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恒天然肉毒杆菌确认“摆乌龙” 应对食品安全事件必须公开透明
2013年08月30日 14:04
让中国消费者如临大敌的肉毒杆菌最终没有被检测出来——新西兰相关方面28日公布“涉事”浓缩乳清蛋白的复检结果,告诉人们这是一起“乌龙”事件。但是,合作伙伴由此产生的损失并不会因“乌龙”而放弃索赔。记者28日获悉,多家下游生产企业仍在和恒天然协商相关善后工作。
肉毒杆菌事件确认“摆乌龙”
28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声明称,由新西兰政府委托进行的后续独立检测确认,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原料以及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使用该原料的产品均不含肉毒杆菌。
恒天然集团28日发布声明称,恒天然在发出预防性召回之前,曾委托新西兰检测机构AgResearch对相关样品进行检测,继而发出潜在风险预警。新西兰初级产业部接到恒天然预警后对相同样品开展后续独立检测,在美国和新西兰共进行总计达195次测试。
恒天然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思说,AgResearch是新西兰仅有的两家有肉毒杆菌检测能力的机构之一。当初其检测结果显示,涉事浓缩乳清蛋白存在肉毒杆菌,而肉毒杆菌是有可能产生毒素的。恒天然立即向监管机构汇报,并与客户一起发起全球预防性召回。
新西兰官方称,恒天然乳清蛋白粉里所含的细菌并不是可能致毒的肉毒杆菌,而是与之相似的梭状芽孢杆菌(又称生孢梭菌)。它不会像肉毒杆菌那样产生出致命的肉毒素,迄今也未曾报告过与生孢梭菌有关的食品安全问题。
换言之,生孢梭菌的性质不像肉毒杆菌那么严重,只是如果含量过高,生孢梭菌也有可能导致食物腐坏。
那么,检测机构怎会摆出这么离谱的“乌龙”?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微生物学专家苏西·怀尔斯对媒体介绍说,生孢梭菌实际上是不产生毒素的肉毒杆菌分离菌,“也就是说,这两种菌(肉毒杆菌和生孢梭菌)几乎是一样的,唯一区别在于是否含有负责编码生成肉毒素的基因。”
这位专家介绍说,检测微生物污染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分离出菌株进行培养,然后进行相应的生物化学试验确定菌种;或者也可以通过寻找微生物中特定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来确定菌种。但对于肉毒杆菌和生孢梭菌来说,这两种检测法根本无法分辨。
(图为2013年8月5日中国香港,顾客们光顾婴儿用品展上的恒天然集团展位。)
乳企损失大
新西兰初级产业部曾于8月3日宣布,恒天然旗下工厂生产的约38吨浓缩乳清蛋白粉被检测出含有肉毒杆菌毒素,这些乳清蛋白粉作为原料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饮料等产品,已有部分出口至中国等海外市场。事件发生后,相关奶粉产品在多国被下架和召回,新西兰政府也成立了一个部长级调查委员会来彻查此事。
正是这场预防性召回,让众多相关企业陷入了风口浪尖,更让恒天然这一老牌乳企一夜间成为“众矢之的”,至今这些负面影响仍在发酵。
8月4日,多美滋就宣布对采用问题原料的14个批次婴幼儿奶粉紧急封存并下架,对已经售出的产品启动召回程序。次日,雅培宣布共有两个批次7181箱产品受波及,其中7069箱已被隔离,公司对售出的112箱产品启动召回。
多美滋相关人士28日向记者承认,目前与恒天然的相关沟通和善后工作仍在进行中。此次召回对多美滋的损失不仅仅是在产品上,更多是企业声誉,“过去一段时间,食用我们产品的消费者产生了很大的恐慌。”
上海糖酒公司28日表示,目前已经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监督下召回相关产品,如何处置要根据政府部门的要求待定。由此造成的损失仍需双方商定。
此前,恒天然集团称,作为原料供应商,恒天然将会对直接因此次事件受到影响的客户承担起应有的责任。28日,记者致电恒天然相关人士获悉,在此问题上观点尚无更新。
新西兰绿党28日表示,新西兰初级产业部不到一个月就得出了检测结果,而恒天然当初花了3个多月才得出一个现在看来并不正确的检测结果,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和恒天然都需要认真审视这一事件。
新西兰最大在野党工党当天发表声明说,这一事件严重损害了新西兰“干净、绿色”的声誉,如果新西兰想要成为世界优质产品的出口国,就需要建立起高质量的检测体系。
(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使众多奶企受波及)
应对食品安全事件必须公开透明
恒天然乌龙事件向所有公众提出了一个现实话题:面对食品安全的隐患,企业的信息公开必须及时、主动、充分,但消费者对待“召回”也要更加冷静、理性、客观。
目前,如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如何进行赔偿协商等工作正在继续。事实上,因可能存有一定食品安全风险而“冒险”召回的例子在全世界比比皆是。2011年12月,因在部分奶粉中检出放射性元素铯,虽然并未超标,但日本明治奶粉依然决定在全球进行召回。
“恒天然此前进行预防性召回并不是过度反应。”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说,在确认了可能潜在的风险后,不允许任何一包奶粉再流入市场,这种信息公开和不计代价的召回,是值得肯定的。
专家认为,一方面,消费者不要一听“召回”就闻之色变,这是全球处理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共用手段,并不意味着确定性的危险和伤害。另一方面,消费者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听到“召回”难免会有些担心甚至恐慌,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要及时根据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和解读,让消费者心中有数。
宋亮说,“乌龙菌”事件恰恰说明新西兰政府和相关公司是负责任的,当前中新双方应尽快评估检测结果,对新西兰相关乳制品贸易予以解禁。下游企业由此受到损失,恒天然应予以赔偿,包括如何补偿客户提出的品牌、信誉等无形损失。对消费者来说,也要“经风雨,长见识”。
“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应理性认识,客观对待,积极配合政府按照规则维权。”宋亮说,对于此次出现的问题,经过澄清后,对新西兰奶源消费者大可不必惊慌失措。而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在处理类似问题上,也应主动公开,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只有拥有积极负责任态度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830/7307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