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探析“不务正业” 司机为何总为“顶包专业户”

2013年09月03日 10:30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1

广州曝光11个机关单位不务正业 7个回应是司机所为

近日,广州市纪委在市委礼堂大厅以活动公告板的形式,公开曝光了通过网络监控抓取的市属机关工作人员上班时间看视频、玩游戏、看股市等“庸懒散奢”行为,最严重的一个IP地址,平均每个工作日在线玩4个半小时。广州市此举在机关内部和社会上激起反响。

然而,记者对被曝光的11个机关单位逐个采访核实,其中7个回应“不务正业”者是司机。究竟是广州闲养了太多的公车和司机,还是司机成了另类“临时工”,为公务员顶包?

曝光“庸懒散奢” 一问多是“司机”

2013年5月,广州市纪委宣布,将会同市直机关工委,设立机关作风“曝光台”和“回访台”,每季度曝光一批机关工作作风问题及整改情况。

2013年7月初,有媒体记者到广州市委礼堂采访会议,意外在礼堂大厅看到写着“2013年广州市整治‘庸懒散奢’机关作风‘曝光台’(第一期)”的展板。记者在展板看到,监控时段是2013年6月3日至7日这一个星期,每天9:00—11:30、14:30—17:00两段工作时间。监控结果显示: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的一台电脑玩“QQ超市”长达22.35小时,平均每天4.5小时;广州市金融办、城管委、科技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多台电脑观看网络视频10小时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国资委、发改委看股票行情各6至9小时。

曝光引发了网友围观和热议,有人提出疑问:究竟什么人如此清闲?

为获取真相,记者对11家被曝光的单位逐个采访,得到了以下回应:

广州市金融办、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广州市发改委、广州市民族宗教局这4家回应说:单位司机;广州市财政局回应:1名司机、3名科级干部;广州市安监局回应:一个是专职司机,一个是负责网络舆情监控的借调人员;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回应:2名司机、1名机关干部;广州市经贸委回应:个别干部;广州市国资委表示,安装股票软件的15台电脑都是业务处室的,主要是为了监控上市公司股权或股票交易;广州市城管委、广州市物价局没有正面回应。

 

广州究竟闲养了多少公车和司机

从治理“公车私用”到整治“庸懒散奢”作风,“科技+曝光”已经逐渐成为广州市纪委监察不正之风的“杀手锏”。但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科技整风”,揪出来的大半是“司机”。面对这个采访结果,记者先是出乎意外,再深入采访,又觉情理之中。

为什么“闲”出来那么多司机?一些基层纪检干部道破了真相:公车按机关干部人数配备的。有些单位外勤少,常常一整天都没有出车任务。广州去年以来加大力度整治公车私用,实施“科技车改”,给每一台公车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全天监控行车轨迹。推行一年多,至今年6月,全市公车行驶里程比实施前减少了45%。行驶里程减了一半,公车、司机一个没动,能不闲吗?现在公车治理,都在“禁止私用”上打转转,并没有改革公车配备体制,没有测算过一个单位真正需要多少公车。

也有公务员告诉记者,处长以下的公务员外出办事都是自己开车,机关单位的司机一般只给领导开车,常常就是接送领导上下班,然后全天就在单位待着。

“科技+曝光”能否治出勤廉公务员

面对纪委的曝光台,公务员们也百味杂陈。“其实被曝的只是个别现象。”80后公务员小韩喊冤道:“真正的问题是岗位忙闲不均,业务部门的工作很辛苦,‘白加黑’、‘5+2’是常事,但也的确有一些岗位的人整天无事可做。”

也有机关一再向记者陈述:有时候是登录网站之后外出了,所以就一直挂在线上,实际上没玩那么长时间。

这些机关单位都表示已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其深刻反省,并对整个机关单位进行全面整改和整风教育。不少机关还开始研究制定整改措施。

