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 掀开葛兰素史克“行贿门”

2013年09月03日 13:55

 

【全球财经案例】

【事件介绍】

1

葛兰素史克“贿赂门”发酵多家药企遭调查

外资药企在华行贿风波愈演愈烈。继葛兰素史克因涉嫌行贿被立案调查后,近日又传出辉瑞、罗氏、优时比等多家外资药企在中国多地办公地点遭工商部门到访。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数十家在华跨国药企早在2007年就签署了《药品推广行为准则》,但在销售额和高额提成的诱惑下,药企贿赂早已成为行业潜规则。而此番多家外资药企遭工商调查,标志着在葛兰素史克之后,有关部门对制药行业贿赂行为调查行动的扩大。

多家外资药企传被调查

此前,有消息称辉瑞、罗氏、优时比、诺华等多家外资药企正在接受商业贿赂调查。不过,被点名的药企有的否认,有的称“仅是例行的常规检查”。

2013年7月19日,优时比的一位发言人证实,其上海办事处过去48小时内受到了工商部门的调查。“他们已对活跃在这个国家的几家制药公司展开了调查,其中既有中国公司,也有像我们这样的外国公司。”该发言人称,工商部门此次造访优时比上海办事处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合规信息。

而罗氏方面则表示,公司没有收到政府关于针对罗氏反腐调查的通知。罗氏一名发言人在声明中表示:“我们不知道中国正在对罗氏制药进行任何反腐败调查。我们致力于保证罗氏制药全球所有员工遵守高标准的规则。”

诺华的声明则称,中国政府部门尚未就反腐败一事与公司进行联系,诺华尚未受到相关调查,而外界所说的武汉办事处事实上没有受到任何政府部门的调查。

一家外资药企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葛兰素史克事件发生后,该公司在华多地办事处均被工商部门到访,但他强调仅是例行的常规检查。“之前每年也会到访两到三次,这种检查与葛兰素史克被调查的概念不同,一般是查看一些经营活动的材料”。

药企在华行贿并非个案

葛兰素史克在华行贿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在葛兰素史克之前,强生、西门子、辉瑞、礼来等跨国药企都曾卷入在华涉嫌行贿风波。

有外资药企医药代表表示,“在中国的这些外企,如果真的严格追究起来,几乎每个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商业贿赂问题,其实也不只是外企,‘行贿’基本成为这个行业的‘潜规则’。”

据记者了解,医药领域一直是商业贿赂的重灾区,近年来不断有外企在美国被当局指控涉嫌违反“反海外腐败法”(FCPA),根据所披露的法律文件里面的描述,很多与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8月7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全球最大制药企业辉瑞制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向当地官员以及医生和医护人员等国有单位公职人员行贿。

而从指控内容来看,外企的商业贿赂形式早已由一般的医药回扣转变为其他更加隐蔽的利益输送。据上述医药代表透露,“与国内企业赤裸裸的回扣不同,跨国药企财务管理严格,很难有现金交易,所以目前输送回扣的最主要方式是学术会议、培训以及旅游等。”此种方法适用于俗称的VIP医生,处方量大,在医疗领域内是专家或者位高权重的科室主任。

据业内人士披露,旅行社、公关公司、会务公司都只是一个中介,其最大的功能就是将之前无法正常进入会计核算的经费支出合法化。“有些会议、旅游行程甚至都没有实际举行,所有的赞助费套现后最终变成了回扣,但这样的操作手法却很难为外界所发现。”

外资药企热衷在华行贿的背后,是中国巨大的医药市场。目前,中国已超越德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众多跨国制药企业均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更加牢靠的垄断地位。而跨国药企长期以来享有技术上的垄断优势,享受专利技术保护使得进口药价格高。高价意味着巨大的利润空间,这也促使逐利的外资药企乐于通过业务回扣、项目好处费等形式大肆贿赂。

