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安倍修宪的实质是反美

2013年08月29日 14:07

 

安倍政府的一些言行让我们有理由认为安倍政府已经严重右倾,日本社会也已经全面转向保守和右倾,日本强烈的表现出滑向军国主义道路的危险,东亚和平将受到严重挑战。

日本右倾的安全威胁

安倍右转的第一步是提出“侵略定义不定论”;否定“村山谈话”穿迷彩服进入用侵华“细菌部队731”编号的战机驾驶舱;高调推动修改宪法;加强所谓的传统教育,增加自卫队军费。麻生等四名阁僚与168名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桥本彻公然否认“慰安妇”存在。

安倍参院胜选后,再次掀起右倾高潮。麻生宣称要“学习纳粹修宪”的方法柔性修宪;安倍在8月15日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致辞中,20年来首次不对二战中给亚洲带来的危害道歉,删除了不战誓言;三名内阁成员倡议,“大家都来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之会”;102名国会议员参拜了靖国神社;日本在《防卫白皮书》中直接点名批评我国使用危险的方式试图改变海洋边界,“违反国际法”;日本首艘准航母重新恢复了侵华战争期间被美军击沉的旗舰舰名“出云号”;向菲律宾提供巡逻舰,构筑“包围中国圈”;《新防卫大纲》提出要建立针对中国具有美国海军陆战队能力的部队;继续提高军费购入无人侦察机,全时空的在钓鱼岛海域巡逻。

日本右翼要全面修改宪法,否定东京审判,甚至不接受《波茨坦公报》,在安全上大规模增加军费,全面提升军事战斗能力。目前来看,这些作法都正在付诸实施。日本《产经新闻》就此进行民调显示,51.3%的民众认为安倍政策“是妥当的行为”,认为“不妥当”的只有38.5%。对安倍在8月15日举行的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上,没有对亚洲各国表示的“反省”,有50.6%的日本民众表示赞同。

日本的右倾化越演越烈,我们有理由认为日本的右倾化,是对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战争胜利成果的挑战、是对东亚地区安全的威胁。日本对历史问题态度严重挑衅了世界和遭受日本侵略涂炭人民的尊严。由于日本右翼不能正视历史人们必然会担心日本重蹈军国主义覆辙,使历史的悲剧重演。

修宪不可能一蹴而就

自民党建党以来就把修宪作为党的重要工作。安倍借用大选获胜在议会中占有的优势,加大修宪力度是自民党必然要采取的行动,否则就会遭受来自党内的反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的宪法是在美国制约下制定的。二战后,日本在盟军远东司令部的主导下制定了《日本国宪法》。宪法在君主制度、议会内阁制方面深受英国宪法之影响;而在民主意识与国民主权、人权保障和司法制度等诸方面则受到美国宪法的深刻影响。美国利用英美宪法对日本法的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造。根据《波茨坦公告》规定,同盟国军队进驻日本,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治理”时期。盟军最高司令部下令日本东久迩稔内阁,要求其修改宪法。

麦克阿瑟于1946年2月3日命令其幕僚为日本政府起草示范宪法草案作为日本政府修改宪法指南。日本内阁3月初决定大体上原封不动地加以采纳,经众议院、贵族院两院表决过的宪法修改草案10月29日,报天皇裁可 。

 

宪法修改后美国承担着对日本的保护责任,日本60多年来在美国的保护下获得了和平利益,而自民党本身就是最大的受益者。要把一部给日本人带来了和平红利的宪法修改,需要回答一些问题,例如日本修改了宪法后情况就会变好吗?能够实现所谓更多的安全保障吗?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讨论的情况下,日本国内对于修改宪法关心并不是很高,而且对于占了议会绝对多数议席的执政党自民党主导修改宪法有天然的警戒心理。

各个党派的态度也反映了国民对宪法修改问题的心态。自民党表示“争取宪法修改原案向国会提出”,公明党提出“反对先改96条”,民主党“不能赞成96条先改”,大家党提出“比改宪更加重要的是政治行政改革”。安倍知道在这个问题上走得太远会造成政治和社会分裂,现在开始持谨慎态度,解释修改集体自卫权的方案是认识到修宪太困难的情况作出的。

这直接触碰到了美国在日本的最大利益。战后的体制归根到底是美国人建立的,日本是在接受美国的亚洲体制的基础上才有战后的历史。日本右倾化最为严重的后果可能是推翻东京审判和《波茨坦公报》,如果那样的话日美同盟就走到了尽头了。

