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总书记“卷裤腿打雨伞趟积水” 为全党上了一次示范课

2013年09月02日 14:03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1

习近平湖北调研:卷裤腿趟积水实实在在接地气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调研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和当前经济运行情况。

总书记此次考察行进中一篇篇及时发布的微博引起了强烈反响。比如,总书记在鄂州市峒山村称,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

有一条微博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在谈到对这次考察点的印象时,总书记表示,“为老百姓服务的场所、便民利民的场所搞得好一点,我看着心里舒服。如果是“官衙”搞得堂皇富丽,我看着不舒服”。还有,在谈到转变作风时,总书记称,“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很好。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

21日上午,习近平一下飞机,就前往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考察。他先来到中控室,听取港区建设情况介绍,然后冒着大雨考察作业码头。习近平卷起裤腿,打着雨伞,趟着积水,了解港口货物吞吐量情况。听到港区负责人介绍今年1至6月实现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近9%时,他对此表示肯定。他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习近平对企业运行和创新发展情况十分关心。21日下午,他来到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了解示范区建设和企业发展情况。在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和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习近平走进生产车间,考察生产环节和流程,同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交谈,勉励企业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在武汉重机生产车间,对围拢上来的工人师傅,习近平动情地说:

习近平: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研发生产我们自己的品牌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国家繁荣富强,工人阶级要把这个历史责任承担起来!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22日上午,习近平来到武汉市民之家,观看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展示,习近平对现场工作人员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要提高认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习近平还前往从事电子废弃物绿色回收利用的格林美高新技术公司武汉分公司考察,他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希望企业再接再厉。

习近平:这个是一门艺术,这是化腐朽为神奇。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可以把优化了的垃圾变为宝贵的资源。

22日正是农历大暑时节,这天下午,习近平冒着酷暑,深入鄂州市水稻育种基地,查看水稻长势,向科技人员了解水稻新品种培育和推广情况。随后,他来到长港镇峒山村,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并同部分村民进行座谈。在认真听取6位村民代表发言后,习近平说:

习近平: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3日上午9时,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在谈到对这次考察点的印象时,习近平表示:

习近平:武汉市民之家很恢弘、很宽敞。为老百姓服务的场所、便民利民的场所搞得好一点,我看着心里舒服。如果是“官衙”搞得堂皇富丽,我看着不舒服。这两天看了不少东西,接了地气,颇有收获。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很好。一枝一叶总关情。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

调研期间,习近平强调,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总书记冒雨考察彰显“民之表正”

这则新闻里,习近平总书记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地方。一是一下飞机就冒雨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考察,表明总书记日里万机,时间抓得极紧,争分夺钞。二是雨下得很大,积水没过了脚面;谈了10多分钟,雨水打湿了他的衬衫。表明总书记工作至上,不搞特殊化,冒雨工作,对自己严格得近乎苛刻。三是他卷起裤腿,打着雨伞,向工作人员了解情况。表明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无比朴实亲切。

总书记冒雨考察,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八项规定”。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明确“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 总书记冒雨考察,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人既是这样讲的,更是这样做的,时时处处高标准严要求,以身作则,给广大党员干部带了好头。

总书记冒雨考察,显示出崇高的人格力量。邓小平同志曾讲:“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习近平作为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处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最高层,但仍然坚持识民情、接地气,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总书记来武汉考察,正值雨季,他坚持冒雨考察、严于律己,展现了他一贯的务实亲民的作风和杰出的人格魅力,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极具激励效果和示范作用。

孔子讲“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总书记冒雨考察彰显“民之表正”,我们为拥有这样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接雨气”也是种接地气

看着习近平总书记裤脚卷的一高一低,衣服也被淋了半身湿透,如此接“雨气”,的确让人感慨。在以前我们看到太多的领导和伞的图片故事,其中最抓人眼球的是帮领导撑伞的人,他们或是学生、或是下属,却很罕见看到领导自己亲力亲为。在别人为自己撑起一片天空之后,领导们也便于在摄影师的胶卷里,被定格成较为得体的形象,从而成为占据第二天本地各种报纸版面的头条。人们在敬仰领导们雨中视察的风采之时,也会把目光投向领导后面那个撑伞的手。看的多了,未免就有些声调:领导自己撑伞,天塌的下来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这样的图片看的多了,百姓便有了不同的声音。眼看现在官员之威渐有跑偏之势,以前动辄出行封道、警车开路,要么外出必有前呼后应者众,长枪短炮伺候着,再不济后面也得有个撑伞的“背景”。其实不管是围观者和当事者,都觉得这里有不妥之处,然而两者不同的是,前者抱有“眼红、不爽”的心态,而后者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顺势而为的享受着官威浩荡的滋味。要知道这是在梦中都能回味的美事。

