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别让“开学季”变成“烧钱季”
2013年09月04日 10:44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大学新生花费万元起步? 最高花掉父母4个月工资
据某高校社团做过的调查数据显示,80%的新生入学所购买衣服类花销在2000元左右;手机在2500元左右;笔记本电脑一般价值在4000元左右。除去学费后的各类费用,以1万元作为起步价,有的甚至花掉父母4个月工资。亲怎么看?你上大学时,每月花了多少钱?
记者追访——
2013年8月19日,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在校大学生,以及即将步入大学的新生。
李琳(化名)家住十堰,2013年考进武汉大学,2013年9月份即将成为该校医学部的一名学生。她告诉记者,虽然开学在即,但她并没有买电脑和相机,目前拥有的电子产品是一部2000多元的手机。“爸妈都是工薪阶层,他们给我暂定的生活费标准是1000元以内,据说综合了其他家长的看法。是否大一就买电脑,还要等开学后参考其他同学再做决定。”
对于网传开学就花1万多元的现象,湖北大学的大四学生张静(化名)表示:“如果笔记本电脑、iPhone手机、iPad等全部配齐的话,确实需要这么多钱。不否认可能会有这样的学生,但我身边的同学中还没有。”张静表示,类似现象应该不多见。
张静告诉记者,大一刚入校的时候,很多同学没有买电脑。“我当时的手机只值800元,电脑是大三时候才买的。即使进入校园,每个月的生活费差不多也就800元钱。”张静表示,更多同学买衣服,都是从网上或者夜市里“淘宝”。
对此,青山某职业学院的大二学生何星(化名)也表示认同。他认为,刚入学的时候比较节俭,大二、大三阶段才开始配电脑,开销也慢慢变大。
专家建议——
眼看开学在即,又一批学子即将迈进大学校园,家长该为孩子花多少才算合适呢?
对此,武汉大学“名嘴”尚重生教授认为:“新学期开始了,是否应该购买iPhone、iPad等高消费品,这要量力而行。如果家庭富裕,自然无可厚非;如果家庭经济本来就吃紧,那学生就应该充分体谅父母,千万不要攀比。”
同时,尚教授还特意强调,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大学生都应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求学时代,不要在物质上攀比,衣服干净整洁就行,手机能用即可,花时间规划自己的人生和学业才是最重要的。”
七嘴八舌——
@筑匠小杰:除学费是必需的外,一般的大一新生花费主要有:衣物+手机+生活用品+新学期生活费。用到4个月工资有点夸张!!大一新生买电脑的毕竟少数,不能以偏概全。
@真水无香:一共96元,其中押金50元(毕业时退回),杂费40元,小凳6元(毕业归自己,不退),没有买新衣服,被褥在家带的,手机电脑的更甭说了,当时好像都没有见过!每月24.7元菜金,34斤饭票。每学期开学带300元,包括教材费和零用钱,药费报90%,自己当时掏10%。
@小兵:话不能这么说,得看他父母收入有多高。
@巨灵神讨厌稀米饭:我家有个邻居很富裕,开学就买了个存话费送的手机,电脑不买大三再买,其他基本就带原来的,其实还是看家教……
大学前支出过万,家长直呼“上不起”
大学生开学支出花掉父母4个月工资,万元起步价。有不少家长也表示,别人家孩子考上大学后都给买这买那的,家里经济条件也不赖,能买的就都给买了。但是,不太富裕的家庭,“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只好勒紧裤腰带。
家长、孩子共同导致
现今,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了。经过三年苦读,考上大学毕竟是家族的荣光,“鲤鱼跃龙门”嘛。
通常,孩子会去外地上学,离开家长,父母过于担忧,于是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一来,奖励孩子考上大学;二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数码产品等。须知,起跑线本来就不是同一条,即富裕的家庭对于几万元,九牛一毛;而一般的家庭只能忍痛了。
其实,很大责任在于孩子的相互攀比、盲目从众。“你有三星,我就要有苹果”,“你有361,我就要有李宁”,与人攀比,以为只要品牌大,就能高人一等。另外,“你有苹果三件套,我也要有”的从众心理,导致恶性循环。
早期教育相当重要
早期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与生活态度,但是,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才能形成示范效应。
(1)父母量入为出
数据显示,万元是最低的费用,一般家庭需要4个月的工资。家长不能一味地听从孩子的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只会助长他们的贪婪。所以,父母应根据家庭情况,量入为出。
如果孩子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父母可以选择拒绝,应合理控制经济支出。如果孩子真的多次提出要求,家长还要耐心了解其动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2)正确的消费观
我们制知道,正确的消费观就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正确消费观的形成不仅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更需要父母的教育。而且,从娃娃抓起,效果最好。当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而孩子又要各种数码产品时,可能父母会觉得对孩子很抱歉,但是应该要纠正孩子不正确的消费观,如在孩子早期教育中就把家庭情况循序渐进地告诉他,这就需要父母与孩子多加沟通。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孩子的不成熟所致,心智成熟的人才有可能理性消费。这并不代表孩子不可以买电脑、手机、平板,但是要适度消费,比如,可以买价钱中等的,如果家庭条件允许。不要一味地追求名牌,产品能用就好。毕竟,现在这个时代,手机、电脑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比较必要的。
(3)生活态度
生活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日积月累,需要父母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大学,是学习更高层次知识的地方,需要的是脚踏实地、而不是浮夸攀比。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活态度,如勤俭节约,即大学之前,有了手机,就不要再换手机了。
据报道,一大学生36天骑行3900公里,从哈尔滨骑到重庆读研,他说,这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经历,但是却长了见识、收获了快乐。这种正确的生活态度才能传递正能量。早期教育,父母需努力。
“入学装备”万元起步有必要吗?
