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安徽:做群众工作须有担当意识
2013年08月29日 14:28原标题:有担当,才能有作为
前几天,北京市医管局长“暗访”同仁医院并体验挂号,排队一个小时,被告知无号;苏州市交通局长应网友之邀试乘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在45℃的车厢里蒸了一把“桑拿”,立即承诺提前更换这批“蒸笼车”……如果不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亲身体验?体验了会不会成为全国性热点新闻?本就是职责范围内的事,这么做是职责所系,不这么做是没有履职尽责,现在这么做,难免有“作秀”“邀功”之嫌。
由此想到群众工作的难,难就难在,第一,它是经常性工作,不能等到活动来了才做;但现实中,一些问题在活动前就已经存在,而相关部门硬是到活动来了才发现。第二,它既要解决群众的利益问题,又要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具体到一项一项工作,有时解决利益问题是基础,有时解决思想问题是先导,有时又是利益问题与思想问题叠加在一起、不同人群的利益问题和思想问题交织在一块,地位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有区别;利益不同,关注问题的重点难一致。情况与原因之复杂、解决难度之大,在办公室里想象不出来,翻遍教科书找不到答案。若考虑不周、把握不好、处理不当,或者“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者“按下葫芦浮起瓢”。
出现类似情形,关键还是担当上有问题;避免类似情形,必须有强烈的担当意识。有担当,才会想做;想做,才会敢做;敢做,才会千方百计地善做;善做,才会最终做好。
——想做,就不会是情势所逼而勉强为之。不必否认,有一些干部并不怎么想做群众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担心引火烧身,恐惧惹祸上身。但是,有些事情上级布置了,不能不表态以示“积极响应”,不能不做出姿态以示“认真贯彻”;有些问题火烧眉毛了,硬着头皮也得去解决。出于这种心态,其结果不是流于形式“一阵风”,就是不管曲直“一风吹”。若真心想做好群众工作,有事没事都会到群众中去转一转、与群众聊一聊,问问困难,听听心声,摸摸思想,这样就不至于“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来了任务,就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尽可能地理清各种头绪、设想各种可能,推进起来就不至于仓促上阵、顾此失彼、“拆了东墙补西墙”。
——敢做,就不会是糊涂胆大、或以权压人而强行为之。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干部有气魄、有胆量,说一不二,雷厉风行、摧枯拉朽,大刀阔斧、快刀斩乱麻,其中有干成事、没出事的,也不乏情况不明决心很大、遇到阻力以势压人的,造成的损失更大、局面更糟。实际上,要干瓷器活,得有金刚钻,“敢做”必须有“敢当”的底气——这底气就是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对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得透彻,对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掌握得清楚,对可能引起的波动和反弹考虑得周全,对解决的途径和办法谋划得精密,因而,看似工作推进得顺风顺水、问题解决得上下满意,却是把大量的工作做在了前面。遇事不慌,是因为未雨绸缪;一气呵成,是因为胸有成竹。
——善做,就不会是丧失原则而胡乱为之。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做群众工作,最重要的是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而要把群众引导好,首先理政者要正确处理好,不能因为满足前者而影响了后者,不能因为关注后者而损害了前者,不能因为照顾一部分人而忽略了另一部分人,更不能因为应付眼前的危机、解开眼前的困局而什么利益都不顾——原则就是原则,必须坚持。总体上讲,群众是现实的,但也是通情达理守法的——你动之以情,他们会感动;你晓之以理,他们会理解;你正之以政策和法规,他们会放弃自己不正确乃至错误的想法。做群众工作,非设身处地不能感同身受,非将心比心不能交心换心。
今年3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道,“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引用两句古语,极尽治国理政之精妙,群众工作亦然。有担当,就会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认识到群众工作非做不可、不做好不行,因而谨之慎之、举轻若重;就会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认识到做群众工作要在力度上拿捏好分寸、在程度上掌握好火候、在进度上控制好节奏,因而上心、用心、精心。目前,第一批单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应认真对照“为民务实清廉”,全面查找责任担当方面的问题,深入剖析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推动建立起长效机制——如此,就不会把经常性工作留到活动中,把平时应取得的效果体现在活动上。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9/7304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