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最美平民慈善家”拾破烂做公益 微薄之力洒下大爱种子
2013年09月02日 10:03
【中国梦想案例】
【事件介绍】
“最美平民慈善家”拾破烂做公益 持续7年每周捐款15元
有一位质朴憨厚的农民,每周捐出15元,帮助困难地区的群众,7年来从未间断过。他以微薄之力撒下了一片大爱的种子,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最美平民慈善家”。他就是今年56岁的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东麦村农民余年。
“除了种一亩地的收入,没有其他挣钱门路,为了攒点钱,俺经常拾破烂儿。”近日,记者在东麦村见到皮肤黝黑的余年,56岁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
每天早上天蒙蒙亮,余年就背着“工作包”出家门了,走村串巷,沿途搜寻废纸箱、饮料瓶等可回收废品。蚊蝇飞舞、臭气熏天、路人鄙视,他对这一切都毫不在乎。在余年家两间昏暗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类废品。在余年眼里,这可都是他捡来的“财富”。
废品积攒到一定数量后,余年就用三轮车拉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站去出售,这样就减少了小贩上门收购利润的差价,一个瓶子可以多卖3分钱。一个月下来,就有100元左右的收入。
余年每次拾荒,经过镇上的时候,都要到镇上的店铺去干些装卸活儿,一车货物卸完,也能挣个十块八块的。对余年来说,这是他拾荒之余赚的“外快”。寒来暑往,这样的兼职工作,余年一干就是7年。
父母早年去世后,余年一个人生活在低矮的平房内,日子虽然过得艰辛,他却乐善好施,经常“大方”地帮助别人。但是对自己,余年可以说“吝啬”到了极致。他7年来没有给自己添过一件新衣服,就连别人送给他的衣服,只有出远门时才舍得穿。每顿饭常常拿馒头就开水充饥。
“这位节俭度日的拾荒人,却有着最纯洁、最无私的灵魂。”方城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何志新说,余年是他们这里的常客,考虑到他生活困难,让他把钱留着自己用,但余年总是说,他攒的是“爱心款”,要“专款专用”。
“俺无儿无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只要不生病,生活就过得去。能帮助别人,俺心里带劲儿。”余年的话憨厚而朴素。
2007年7月,余年从收音机上听到河南省驻马店地区遭受洪灾,当天就通过县红十字会将自己积攒的400多元寄到了灾区。看着红彤彤的捐款证书,余年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做善事真好!俺要做下去!”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余年坐车到河南省红十字会为灾区群众捐款200元和价值300元的棉被。在余年捐款的登记簿上,记录着一组爱心编织的数字:2009年青海海西州地震,捐款1000元;2010年云南旱灾,捐款500元……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捐款500元。
据统计,7年来,余年共向灾区捐款13次,累计捐款达6000元。6000元对于一位家徒四壁的拾荒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余年就是凭着自己对困难群众的那份同情和纯朴农民骨子里的那股“牛劲”,默默坚持,为爱而捐,不求回报。“很多人都有爱,俺只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而已,只要能干一天,俺就会像雷锋一样做好事。”余年的话很少,但却掷地有声。
【热议】
报道被河南日报官方微博、大河网转载后,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多家网站纷纷转载,点击量达百万次。众多网友通过网络社区、论坛、博客、微博等形式,对余年老人拾荒献爱心的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引发了弘扬当代雷锋精神传递正能量的讨论。
新华网网友说:“余年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身边的好人。当您说‘做善事真好!俺要做下去!’时,让我们向您致敬!当您为爱而捐,不求回报时,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普通人的伟大!”
长江网刘立峰发帖说:“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强美丽中国梦都需要我们发现、传承、弘扬越来越多的正能量。美与恶都不在于大小,只要我们人人都能天天积一分善,那么恶就会相对少一些,天长日久,正能量成为社会主流和共识,那么丑恶自然无以生存。”
大河网网友“河南人”说:“一个人做善事并不难,难的是有一颗坚持做善事的心。余年连续7年向灾区捐款6000元。对于红十字会庞大的善款数字来说并不算多,可对于一位家徒四壁的拾荒人来说,6000元简直是天文数字。余年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
北京晨报微博玫昆仑这样评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因为有像余年这样的助人为乐者,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冷漠,没有任何理由不对社会友爱、慈善的力量充满信心。”
搜狐网海南网友说:“我也要像余大爷那样帮助我身边有困难的人,把他这种对困难群众无私的大爱发扬光大。”新浪网网友称:“这个世界因为有爱才会更美,而余年就是播撒爱的使者。”
网友的赞美和祝福让我们感到:爱与善始终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人间自有真情在。即使自己没有多大能力去帮助很多人,但只要能从小事做起,关爱身边的人,这也是一种大爱。
“最美平民慈善家”的“活法儿”令人称羡
这样的“凡人大爱”故事的确很感人。但在笔者看来,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最美平民慈善家”的“活法儿”。这从其两句憨厚而朴素的话语中就足见一斑。一是,“俺无儿无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只要不生病,生活就过得去。能帮助别人,俺心里带劲儿。”二是,“做善事真好!俺要做下去!”