久而久之,群众肯定会有意见要提出:官员出行有公务车接着,吃饭有接待餐吃着,开会又是气派的会议室,大院送个文件也要拜托快递,现在下个基层,怎么连伞也要别人代劳?作秀也能否请敬业些?有这样声音的当然不在少数。这也解释了为何温家宝总理亲自打伞,百姓纷纷叫好。其实就真的一个很简单的举止,细节之处能让百姓看出很多门道来。但是有些智商情商都很高的官员,连打伞的作业都懒得做。

一伞不撑,何以撑天下。现在至上而下都在履行走群众路线,就是发现某些干部在日常工作里,模糊了自己是人民公仆的地位,也稀释了本应该有的朴实和亲民的干部气息。在当下国家建设正处于攻坚克难之际,更应该加强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习近平在武汉新港视察的这张照片,就颇具现身说法的意味。从照片看,裤脚卷起的随意,以及被雨淋湿的衣裳,少了份国家领导人的讲究,更多了些基层干部接地气的那种味道。这样的照片,理应让每个干部都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话说回来,并不是说每个干部都要向习近平如此这般。接地气并不是要等到天公不作美,把自个淋成感冒才好。其实某些时候的不修边幅,却更能提升自己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这个理,不管是不是一般人,也得告诉你一声。

 

习总书记“卷裤腿”的群众路线警示了啥?

当这张“卷起裤腿,打着雨伞”,“雨水打湿了衬衫”的照片被报道出来后,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点架子都没有,有亲和力”——这是众多网友对习总书记的一致评价。因为“卷裤腿”是百姓常有的动作,也正向百姓表明:位居高层的一把手也懂得基层的民间习俗,也懂得常有的惯性。总书记作为我们国家的一把手,在下基层考察中能做到自己动手,冒着衣服、裤子被淋湿,却依然不顾“形象”的为民务实作风,一是为所有政府公职人员做出了表率,二是更加拉进了干群情谊。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群众路线活动中,习总书记敢于冲当,敢于表率的为民务实之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拥护。

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90多年征程中,在建国60多年的岁月洗礼中,我们感悟到了坚持党的路线,坚持群众路线是党长期执政的根基和法宝,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思想先进群体的集结,群众路线是我们实践基础上出真知,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来源于群众的真理。中国正在由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步,每一个进步不单是科技的领先,还有社会的更加和谐,人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的更加繁荣,更有伟大中国梦的建构。

梦想不光是几句口号,还需要我们像习总书记一样亲身力行,不摆架子,不摆官僚作风,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用心倾听百姓冷暖,解决基层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所谓真正的呼声来自基层,真正的困难来自基层,我们国家自上而下的呼吁廉政办公也都是为了百姓,只有把百姓的事解决了,我们的办公才有意义,我们政治体制的运转才有价值。

向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看齐,向习总书记率先垂范的精神学习,向群众路线的信仰者学习,多一些“卷裤腿”的出现,是我们党永葆生机不可或缺的力量和源泉,是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第一步。

习近平卷裤腿考察诠释实干作风

考察工作也体现一种作风。在以往的考察中,有的领导干部考察热衷于众星捧月,有的热衷于走马观花,有的非得制造出高大全的完美形像不可,不一而足,但就是没有把握住考察工作“要了解实情推动工作”这个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雨天考察,宁愿湿了鞋子、卷起裤腿,直观展现了一位考察中的党的干部应该具有的什么样的形像。可以“失形像”,但不能失干劲的实干作风,这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干部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不顾形像”,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形像的理解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干部的形像在于实干,在于真实。能够推动工作、能够深入实际,能够不畏困难、能够不矫揉造作,就是最有说服力、最有生命力、最有价值的干部形像。这也是对为民务实清廉作风最真实的实践。

考察工作就是要深入到第一线,就是要到困难最多、最复杂的地方、就是要到群众意见最多、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去;就是要抛弃高大全、白富美的僵硬形像;就是要与群众打成一片,与困难、与发展需求来个面对面,真正较量较量,把把脉、治治病、指条路。这是干部考察或开展其他工作应该牢牢遵循的一条硬道理。