处罚力度被指过轻

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跨国药企动辄数百、上千甚至过万的进口药已经成为医疗机构创收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处罚力度不足被指是跨国药企商业贿赂频出的原因之一。

有不愿具名的本土药企负责人指出,跨国药企之所以在华频现行贿事件,一是因为他们往往以“学术营销”的名义搞临床推广,一旦出事,往往也不了了之。二是因为国家对跨国药企在华涉嫌商业贿赂的处罚力度相比国外而言过轻。

葛兰素史克去年7月就因“不当营销”被美国FDA罚款30亿美元。先灵葆雅、辉瑞和强生此前亦曾分别领到过5亿美元、11亿美元和23亿美元的巨额罚单。而在那些被FDA点名涉嫌在华行贿或非法营销的跨国企业,却鲜见被国内工商或药监部门开出罚单的个案。

“跨国制药公司在华行贿频发,但很少被处以大额罚单,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执法不严的问题。”广东省律师协会医疗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律师宋儒亮认为,在中国,行贿可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若构成经济犯罪,则有刑法去认定。此外,最高院最高法还就商业贿赂专门出台了司法解释。“从法律体系来说,我国这方面法律的规定是清晰的,这不是无法可依的问题,而是有法可依,但是违法以后,执法不严的问题。”

据了解,以不构成犯罪的行政处罚为例,工商部门最高的处罚力度仅20万元,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处罚力度也在1万元至20万元。在法律未修改之前,这一规定对企业的威慑力有限。而据外媒报道称,开普勒资本市场基于中国以往类似案件的审理结果预测称,为了结此案所需支付的罚金可能在500万-1000万美元之间。而葛兰素史克去年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大幅增长20%至约10亿英镑(约15亿美元)。即使行贿罪名成立,其所需支付的罚金可能只占销售收入的不足百分之一。

对于葛兰素史克行贿风波引发行业“地震”的说法,中国医药行业协会会长于明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葛兰素史克行贿丑闻对于国内数千家医药企业的影响即使有,可能也就是“一阵风”。因为问题的根源不在企业,只有“以药养医”的体制有所突破了,才有助于根治商业贿赂。

葛兰素史克CEO:在华行贿令人羞愧

深陷在华贿赂丑闻的英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7月24日发表今年第二季度财报,其首席执行官安德鲁-维蒂也首次在记者会上就该事件发声,称公司总部对中国区高管的违法行为“毫不知情”,对中国政府的指控“非常羞愧”,他自己“完全愿意且准备在合适的时间”前往中国处理此事。英国《卫报》2013年7月24日报道称,维蒂还说,葛兰素史克正在同中国、英国和美国的监管部门合作,将配合中方彻查贿赂案。

路透社称,这是葛兰素史克在华行贿案发生半月来,其最高决策人首次就此发表意见。维蒂在记者会上称,他对葛兰素史克在华行贿案感到“非常失望”,“中国的指控令人羞愧”,“但我仍然相信,这个公司中99.9%的个人仍在以正确的方式做事”。他称,中国的调查集中在该公司在中国的管理层,而不是英国高管,“没有证据显示英国管理层参与了在中国的行贿丑闻”。《卫报》称,维蒂回避了很多问题,如该公司在中国的行贿规模究竟有多大,如果遭到中国罚款,他是否会上交自己年底分红的部分作为补偿。报道称,记者会共30分钟,尽管记者们还有很多问题要问,维蒂仍坚持结束了记者会,同时再次强调他坚决支持“根除腐败”。

 

葛兰素史克的财报显示,该公司仍处在盈利当中,第二季度营业额为66.18亿英镑,核心营业利润为19.43亿英镑,销售涨幅2%。路透社称,葛兰素史克在中国市场增长强劲,第二季度业绩上涨14%。《卫报》24日称,维蒂强调,新兴经济体市场对于葛兰素史克的发展仍然非常重要,7%的各种药品销售增幅就是最好的证明。但他承认,近期在中国遭遇调查会影响到葛兰素史克未来盈利表现,但现在还无法测算损失究竟会有多大。他说,葛兰素史克将研究在中国实施药品价格分层设计,继续加大在中国进行投资和扩张。路透社称,药品价格分层设计是葛兰素史克在非洲实行的方法,旨在使低收入民众获得药物。

