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
2013年08月27日 13:33
内容摘要: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认同程度与政治稳定呈正相关关系,政治认同的内容制约着政治稳定发展走向,政治认同的形式决定着政治稳定的质量,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政治稳定能够进一步增进公民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关键词:政治认同; 政治稳定; 关系; 复杂性
政治认同是把社会成员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政治稳定是每一个政治体系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人民都能参加而且怀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 ①这种意愿即政治认同。一种统治应该符合民意,而民意实质上就是公民的一种政治认同情感。政治权力的统治除了需要制度、法律等强制以外,同时还必须造就公民广泛的心理和情感的支持。“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也心。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作而民从,则百姓治矣。”②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③以上说明了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政治认同对政治稳定能起到深度支持作用。一方面,政治认同和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同时,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人们总是习惯于在最需要思索的地方拒绝进行任何思索,我们往往不大关注它们之间细微的内在联系。
一、政治认同程度与政治稳定呈正相关关系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在政治共同体的一种政治态度,它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政治稳定是指某一政治体系的延续性、秩序性,主要是指政治发展的有序状态。政治稳定的核心是社会成员对所在政治系统的认同感。政治稳定来自于认同,政治认同感能够使社会公众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无形中提高了公众对政治系统的归属感,并使社会成员具备了对政治系统和社会治理的宽容精神,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使政治稳定更加有力和持久。
政治认同问题的本质是合法性问题,而“合法性不只指‘统治的合法权利’,更为重要的是指‘统治的心理权利’,现在的合法性意指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 ④合法性有利于人们对政府决策的认可并促进对规则的遵循。政治认同是政治统治合法性的理念基础,在一个国家中,当大多数人对其政治状态抱有理解和赞同的意向,那么政治稳定就有了心理基础。政治稳定关键是政治心理稳定,包含着政治认同的政治稳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稳定,只有建立在认同基础上的政治稳定才是持久的。“一个稳定的和有效率的民主政府,不仅是依靠政府结构和政治结构,它依靠人民所具有的对政治过程的取向——即政治文化。除非政治文化能够支持民主系统,否则,这种系统获得成功的机会将是渺茫的。” ⑤政治稳定依靠的不仅仅是法律和制度的强制,而更多的是依靠社会公众的政治共识和价值认同。“社会的统一建立在对该政治观念的共识基础之上;而只有达成共识的各种学说得到政治上积极行动的社会公民的确认,而正义要求与公民的根本利益——他们的社会安排培育并鼓励他们追求这些根本利益——又没有太大冲突的时候,稳定才有可能”。 ⑥
人们对政治体系的态度有三种:认同、疏离和对抗。从政治认同的程度或状态分析,政治认同分为认同与不认同。如果再细致的区分,它又分为高度认同、基本认同、虚假认同、低度认同、不认同等形式。“对于政治共同体来说,政治认同的程度与范围关系到政治系统的持续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高度的认同可以使我们的规则在公民群体间受到真正意义上的遵守,使之在面对利益分化与资源整合的现实条件下,宽容对待差异,共同体验和谐。” ⑦高度认同是公民对政治统治的热情而又广泛的支持,在人类政治生活中,高度认同一般是不容易达到的,也是比较罕见的。“在政治生活中,期待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全体一致,任何时候都是极为罕见的。” ⑧因此,基本认同就成了政治认同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认同形式。虚假认同或危机性认同是公民对政治认同度比较低的一种状态,其中政治冷漠是危机性认同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政治冷漠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它是指对政治参与的疏远和逃避,政治冷漠是一种消极的政治情感。政治不认同(“公民不服从”)即政治系统的成员对该政治系统根本不支持的问题。“公民不服从”是指公民个人或群体的某种政治上的逆向态度和行为,它是一些公民对被自己判断为已偏离正义的法律或政府政策的公开违反,以期达到纠正不正义的目的。德国思想家达伦多夫认为,一个社会的常态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稳定、和谐和整合,一个社会的常态恰恰是社会冲突,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其实充当安全阀的积极的作用。“公民不服从”是一种值得珍视的公民精神,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认为,对于一切非正义的法律或政策,公民有权以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抵制,并且他将公民不服从权利看作是民主国家的标志之一。尊重公民宪法上的不服从权利,是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一个缓冲的地带,它有助于政府及时了解与洞察民意,从而延缓或者消除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从而实现持久的政治稳定。因此,政治不认同或“公民不服从”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政治不稳定。
政治认同度高低是政治稳定的感应器和风向标,政治认同度对政治发展具有一种评价预警功能。“人们对他们的政治系统如何看法,是政治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中,看法或政治感情的状态,也许是对其政治系统合法性的最重要的测试。它也是政治离异和追求的最重要的标准。” ⑨一般来说,如果公民的政治认同度普遍降低,就意味着政治不稳定。但是,政治认同程度的高低还不能简单地作为评判政治认同好坏的标准。以往国内研究政治认同问题也往往形成以下简单的逻辑:政治认同度高了,就意味着政治稳定;反之,政治认同度低了,就预示着政治危机。这种简单化思维方式会给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带来混乱,也会得出不科学的结论。统治阶级以追求高政治认同度为目的,学者们过多地关注于对政治认同程度的研究,忽视了对政治认同内容与结构的深刻把握,未能进一步研究影响政治认同度的主要变量,并说明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二、政治认同内容制约着政治稳定发展走向