实干作风在于鼓,以实际行动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就是对干部的一种鼓舞和带动。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起到“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效果是可以期待的。当然,改变作风问题是一个长久的问题,庞大的干部队伍,转变作风尤其有一个惯性问题。但广大干部,如果能够以切实转变干部作风为目标,以习近平等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实干作风为榜样,那么,转变干部作风,就会形成一个对比赶超、争先恐后的良好局面。

实干作风在于实践,这是优良作风能够称之为优良作风之所在,也是实干作风的生命。要强化实干作风的实践,就必须要加强实干作风的宣传、落实和监督,尤其需要党员领导干部,能够率先垂范、亲力亲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并且要不遗余力地做到位,长久坚持下来;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并且能够管好身边的人。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曾强调,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雨中卷起裤腿考察还是李克强总理的“甩开膀子论”,都生动简单地表明了,一切工作的深入推进,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干群关系的密切,反腐败工作的深入,都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干”字,都需要一个有真性情、直率,能实干、肯实干的良好作风。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正在深入推进,正是一个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契机。干部一个真实的实干形像,犹如一幅朴实的动员画面,更如一通号角,鼓舞着广大干部以铿锵之态、实干之风扎实开展工作,向着既定目标迈进。

 

走群众路线需要“卷起裤管”的精神

近日,一张习近平总书记打着伞,卷起裤管,冒雨考察武汉新港的照片在网上蹿红,受到网友和观众的热捧。“朴实之风迎面来!”“政府官员与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希望各级领导都能不畏风雨,深入基层。”这些都是众多网友的评价。从中不难发现,这不仅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朴实工作作风的赞誉,更是对群众路线要把作风建设放在首位、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期盼。

坚持群众路线是党长期执政的根基和法宝。然而,我们党内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放不下架子,走不进基层,搞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不但凉了广大群众的心,更是给政府的形象留下了污点。对于这些党政内部的毒瘤,我们绝不纵容,要坚决予以消灭。

走群众路线,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卷起裤管”的精神。淡化“官员”一词,是群众路线的本质。“官员”高高在上,“群众”是够不着的。所以,笔者以为要密切联系群众,我们的领导干部就必须“卷起裤管、放下架子”,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去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圆民愿。戒除好大喜功的形式主义,从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做起,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群众分忧解难。

如何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搞得更好、更有效果,习总书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了诠释。我们迫切希望各级领导干部都能放下架子,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多调研、多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做群众真正需要的事情,真正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

【启示与思考】

“卷起裤脚,打着雨伞”,朴实之风扑面而来,众多网友纷纷评价:“一点架子都没有,有亲和力。”没有红地毯铺地,没有鼓乐鲜花,没有封路,这种没有一点官架子的亲民行为,是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四风”的生动体现。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主动走进群众中间,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与群众的感情,是密切干群关系的具体体现,为各级领导干部走群众路线作出了表率。笔者认为,从习近平总书记“卷起裤腿趟积水”这件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深入基层调研,要找准对象。这既考验了领导作风,也是基层调研能否取得实效的途径。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作风飘浮,下基层调研常常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道听途说,一阵风来,一溜烟去,看似热热闹闹,但是效果甚微。有的领导干部只做表面文章,只重形式,不重效果,不解决实际问题,对真实情况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的“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只听不做,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对于实际问题和各种矛盾,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以各种借口回避。这些不求实效的下基层,成了群众深恶痛绝的“秀基层”,会导致决策失误,把事业引向歧途。因此,如此调研断不可取。

深入基层调研,要俯身弯腰。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放下“架子”,不摆“谱子”,不做“样子”,主动走近百姓,深入群众当中,与群众打成一片,不能因为交通便利了而疏远了群众,不能因为通讯发达了而冷漠了群众,而要主动下基层、走村寨、进农家、访百姓,多到田间地头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做到群众家里坐得下、粗茶淡饭吃得进、家长里短聊得来、大事小事谈得拢、难题难事解得开,在与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在与百姓亲密无间中增强服务群众的实效。

深入基层调研,要落地有声。通过座谈、接待群众等方式掌握“第一手材料”后,接下来的重点方向就在于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问题,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化解社会矛盾,都需要领导干部拿出有针对性的举措。能够当场解决问题的,就要现场“拍板”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也要给群众一个明确的解释和答复,并回去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力争早日解决。如此下基层调研,才能取得更多的成效。

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调研不是“时装秀”,而是要真正通过调研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习总书记“卷起裤腿踏积水”为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搞好调研树立了一面标杆。广大领导干部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02/7311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