以葛兰素史克案为由头,外国药企在华面临大规模调查的趋势已不可阻挡。路透社7月23日称,继一名英国商人因涉嫌葛兰素史克案被中国警方拘押后,又一名美国人被拘。美国大使馆发言人诺兰7月23日称,已获知一名美国公民在上海被拘留,驻华使馆已经与其取得联系,将为其提供一切适当的领事协助。不过,该发言人拒绝说明被拘留的这名美国人是为哪家公司服务。除了葛兰素史克,英国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也在中国遭调查。评论称,中国政府的最新举措表明,中国在打击制药行业腐败行为和高价格上会保持强硬立场。

英国《金融时报》7月24日称,对愈演愈烈的腐败调查,葛兰素史克正在考虑削减公司销售人员与处方挂钩的提成,并降低在中国市场的药品价格。在英国和美国等一些国家,由于过去受到过度营销的指控,该公司相应调整了业务经营模式。现在,葛兰素史克的管理层正在研究如何将业已在其他国家推行的改革措施引入中国。

葛兰素史克行贿门折射中国经商风险

中国有句俗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意思是说在一个腐败的文化里很难独善其身。近日,西方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被中国政府指控涉嫌在中国进行大范围行贿,看来它也一头掉进了脏水里。

当然,现阶段我们听到的只是一面之辞,也就是中国警方对葛兰素史克的指控。所以目前最好谨慎看待这件事,不宜早下定论。不过这起指控还是给想在中国这个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分一杯羹的西方跨国企业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挑战。首先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潜规则盛行、反市场政府政策屡见不鲜以及本地企业习惯性搞小动作甚至直接拉拢腐蚀的环境里,西方企业应该怎样生存。其次是一旦你在中国取得成功,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后,怎样才能规避中国的保护主义措施。

对于第一个问题,葛兰素走运的地方就在于选择了一个正确的生意上,因为中国对西方药品的需求是巨大的;但它倒霉的地方就在于它必须得在一个融资模式功能失调的医药体系里混饭吃,而在这个体系里,好人也会被迫变成坏人。从数字上看,中国的医药市场市值目前大概在4,000亿美元左右,而到2020年,这个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0,000亿,是任何一个西方制药企业都不能忽视的市场。2012年,中国市场的药品销量达到820亿美元,其中包括约100亿美元的进口药品。西方制药企业以及1,500多家合资公司通过进口和合资生产等方式在中国市场上攫取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在大多数大城市里,他们的销量占总销量的比重高达60%至65%。

不幸的是,西方制药企业也必须忍受中国医药行业的黑暗面。中国政府为医药行业选择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融资模式,通过高药价来补贴医疗。公立医院一般有三大收入来源:政府拨款、医疗服务、卖药。政府拨款只占中国公立医院预算的10%。为了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政府把医疗服务的价格定得很低。医院要提供这些服务,就注定要赔钱。为了使医院运转得下去,中国政府允许医院高价卖处方药。结果来自卖药的收入一般会占城市公立医院收入的40%到50%,在农村,这个比例还要高得多。

这种融资模式通过药价推高了老百姓的医疗成本,同时鼓励了腐败。为了在这个有利可图的市场上抢一块蛋糕,很多制药企业都通过贿赂医生来让他们给病人开自家公司的处方药。根据中方的指控,葛兰素史克通过“召开”不存在的会议,替医生报销根本不存在的“差旅费”,可见葛兰素史克也走了邪路,而且显然遭到了更严格的处理。