广州市安全监管局副局长方少华表示将安装上网行为管理软件,构筑“庸懒散奢”行为“防火墙”。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办负责人也表示,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看视频、玩游戏、股票买卖等网站或软件进行痕迹记录及技术阻断。

不少干部群众认为,技术手段虽然对公务员有震慑作用,但机关单位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对公务员的所有行为建章立制。要改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必须深挖思想根源,关键仍在于观念的彻底转变。

广州市民郝先生说:“再完美的规章制度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禁止的行为,公务员首先要自律。监管的重点,要放在办事效率和办事结果上。”

公务员吴先生认为,目前,公务员的管理制度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让公务员容易产生懈怠心理,还是要激发队伍的内生动力,把为百姓服务变成“我愿意做”。

广州市纪委表示,根据部署,整治“庸懒散奢”第一季的情况将在7月20日进一步披露。

 

公务人员“不务正业”缘于“苦乐不均” 

首先,为广州市“大义灭亲”的举动拍手叫好,公务人员“不务正业”并非广州的“本土特产”,全国各个地方、各个层级,“不务正业”的公务人员绝非少数,但像广州一样拉下面子出狠招的还显鲜少。据悉,被曝光的11个机关单位有7个回应是司机在“不务正业”,经“挤牙膏”式的再三追问,才挤出“也有一些干部”在其中。其实,司机的“正业”是安全驾驶,而公务人员的“正业”是为民服务,相比之下,谁的“不务正业”比较严重,谁的“不务正业”说不过去。  

细究之下,“不务正业”的根源还在“苦乐不均”。何为“苦乐不均”,就是在同一个单位里,有的人身兼数职、分身乏术,而有的人无担可挑、无事可干,说得再通俗一些,就是累得累死、耍得耍死。有事可干的人自然无心也无时去干其他事,他们可能恨透了电脑、烦透了文件、伤透了数据。无事可干的人自然要“找事干”,上网冲浪、网上购物、炒炒股票、看看大片……他们看起来整天对着电脑目不转睛、手指翻飞似乎很忙、心无旁骛,旁人还不忍打扰,网络的多元填补了他们的空虚。因为“苦乐不均”,所以忙的人理所当然,闲的人心安理得,如果不是采用高新技术暗访侦查,可能大家都还“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于“不务正业”者,如果仅是出个通报批评一下、找下领导诫勉一下,短时期内可能会收敛收敛。但“苦乐不均”的问题没有解决,无事干的人还是找不到“正事干”,这就如同毒瘾作犯,短期可以忍住不去碰,但长期下去“复吸”机率很大,他们可能会把“战场”从电脑转向手机,反正现在的智能手机功能与电脑无异。要真正解决问题,就是要想办法消灭“苦乐不均”,把千金重担分到每一个岗位上,把绩效考核逗硬到每一个人头上,可以效仿一些地方实行干部岗位工作任务台账制,年初就目标分到每个人头上,把任务定死,完不成任务就领不到工资、享受不到待遇,如此威逼利诱之下,谁还敢“不务正业”?  

只有人人有事干,才能人人干成事,累死的人得到缓解,耍死的人有了牵绊,“不务正业”自然药到病除。

治“慵懒散奢”,何以闲养众多司机?

从治理“公车私用”到整治“庸懒散奢”作风,“科技+曝光”已经逐渐成为广州市纪委监察不正之风的“杀手锏”。但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科技整风”,揪出来的大半是“司机”。面对这个采访结果,记者先是出乎意料,再深入采访,又觉情理之中。  

如果“回应”属实,就有两个问题值得探究。第一,11个机关单位中的其他4个单位,“不务正业”的就该是机关正式工作人员。机关工作人员上班时间看视频、玩游戏、看股市,自己的那份工作怎么干?假如就因工作做完该“清闲”了,为何不看书提高业务水平?正值大力整治“慵懒散奢”、端正机关工作作风,为何还敢“逆势而行”、“顶风作案”? 