政治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政治稳定发展的走向是实现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政治认同程度决定着政治稳定的程度,但是,如果我们仅仅为了稳定而稳定,一味追求较高的政治认同度,那么政治发展可能误入歧途,政治稳定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政治认同虽可以促进政治稳定,但不是无条件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政治认同不仅有量(程度)的区别,而且还有质(内容)的区分。政治认同的内容可分为健康或不健康的内容,所谓健康的内容是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内容,公民认同健康的内容属于理性认同。所谓不健康的内容是不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内容,而公民认同不健康的内容则属于盲目认同或盲从。另外,政治认同主体(公民)本身也有一个数量问题,政治认同的类型可分为少数人的认同与多数人的认同,多数人的认同一般被称为民意。但是,被称为民意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也可能出现托克威尔所说的“多数人的暴政”。例如,二战时期的法西斯政府就是符合了当时所谓的“民意”,在大多数公众高度政治认同情况下而“合法”上台的。“政府只建立在民意之上;这个原则既应用于最自由和最得民心的政府,也应用于最专制和最渎武的政府。” ⑩因此,我们对待政治认同问题要进行深入地思考,不仅要看到政治认同的量,而且还要看到其质的内容。
从政治认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政治认同包含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与价值认同三个方面。其中,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利益认同是公民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利益认同相对于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来说居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往往表现出一种工具理性,这种层次的政治认同对政治稳定来说短时间会起作用的,这是因为人是具有多种需要的社会人,人除了需要基本的物质利益满足,更多的还需要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制度认同是一个人基于对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有所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政治感情上的归属感。一种制度具有合法性才会产生权威性,制度有了权威性,人们才会产生对制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从而促进政治稳定。价值认同是建立在利益认同与制度认同之上的一种最高层次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是政治合法性的理念基础,价值认同对社会发挥着一种精神支撑作用。社会大多数成员对价值的共识可以转化为对体制与制度的理解与支持,“如果要保持最终的稳定,该系统就要有一种建立于对该政治系统更为普遍的依恋基础之上的政治信仰形式——我们已称之为‘系统情感’的一种信仰。” ⑾政治稳定从层次上分为政策性稳定、制度性稳定和价值性稳定,政治认同的内容、逻辑与之相适应,因此,价值认同才是政治稳定的深层次因素,才是我们所要真正追求的。
政治认同的内容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政治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在传统社会中,“认同”的问题并不突出,人们主要是对权力的顺从,在现代社会中,认同主要是对权威的认同。当一个政治共同体不能满足公民需要时,公民对政治统治的不认同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合法的和正当的。因此,政治认同的区分是非常复杂的,我们要综合考虑政治认同的量与质的联系。认同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时代条件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了,公众产生新的认同是很自然的,对旧的或原来事物的不认同也是合情合理的,这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我们应该提倡和推崇的。政治认同的标准是历史的、具体的,过去人们往往把认同当作测量政府统治工具,现在要把认同变成测量政府要改革的工具,政治认同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政治认同目的是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通过对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区分什么样的政治认同和选准政治认同的坐标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政治认同度高并不必然意味着政治稳定,认同度低也不能简单地得出政治不稳定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政治不认同是促进政治发展与稳定的推动力。那关键看公众认同的是什么,是少数人的认同,还是多数人的认同。所以,我们要以发展的、历史的眼光看待政治认同问题,把政治认同首先从内容上进行区分;其次,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提高政治认同度的问题。如果公民对与社会发展主流相悖的东西认同,社会更没有发展的希望,只有对具有真理性的符合文明进步趋势的事物认同,社会发展才有希望,政治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
三、政治认同形式决定着政治稳定的质量
政治稳定有静态与动态、刚性与柔性之分,而动态与柔性的政治稳定才是高质量的政治稳定。从政治认同产生形式分析,政治认同可分为消极认同与积极认同。消极认同是在制度和权力等外力强制作用下产生的,消极认同即服从,而服从是在外在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的,是在不可抗拒力的作用下出现的,它是一种不情愿的或不自觉的顺从,而“顺从可能是个人或整个群体纯粹出自机会主义的原因,是一种虚情假意的奉承,也可能出自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实际上言听计从,也可能由于个人的软弱和束手无策,不可避免地加以忍受”。 ⑿