之前,葛兰素史克已经有过几次行贿史了,所以似乎不值得同情。不过由于中国社会的腐败无处不在,加上中国医疗行业的融资模式如此不合理,在现实逼迫下,葛兰素史克以及其他西方制药企业可能毫无选择的余地,只能被迫混水摸鱼——除非他们决定远离中国这个蓬勃发展的医疗市场。

对于大多数西方企业来说,葛兰素史克案引起的第二个问题更加重要,更加发人深省。中国政府打击医药行业腐败的方式表明他们是在有选择性地挑选目标,可能还带有保护主义的目的。葛兰素史克可能的确在中国行贿了,但是它在中国的竞争对手们无疑也干了同样的事,而且其中许多公司还是常年累月肆无忌惮地行贿。不过中国政府为什么单单把葛兰素史克这个在医药业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制药商拎出来敲打呢?

如果我们看看西方企业在中国获得显著市场份额后的际遇,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模式。他们遭到了中国政府机构的不公平审查,而且西方企业因之受罚的小动作,他们的本土竞争对手也做了,但却没有承担任何后果。

最近的例子就是中国政府对惠氏(Wyeth)和雀巢(Nestle)等西方婴幼儿奶粉厂家发起的反垄断调查。中国奶企生产的毒奶粉已经毁掉了中国奶业的品牌和市场,使西方婴幼儿奶粉厂家趁机抢占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中国政府对此的反应是什么呢?不是对中国婴幼儿奶粉厂家制定更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而是试图伤害西方企业。受害者最终将是无法获得安全营养品的中国宝宝。

另一个例子是百胜餐饮(Yum Brands),它旗下的肯德基(KFC)快餐店如今在中国遍地都是。几个月前,由于媒体声称肯德基的鸡用了抗生素,导致肯德基的销售额直线下降。肯德基的中国竞争对手们的食品安全标准虽然没有肯德基严格,但是却被放了一马。

如果说西方企业能从葛兰素史克案中得到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他们应该提高在中国做生意的风险报酬,同时仔细出台各种管理日常风险和危机的计划,以免陷入一条泥泞的河里不能自拔。

 

【启示与思考】

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行行色色的医生回扣款和贿赂款,最后都得一分不少地着落在患者身上。我们也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医改十年,老百姓看病为什么还是那么贵?为什么上边一直在强调,下边却一直像是一块茅坑里的大石头一样,油烟不粘、水泼不进?因为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医药、医院市场,从最源头的药品生产厂家到药品销售公司、到药品销售代表、到医院、到医生,这里已经是一种层层粘连的利益共同体,只要有一个环节的利益受损,或者是“被改革”,同时被改革掉的将是整个链条所有环节的利益。

国内医药厂家互相竞争得很厉害。我们现在揪住的是葛兰素史克,但向医院主管、医生、招标机构行贿实际上,已经是成为一种“明规则”。国情如此,我们现在的药品进入制度如此,葛兰素史克这个外来企业也只是入乡随俗罢了。所谓的“医改”,在这种同进退的利益粘连面前,很多时候只能是像一层浪花一样,在大海边儿打个转儿,又不得不无功而返。

掀开葛兰素史克的冰山一角,我们看到的是整个“药品进入市场”的不健康和畸形运行。在经济利益的导向和刺激下,一些医院和医生乱开药,开高价药,乱检查,医院的公益性全无,医院也变成了一种类似于交易所的存在。

我们现在盯住的只是葛兰素史克的行贿行为,那么对于受贿、吃回扣的医生呢?我们现在却鲜有提及,也许都会“逃过一劫”吧。真要查个底儿掉,和葛兰素史克药品销售代表有业务往来的那些各大医院的主治医生们,又有几成可以逃避掉法律和良心的审判呢?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查办葛兰素史克一案,也只能是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在经济利益的魅惑下,如果我们不能彻底从体系上、行业上解决这一问题,查了葛兰素史克一家,大约还有千百个葛兰素史克会前赴后继跟上来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03/7313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