否定东京审判,就是否定《波茨坦公报 》,这就是对战后体制的挑战。关于战争责任的问题,根据《波茨坦公报》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951年9月的《旧金山和约》中明确“接受联合国战争犯罪法庭审判”,接受远东法庭判决结果是日本回归国际社会的条件。否定远东裁判,就是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日本右翼势力的民族主义矛头主要是对美,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是被美国压制了,这直接挑战了《波茨坦公报》和《旧金山和约》,也就是直接否认了美国给日本带来的60年战后和平。

美国也认识到了日本右翼的矛头所在,2007年,针对安倍的“慰安妇”发言,美国国会170名议员共同提案通过谴责决议。4月,《华盛顿邮报》发表措辞强硬的社论,强调日本的侵略历史“不容置疑”,称安倍试图修正历史是“自我毁灭”。《华尔街日报》也发表文章,批评安倍否认侵略“可耻”。5月,美国国会研究所发表报告指出,安倍是公认的强硬民族主义者,他在历史问题上的言行令人担忧,日本可能破坏地区关系并由此损害美国利益。

此次安倍在参议院胜利后,美国副总统拜登马上在新加坡会晤安倍, 8月15日当天美国上院外委会主席则同安倍会谈,明显向日方释放了希望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慎重的信号。日美双方在历史问题上不存在什么共同价值观,美国始终警惕日本的右翼保守势力的过度抬头。日本右翼势力的反中仅仅是表象,反美是实质,一旦日本右翼走的过远美国人就会表示出担心,因此,日本修宪不可能是短时间内实现的。

 

大规模增加军费影响经济

全面提升军事战斗能力不是日本国民的期待,日本国民期待的是“安倍经济学”,任何舆论调查都显示经济状况是否好转是安倍政府执政合法性的根本,日本国家债务高达国内生产总值200%的情况下,任何大规模军事建设都很难想象。

美国在自身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需要日本为同盟承担更大的成本,但美国对日本独立发展自身防务能力的限制从来没有放松过,在核技术燃料管理,先进武器开发等各个方面严格控制。日美军事行动一体化的实质就是要管住日本。美国前国务卿万斯早在几十年前就在文章中写道“我们需要日本在防卫上做更多贡献,但关键是允许到什么样的程度。”合理地利用,但是不失控是美国对日本在安全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如果日本过度重视军备,却在经济改革上止步不前,那么国外的投资特别是金融业的投资就会离开日本,这对日本经济就会形成压力。

围堵中国的代价

安倍自上任以来在对华钓鱼岛争端和修改和平宪法等问题上表现出了强硬态度,并企图通过拉拢东盟、印度和韩国,对中国形成一个“安保钻石包围圈”的战略态势。

安倍上任后不久,1月就访问了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3月防问蒙古、4月访问俄罗斯、5月份又访问了缅甸、7月出访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意为围堵我国结成反华包围圈,可接待安倍到访的国家更看重的是与日本的经济合作,根本就不想在中日之间选边站队。他们对待日本的看法很现实,“不谈历史,不谈过往,经济当头,平等互利”。

安倍到访越南把重点定在开展经济合作,高速公路、港口、核电站、开采稀土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与日本追加5亿美元援助方面的合作,避谈钓鱼岛问题。

在泰国双方只谈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高铁、防洪设施等领域等合作,不涉及中日关系问题。

在印尼舆论公开表示,安倍出访东盟三国应该谨言慎行,因为所有的东盟国家都不想也不可能孤立作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中国,如果意图拉拢东盟国家以增加在领土争端中的筹码,将注定无功而返。

安倍在蒙古想“寻求资源上合作”与钓鱼岛问题上对日本的“舆论”和“法理”上的帮助。但蒙古只同意日本帮助在乌兰巴托治理空气污染、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塔本陶勒盖煤田的开发,并不同意在围堵中国方面采取任何举措。

在俄罗斯普京把“整个亚太地区实行多元平衡外交作战略为基点”,普京对日政策出发点是推动俄日领土争端对话,吸引日本企业对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更多的投资和开发,俄罗斯绝不可能把制约中国作为对日交易。

安倍访问缅甸成为36年来首次访问这个国家的日本首相,代去40家日本企业,承诺全力支持缅甸改革。免除缅甸大约300亿美元债务,提供大约100亿美元援助,缅甸就是没提对华关系问题。

日本向菲律宾出口二手海上巡逻船,帮助菲律宾训练海岸警卫队。菲律宾向日本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提供港湾停靠补给和南海的航空防御的合作,企图寻求共同牵制我国,但菲力不重心,希望日本能提供更多的援助。日本一方面想利用菲牵制我国、寻求合作市场,另一方面也担心被菲律宾绑架提出更高要求。

日本向右倾越走越远,强烈的表现出滑向军国主义道路的危险,世界和平将受到严重挑战。因此,我既要作好守卫领土主权安全的各方面准备,又要借助美国和日本国内反战势力的制约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29/7306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