第二,有7个单位回应“不务正业”的是司机,就说明单位“公车”多、司机不少,而且司机还很“清闲”。既然司机都“清闲”到只好上网游戏的程度,为何不辞退一些或让其干其他工作,为何还要“闲养”起来? 

“闲养”众多司机,有配备体制之因,也有自身主观之由。从体制上看,现在公车治理,都在“禁止私用”上打转转,并没有改革公车配备体制,没有测算过一个单位到底需要多少公车。公车不能私用了,就只好停在单位,司机当然就“清闲”,清闲了又不能干其他,于是看视频、聊QQ、打游戏就成了最佳选择。再说,公车不能私用,势必就会部分闲置,如果将其“处理”,还会有那么多司机?  

从主观上看,公车皆为领导配备,司机工资开销都由纳税人支付。司机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好,反正不要自己掏腰包,而且“私用”一下,还能提供不少“方便”。这反映的是一种卑微的自私自利心理。司机长时间跟随领导,鞍前马后忙碌,“服务”无微不至,势必产生“深厚感情”,如果不“闲养”让其“下课”,从情理上说不过去。这是否反映的是用人情去“掠夺”公众的财物?司机朝朝暮暮紧随领导,领导一言一行都被其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如果不“闲养”使其“走人”,难道就不怕“东窗事发”?屁股有屎见不得人,看来还是把司机“闲养”起来好。 

机关懒散该整治,领导行为应反思;“公车私用”该禁止,“公车配备”应改革。否则,不仅会伤民众心,还会使百姓不“买账”。

 

【启示与思考】 

“司机”,你火了!被曝光单位的“神回复”甫一公布,立马在舆论场上引起轩然大波,调侃、揶揄、慰问之声不绝于耳。一时间,“司机”似乎成了继“临时工”、“实习生”之后,公权力颟顸做派的又一个“顶包专业户”。  

毫无疑问,被曝光单位的这番回应存在明显的推诿搪塞之嫌。这一点,从记者采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单位挤牙膏式的说法“演变”便可见一斑:先是一口咬定是“工勤人员”,再三追问“哪类型工勤人员”,于是挤出了“司机”;再三追问“全部是司机吗”,于是又挤出“也有一些干部”。如此步步后退,让人分明能够感受到这些部门的理屈词穷与做贼心虚。  

为什么说这种挤牙膏式的回应是愚蠢的呢?因为如果要较真,查清楚那些“不务正业”者的身份其实很容易。既然纪委是通过网络抓取的方式进行监控,那么只要查一下每台违规电脑的IP地址,便可以大致确定“不务正业”者的身份。如果IP地址显示的是某某科室,那么“司机”之说便不攻自破。毕竟,没有哪个司机师傅敢跑到职能部门的办公室去玩电脑。 

不过,撇开被曝光单位借“司机”之名开脱责任的小伎俩不谈,政府部门司机过多、太闲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诚如有公务员告诉记者的那样,处长以下的公务员外出办事都是自己开车,机关单位的司机一般只给领导开车,常常就是接送领导上下班,然后全天就在单位待着。 

政府部门司机过多、太闲,一则是对财政的一种浪费,二来也会令公车改革大打折扣。一项调查显示,公车使用存在“三分天下”的局面,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现在的公车治理,大都在“禁止私用”上打转转,并没有认真面对公车配备体制,不少地方整治公车使用情况,尽管行驶里程减了一半,但公车、司机一个没动,这就难怪会有些司机整天“闲得发慌”。更何况,这些年官员司机总是与腐败牵扯不清,不少贪腐大案背后,都有着他们的身影。  

在这个意义上,机关单位司机太多、不务正业同样不是个小问题,不仅浪费公帑、阻碍改革,而且方便贪官、助长腐败。基于此,严控机关司机数量,加快公车改革步伐,不再在“禁止私用”上打转转,既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避免“旁人”影响公务员形象,同时也是推进反腐的的重要步骤。那种认为可以借助“司机反腐”的想法,终究只是场梦。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03/7311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