来的社会伤害,已经突破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底线,冲击着公序良俗,如果放任纵容、听之任之,将会导致极端思维盛行、暴力行为泛滥的“破窗效应”。这些个案,在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中,虽然是极少数,但其负面影响却是不可小视的。

日前,公安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开展夏秋社会治安整治,强调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等行为,要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打击、绝不手软,表明了以法治正能量捍卫社会平安的鲜明立场。在当前极端恶性行为易发、多发的形势下,这一部署针对时弊,既必要又及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同。

另一方面,也应正视社会戾气背后的心理症结,以及更为深层的道德失范、社会不公、维权困境等问题,采取价值观建设、心理疏导、维护公平正义、创新社会管理等多种方式综合施策,不断激发文明理性的正能量,从而为化解非一日之寒的戾气坚冰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每个人也在等待这样的回答:他们的戾气究竟从何而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周围开始充斥这种暴戾、仇恨的气息?以至于一个男子要向无辜孩子痛下杀手、通过当街重摔女童致死来宣泄这种戾气?正如有媒体指出,近年来急剧扩大的贫富差距和快速的社会变化,令弱势群体的不平等感和对社会的不满迅速积累;加上当下的中国社会缺乏理想的法律体系和社会安全网络,社会弱者在无法自保后往往选择铤而走险。而从更大的角度看,当中国经济增长步伐逐渐放缓,包括中产阶层群体在内的普通民众发现“中国梦”与他们渐行渐远,而一些官员的腐败和社会不公无疑加剧了这种挫败感。一旦有突破口,这种积怨往往容易以极端的形式发泄出来;去年部分城市反日游行中频发的打砸抢烧行为,很多就是借爱国之名行泄愤之实。

但更须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在网络世界,有人竟然还将陈水总、冀中星等人的行为视做“英雄作为”,一些媒体记者也在网上公开发表同情肇事者的言论,这不免更让人感到戾气弥散的风险。也有人担心,每一个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都可能变成社会的定时炸弹。必须指出,无论陈水总、冀中星这样的作案者遭受到何种不公,也不可能使类似的报复社会型暴力事件正当化,作恶者必须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类似这样的极端事件,今后还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何地上演,谁都不知道。但是这一系列的随机伤害事件,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向我们示警:中国能否充分应对那些越来越边缘化的社会人群所积聚的不满和怨气?政府除了加强安保,能否釜底抽薪、找到根治社会戾气的对策?一方面,严刑峻法并不足以维护健康的社会秩序,杜绝此类事件还需回归到人的良知和道德上来;挽救良知、重塑道德底线,我们每个人责无旁贷。而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的戾气,根源则在于保障社会的公平和稳定。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要让社会上的每个人无论财产多寡、地位高低,“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才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深水区,转型中的社会各种各样的问题、矛盾和挑战不可避免;在制定出台事关民众福祉的各项政策举措时,应注重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最大限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让中下层民众切实感受到善政的体恤和温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8/7299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