消极认同是一种静态的认同,这种认同在当时看来可能是正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认同现在可能就是错误的。消极认同一般属于被动的认同,消极认同大多是一种盲目认同或静态的认同,例如虚伪认同、政治冷漠、危机性认同等等都属于消极认同。消极认同作用下的政治稳定是表面层次的,虽然没有直接导致政权崩溃等剧烈的社会不稳定的出现,这是因为政治认同具有潜隐性。政治认同一般潜在于社会成员及其从属的各种社会群体内心深处之中,当它外现于人们的政治行为、社会行为时才可能被察觉,它没有明显的表现形式,人们从外观很难判断它。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没有统一的整体形式。政治认同作为一种政治情感,它往往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有时候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可能危机四伏。政治认同有时还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政治认同有虚假认同等多种形式,人们从外观也很难察觉或捕捉到,只有透过各种各样纷杂的表象才有可能发现公众内心的那份政治情感。人们往往不容易发现政治认同现象,它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政治认同是是公众对政治共同体一种信任,信任是非常稀缺的社会资源,信任的获得和维持是如此的艰难,而失去它则要容易的多。“政治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外围方面,而对这一特殊领域的满意可能在一夜之间上升或下降。但是如果人们感到他们的总体生活在民主制度下一直进展顺利,那么这种感觉将会产生对制度较为深厚、弥散和持久的支持基础。这样一个政权已经逐步建立起一个能够帮助它度过不利时期的大众支持资本。” ⒀因此,统治阶级要着力捕捉公民的这份政治情感来增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积极认同是发自人内心而自觉产生的,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做出的决定和选择,是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产生的认同,积极认同即自觉认同(心理认同),积极认同是公民主动意义上的认同。积极认同一般是一种动态的认同,它是指公民对符合社会发展、变革和推进文明进步事物的认同,积极认同也大多属于理性认同、心理认同,积极认同的对象则是权威。过去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使用更多的是消极认同,每当人们一提起政治认同危机问题,统治阶级就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和危机感,社会公众也往往对政治认同危机的看法很悲观,他们对政治统治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隔阂,往往把政治认同危机视为社会危机来临的前奏,统治阶级与有些学者把政治认同程度的降低视为一种政治危机到来的标志。我们应该分析这种认同是健康的、积极的,还是颓废的、消极的,及时调整治理的方略,引导和顺应民意,从而保证政治的良性发展。因此,政治认同不仅仅是政治发展的目的,而且还是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衡量政治运行状态好坏的重要工具,公民的政治认同本身就是一把标尺,在不同时代去衡量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发展状况。如果社会结构发展变化了,公民政治认同的内容与方式等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政治认同不仅仅是目的,而且它也是一种衡量政治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或工具。
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稳定可以进一步深化社会公众的政治认同。政治稳定既是政治认同的必然结果,又是政治认同的必要条件。政治稳定既是政治认同的必要前提,又是政治认同的主要价值目标。只有政治稳定才能让社会成员生活富足,才能让他们实现个人发展,才能让他们生活的更有尊严,并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政治稳定与政治认同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政治稳定并不能自然提高社会群体对现有政治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一方面,社会群体还有其它方面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看这种政治稳定是怎么实现的,政治稳定的状态是刚性还是柔性。“刚性稳定是以政治权力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为基础的政治稳定,以社会绝对秩序作为管治目标。刚性稳定是以压力体制为基础的,刚性稳定无法有效地确立政治权威和职责的合法性。”⒁刚性稳定会导致政治认同资源的大量流失,会使得社会公众产生虚假认同和危机性认同,柔性稳定才会导致社会公众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归属。
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问题给予我们诸多启示: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政治认同对政治稳定的促进作用,始终关注社会公众政治认同度的变化,及时梳理社会公众政治认同内容与结构的变化,从而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理性的政治认同。“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⒂“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⒃党和政府始终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出发,建立和完善社会不同群体的权利与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体制,使社会公众在利益认同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对制度的归属感,从而最终实现价值认同。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的局面,使社会公众对其政治共同体不断保持一种情感归属。虽然,近几年国内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但是我国社会政治大局基本是稳定的,民众对政治稳定心理期盼与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同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资源,因此,我们需要倍加珍惜民众的政治认同情感和不断增强社会政治稳定。
注释: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88页。
②《管子·心术下》
③《孟子·离娄上》
④[美]迈克尔.罗金斯:《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⑤⑨⑾[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等:《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46、112、535页。
⑥⑧[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135页、第417页。
⑦薛洁:《政治认同:基于多样性的和谐》,载于《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⑩[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33页。
⑿[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0页。
⒀[美]马克·E·沃伦 :《民主与信任》,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⒁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8-39页。
⒂《左传.襄公十一年》
⒃《新唐书.魏征传》
刊载此文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以作参考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7/7301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