孩子考上大学,掀开人生新篇章,当然要准备些新物品,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生活需要。然而,不少家长认为家里就一个孩子,孩子要的就都买,能买好的就不要差的,不能让孩子在学校比别人用得差。这就造成部分大学新生手机电脑动则上万,衣服化妆品轻者过千,“入学装备”趋向奢侈化。
大学新生从严格辛苦的高中走进宽松自由的大学生活,中间会有一段迷茫期,生活太奢侈不免会让他们误以为大学就是“由你玩四年”,不利于他们重拾刻苦精神。上大学是去学知识,不是去享受。少些生活上的享受,才能有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
大学生还是学生,主要任务仍是学习。生活奢侈化还会徒增他们的攀比炫耀之心,有百害而无一利,想必这也不是家长所想看到的。
生活太安逸,反而为生活所累。对大学生来说,生活装束朴素一点,不是坏事。
大学生开学支出万元起步 莫要太矫情
大学生开学支出花掉父母4月工资,超支多为跟风所致。这算是一首四季老歌吧,唱出诸多无奈,一吐槽当下高收费教育,二叹息物价的高企不降,三可怜天下父母心,四劝导学子勤俭朴素过日子……不过,伤齿龙认为,在此则新闻中,那晒出的消费略感个案,叫苦的声调略显矫情。
譬如,那消费4万,花了4个月工资的父母,有谁逼你吗?别的不花这个钱的学子,难道就在大学活不下去了?很多消费,非必须的开支,用不着花,你既然花了,说明你花得起,这就没必要装腔作势,连呼什么“上不起”,而只能问一问自己内心,是否有攀比、跟风、让儿女有面子的心思,没有父母的娇惯,那几万元钱就花不出去,这种心理的根子,在父母那里,而不是在儿女那里。
真正上不起学的一拨,是那些走绿色通道、贷款交学费的少部分学生,这些人的上不起,才是最该受关注的。用一种时髦的“XX后”语气来形容,前面那些假装的上不起学的痛苦,其实是上得起学之后的攀比的焦灼和烦恼,而后面所说的这些连学费都愁,并有可能早就做好了边上学边打工的准备,筹措生活费的沉默的较少数,才有真正的上不起学的困顿与酸楚。前者所对应的关键词,是生活,是活得优质与活得憋屈的差别,后者所对应的关键词,是生存,是过得下去与过不下去的瓶颈,在这个瓶颈处,期待着国家的关爱与全社会的帮扶。
【启示与思考】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从最初的大学生背个包就去学校报到,到后来的三大件“随身听、皮箱、手表”,再到如今的苹果三件套“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大学新生入学装备的更新换代其实也是时代变迁的真实写照。我们当然不能要求孩子们像我们当年那样简朴节俭,当苦行僧。但若无视家庭条件,为所欲为、一味攀比,亦十分堪忧。
要知道,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培养一个大学生并不容易。有数据显示,这个花销最少都在20万元以上,并非一个小数目——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就曾坦言,“我和夫人两个人的工资,也只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而新京报2009年4月曾报道,10年间,中国大学学费涨了18倍,而这期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3倍。
更重要的,除了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之外,“入学装备”高配置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因为父母“打肿脸充胖子”,无原则、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各样的要求,很容易助长孩子扭曲的攀比与炫富心态,使其成为专横跋扈、任意妄为、蛮不讲理的人,并以获取物质享受和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亲情的唯一尺度。
事实上,即便家里经济条件容许,已经成人的大学生也没必要大手大脚花父母的钱,甚至在同学面前炫富。曾国藩就曾在家书中写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
畸热的“开学经济”是时候该降温了,不独大学如此,中小学亦如此。作为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不是多么昂贵的奢侈品,而是健全的人格和正直、善良、坚韧的品质;作为即将踏入高校的大学生,多一份自强和感恩,才能活出出彩的人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04/7316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