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唯物史观是现代性问题的谜底 

2013年08月28日 14:15

(原题:唯物史观扬弃资产阶级启蒙的五重逻辑)

【核心提示】唯物史观及科学社会主义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于使欧洲社会政治思潮由启蒙主导的自由主义转向了唯物史观主导的社会主义。

如果说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同启蒙的关系尚有些暧昧,那么1845年唯物史观的正式确立,唯物史观同启蒙的思想史的界分已经确定下来,至《共产党宣言》,更是在政治原则上巩固下来。再经过30余年的沉淀,至1880年恩格斯写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时,唯物史观同启蒙的原则区别,已经十分清晰可辨了。

从启蒙到历史虚无主义

商业、市场经济的兴起,从交往方式、制度、伦理以及精神信仰等方面支撑着个人主义以及自由主义,巩固启蒙的既有成果。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批判,揭示了启蒙之资本主义及自由主义实质,实际上揭示了启蒙所掩盖的资本主义的异化状况。

传统的启蒙设定了一种主体性价值,它对应于一种层次性的文化结构与序列。但当代社会与文化结构,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多层次、系统性并且多样化的结构模式。当启蒙以一种普遍并实质上蕴含着欧洲民族性及其民族国家之价值诉求时,必然遭致其他价值的反弹及反诘。其实,检讨现代性的推展过程,人们会发现,构成启蒙的诸多现代性要素,诸如工业、技术、知性、商业、资本主义、法、政治(政党)、文化、语言、民族国家、帝国、殖民、性等等,都可以以自身构成一套启蒙话语,当代的启蒙话语不可避免地对这些启蒙话语进行颠覆与改写(或重写),启蒙话语总是成体系地并在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中达到巅峰,但当代启蒙话语已经不可能不考虑这样一个基本语境,即已经无法以体系化的方式从事理论分析。尽管实际说来并非如此,但现代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上去更多地取决于协商与承认,而不是支配与征服。一种自以为优越于其他价值的价值观,已被认为是不健全的,而如果以之为交往原则,则干脆被看成是政治不正确而受到摒弃。一句话,启蒙看起来已经失去其发生作用的观念、姿态与理论空间。

当代西方文化精神力图重建精神与历史的信念,但问题重重。首先,考察启蒙以来的现代西方发展史,实际上是通过扩张自由主义及其资本主义从而展开的世界史,而它们对抗随现代性而累积的虚无主义之药方,正是现成的民族国家及其民族主义。但对其极致方式,即法西斯主义所复活的民族主义(实则是民族主义本身所扬弃的种族主义的复活)及其面对其他民族的虚无主义立场,人类已形成痛切体验与反省。其次,现代西方哲学回复传统之路,最后大抵以解释学及其史学为基本方向。但解释学之后接踵而来的,即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由此全面登堂入室。这一时代的相对主义,已不仅只是认识论的意义,而是价值相对主义,是直接通向虚无主义的。

唯物史观是现代性问题的谜底 

对启蒙的扬弃,以及启蒙传统的调整、反弹乃至于回复,同时拓展了唯物史观的当代问题阈。当代思想与学术见证了唯物史观与启蒙的互动图景。在扬弃启蒙的过程中,唯物史观强化了如下五重逻辑或观念。

一是革命逻辑。以革命代替启蒙的改良及教化,强化从旧唯物主义到新唯物主义的转变,强调以人对环境及其世界的改变,取代人对世界的解释以及环境决定人的旧见。旧唯物主义最后的社会理想,不过是空想社会主义;新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的社会理想,则是“实际地改变现存世界”的共产主义。唯物史观当然强调自然与历史规律性及其认识,但其强调的革命逻辑,则以一种强有力的意志渗透并改造了启蒙的理性观,在那里,自然法是服从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大法则的。

二是物质与经济逻辑。启蒙从既定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看待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唯物史观从市民社会的发生基础即经济与物质生活领域重审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市民社会的经济分析的持续深化。《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历史的前提及形成过程来讲述唯物史观,只是在这种逻辑得到不断巩固之后,马克思才以原理的方式表述唯物史观(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并进一步强化物质与经济逻辑。

三是对历史进步论的辨析与巩固。启蒙的主题也是历史进步论,但启蒙在展开过程中同时却出现了两种异质的路向:一是浪漫主义、历史主义及其历史回复论;二是单一的和线性的并且同一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化论。唯物史观则是在遏止第二个方面并对其展开资本主义批判的意义上表现出来的,并进一步强化了历史进步论。对马克思而言,在展开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历史扬弃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的全部物质文明成果都可以成为历史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启蒙的世界历史,终其实质是以西方民族性承载的人类史,其强化的是欧洲民族国家及其普遍意义。唯物史观则通过揭示民族国家的资本主义本质,从而为人类社会包括非西方国家提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历史道路,实际上构成了非西方的民族解放与独立运动的理论依据乃至于基础。

四是对启蒙有关无神论思想的彻底化。启蒙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反封建神学,并支撑起基本的无神论信念,但主要还是在自然以及认识论意义上展开的,在对人类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精神的解释上,依然还是受某种宗教神学观的支配。启蒙达到的最大任务其实是宗教宽容而不是宗教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张彻底地展开宗教批判,但马克思敏锐地看到,主要的不是在哲学层面展开宗教批判,而是要在社会历史及文化领域驱逐神学世界观,把“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批判转变为对“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批判(其实质正是从已经结束的宗教批判转变到对现代性世界的商品拜物教批判)。唯物史观承担的正是这样的任务。马克思坚信,通过这一任务,才真正实现了从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变,才真正全面开启了现代性思想。

五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关怀与理念。这是唯物史观区别于启蒙在价值观上的分野。启蒙强调的主导价值观无疑是自由主义,是个人主义(包括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功利主义);但马克思绝不是反对诸如自由、个人、人权、平等、博爱等启蒙所强化的基本理念,只是质疑这些理念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意识形态性,并且在新的价值观体系即社会主义体系中安顿启蒙的那些核心价值。其中,马克思强化了集体逻辑(集体主义)和人民的逻辑,并认为这些逻辑是优先于启蒙的那些基本价值。

唯物史观及科学社会主义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于使欧洲社会政治思潮由启蒙主导的自由主义转向了唯物史观主导的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在扬弃启蒙传统时,同时也扬弃了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而对抗唯物史观的策略,就是保守主义同自由主义的联手,其结果正是所谓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与新保守主义的兴起与合流。而在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主导的当代政治哲学语境内,是退回民粹主义或无政府主义,是归顺自由主义,还是进一步走激进路线,这正是近些年来西方左翼激进思想的真实境况。

唯物史观扬弃启蒙传统及其浪漫主义的反弹与复活,在大的文化意义上激起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往后则是新保守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复兴,再后来则是1990年代社会主义低潮时的所谓“历史终结论”。值得深思的是,即使在唯物史观(其实是经济决定论语境下的唯物史观)遭受最尖锐的批评时,它的那些本应该被人注意的思想,依然还是强有力的思想资源。唯物史观竟以某种不在场的方式注视着当代思想对其本身的讨论。

唯物史观才是现代性问题的谜底!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8/7303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