在有些人看来,一个拾荒老人未免太卑微了,而我以为,洋溢在余大爷心中那份找到活法儿的充实与自豪,真叫人羡慕。其实,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不就是不断寻找活法儿,并为之奋斗、为之骄傲的过程么?与那些挥金如土、妻妾成群却精神空虚的大款们、腐败官员们比起来,到底谁更幸福,可能还是个问题。余大爷或许没听说过人生哲学的大道理,但他分明在对象当中把握了自我,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彻底对象化了。这大概是很多寻梦人终生寻觅却永远达不到的境界吧。
余大爷的“活法儿”其实也阐明了一个“真理”,便是,只要心存大爱,志存高远,眼前的、暂时的困难往往变得不那么可怕,甚至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一份超越的喜悦与自豪。这样的人生当然也有烦恼和无聊,也会偶尔感到“没意思”,因为人毕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智的动物,不可能永远处在亢进的状态之中。但心存大爱、志存高远的人不会让这种消极的情绪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不会让它左右自己行进的脚步。这个意义上,只有心存大爱,志存高远,才是真正强大的人,才是活得“有意思”的人。
当然,如果我们的思考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余大爷的“活法儿”无非是告诉人们要抱着这样的态度:即对物质条件,要低标准、低要求,“知足常乐”;对精神生活,要尽量高标准、严要求,取法乎上,永不满足。对待别人和社会的给予,要满怀感激地尽量“知足”;对自己给予别人和社会的,不能轻易满足。有所“知足”,才能从小的“知足”体会到人生的满足;有所“不知足”,才能激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雄心壮志。不断地否定“知足”,才能走向更大、更高的“知足”,同时,“常乐”的质量和层次才会有所提高,个体对社会的贡献才能更大、更有意义。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活法儿”越来越具有相对性。但无论怎么说,余大爷的“活法儿”都值得称羡。毕竟,这种活法,契合了时代要求,代表的是一种主流价值观,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希望更多的人也想做余大爷那样的人。
坚守的力量
炎炎夏日,杭州江干区采荷街道荷花塘社区的一间普通的农居房前摆出一个凉茶摊,不管是谁,都能免费喝上一杯清爽的凉茶。而这凉茶摊,已经传承了近50年。凉茶摊的主人盛阿香,是一位80岁老人的老人,从她婆婆手里接过这个凉茶摊之后,每年的酷暑,都为附近的居民和来来往往的人们送去一份清凉。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平凡的老人,56岁的河南省方城县农民余年,除了种一亩地的收入之外,就靠拾破烂为生。尽管这样,从七年前,他每周捐出15元,帮助困难地区的群众,7年来从未间断过。7年来,余年共向灾区捐款13次,累计捐款达6000元。余年就是凭着自己对困难群众的那份同情和纯朴农民骨子里的那股“牛劲”,默默坚持,为爱而捐,不求回报。
也许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碗凉茶,也不仅仅是看似微小的15元钱,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多年来对于自己微小善行的坚守,是对于自己内心的一份承诺。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善行终汇聚成无疆大爱。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我们为“日新月异、信息化、后现代”等名词热血澎湃,激动不已。对于做善事,我们也更多地关注大慈善家们的大手笔,为大额捐款或者大的慈善项目而鼓掌欢呼,诚然,他们也确实值得尊敬。然而,在我们大跨步前进的时候,也许可以回头,看看那条疏影横斜的古老弄堂,时光仿佛在那里静止,过滤了三遍的水煮出来的凉茶五十年来一样的清冽甘甜;我们也可以回头看看,在远离了现代化、信息化的农家院落,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每周在昏黄的灯光下,数出也许还沾满了灰尘、皱巴巴的十五元钱……古语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两位平凡的老人,用他们的坚守,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启示与思考】
说到慈善,人们常常认为那是有钱人的专利,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太过遥远,其实不然。余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作慈善的境界:心怀大爱,善举不论大小。
一个人做善事并不难,难的是有一颗坚持做善事的心。余年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也许过清贫日子的人,最知道遭受灾难的滋味,余年这位质朴憨厚的农民,以其微薄之力坚持7年为灾区捐款,恰恰体现的是一颗慈善爱心。这位节俭度日的拾荒人,有着最纯洁、最无私的灵魂。
“一人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因为善良和爱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浓浓的温情。余年凭着自己对困难群众的那份同情和纯朴农民骨子里的那股“牛劲”,默默坚持,为爱而捐,不求回报。我们应该提倡的就是这种作慈善的精神,为爱而捐应该成为作慈善的一种精神,至于捐多捐少在其次,不必苛求数额。
由此不禁联想到那些逼捐、强捐的做法,简直把慈善募捐当成了比赛,某种程度上是对慈善本意的亵渎。慈善不是社会责任,不是必行的道德,更不是谋求功利的精巧手段,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人皆有同情怜悯之心,关爱他人带来愉悦感,感受在自心,非外在标准能够衡量。
爱心不是捐款捐物“比赛”,募捐也是一种自愿的活动,它不是强制性的,更不是衡量爱心的一把标尺。这个人捐得多一点,证明他的力量大一点,又愿意助人为乐,值得我们付出赞美;那个人捐得少一点,可能有他自己的考虑和实际情况,而并非他的爱心就少一点。笔者认为,即使有的人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人,但只要他能独善其身,关爱身边的人,这也是一种爱心。
一分之贵,一秒之念,常常能折射出一个人灵魂的美丑,并深度彰显着一个社会的正能量。“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强美丽中国梦都需要我们发现、传承、弘扬越来越多的正能量。“积沙成塔,积腋成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美与恶都不在于大小,只要我们人人都能天天积一分善,那么恶就会相对少一些,天长日久正能量成为社会主流和共识,那么丑恶自然无以生存和遁形。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02/7310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