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清华毕业生笔试第一当城管,你怎么看?
2013年09月05日 11:06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清华毕业生笔试第一当城管
“大专及以上学历,专业不限,工资1600元…… ”6月26日一则城管招聘启事,前去应聘人员络绎不绝。几天后,25岁的小韦持清华大学本科文凭,前来报名,让招考人员惊讶不已。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一个月时间内先后参加了不同城区的两次城管部门招考,均以优异成绩入选。有人质疑他的文凭、有人猜想他来或不来、还有人认为他想“成名”……近日,小韦领到了录用通知书。
两次报考“第一”入选
“2013年6月30日就开始报名了,前来的应聘者约100名,男女各占一半,其中也有广西师范大学等本科生。”负责招考报名的廖惠娥回忆,当天上午,一名清瘦的应聘者填写资料,并递交相关材料后,在场的工作人员惊讶不已。“这么好的学校怎么也来……”聊天中,廖惠娥得知,小韦事先了解过城市管理工作。小韦表示,“既然来报名就不怕说,我一定会坚持到底。”“清华大学?文凭不会是假的吧?”有人私下提出质疑。按照报考流程,考生信息被一一核查,在事实面前质疑声消失了。就在大多数执法人员议论着这名“准同事”时,鱼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也接到一名“清华生”前来应聘,两边一对比竟是同一人。
大家都在猜想清华生“葫芦里卖什么药”?考试成绩出来了,小韦在城中区男考生中,笔试、面试排名第一,在鱼峰区笔试第一、放弃面试。城中区执法局负责面试的考官覃林明称,当天有30多名面试考生,考官按抽签号打分,并不知道谁是谁。“印象最深的一名考生,回答问题思路清晰、逻辑性较强。直到面试排名出来后,才知道他就是清华大学生。”“城管执法队伍有一名‘清华生’,当然是好事情。”覃林明表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凡是符合条件的应聘者,都一视同仁。
妈妈永远是他的支持者
6年前,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选择了冷门的专业;毕业两年后,他决定从事城市管理工作。城管工作不容易得到群众理解和支持,有争执甚至冲突,如此的执法环境,小韦的母亲焦女士有何看法?记者:平时对孩子有什么期望?焦女士:从小到大对他没有过高要求,希望他和普通人一样有份工作,然后成家立业。我对他学习方面不多过问,顺其自然吧!儿子也很努力,考入清华大学让家人备感欣慰。
记者:孩子毕业两年都没有合适的工作吗?焦女士:他就是选择专业时欠考虑,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单位不容易,期间曾帮亲戚卖过服装,还参加过两次公务员考试。尊重儿子的决定,有份工作总是好的。
两年来终于迈出第一步
他应聘城管究竟图什么?这份工作能做多久?在常人看来,清华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应不成问题。对此小韦表示,主要还是没有工作经验,专业也不对口,曾有过“高不成低不就”的想法,一直没敢去尝试找工作。
通过亲朋好友的开导,小韦认同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只有迈出第一步才有工作经验。“看晚报得到城管的招聘信息,参加两次考试,至少机会多些。”小韦说,城管工作大概是维护市容和环境卫生等,相信端正好心态和工作方式,管理对象还是能理解城管工作的。尽管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但这也是最能锻炼人的平台,希望从基层做起,尽快胜任这份工作。
“一纸文凭不过是代表自己的学习经历,并不能说明什么,从小事做起慢慢积累工作经验、人生阅历,当机会来到时就能稳稳抓住。”2013年以来,外地城管部门相继出现的负面新闻,加上招工难、就业难等因素的作用,这一抉择别人看来似乎有点“疯狂”,小韦拿着录用通知书淡然一笑:“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相关阅读:毕业季特别策划】
那些年,坑过你的大学专业
想起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许多人都会追悔莫及,如果当初能对她好一点,彼此就不会伤得那么深;想起那些年坑过你的大学专业,更是痛不欲生,如果当初能选个好专业,现在就不会被“坑”得那么深。当你选了这些看上去很美的专业,却不得不面对毕业即失业的现实时,你该怎么办……
大人物的第一份工作
这个夏天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无论是一帆风顺还是历经曲折,终究会尘埃落定,走上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对比大人物的第一份工作和日后成就的千差万别,励志的情绪油然而生,应届生多少也可放松下心情,不必完全拘泥于专业对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步入职场才是关键……
网友吐槽大学专业:
我学化学我纠结,实验报告写到瘸。
我学金融我骄傲,赔了期货赔股票。
我学旅管我惭愧,导游考试都不会。
我学建筑我命苦,天天抱着混凝土。
我学经济我苦恼,纸上谈兵阅历少。
我学环境我不爽,毕业分配垃圾场。
我学土木我压抑,测完直径算压力。
我学材料我认栽,去用橡胶补轮胎。
我学广告我闹心,收礼只收脑白金。
我学地理我发木,一上大街就迷路。
我学动画我迷茫,葫芦兄弟灰太狼。
我学大气我骄傲,天气预报不着调。
我学程序我无助,代码从来靠百度。
我学生物我短路,各种细胞微生物。
我学编导我吃苦,剪片剪成二百五。
我学仪器我想笑,毕业拧拧螺丝帽。
我学水产我最惨,养鱼三年变鱼贩。
清华毕业生笔试第一当城管为何引发争议?
清华毕业生笔试第一当城管这则新闻之所以引发关注吸引众多眼球。最主要是他清华毕业生的身份,还有近年来城管负面新闻迭出等,大概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吧。
首先,因为“清华毕业生”与“城管”本身都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当这样的关键词组合到一起的时候,就让这则新闻更具有了关注度。在常人看来,清华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应不成问题。然而,生活中并不是这样,清华也有相对冷门的专业,清华的毕业生同样也面临着工作难找的局面。当然,相对于其它的高校而言,清华大学的就业率肯定是算高的。这一点不可置疑。或许正是因为很少的清华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才让这样少数的“清华毕业生”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更何况他找的是近几年颇具话题的“城管”一职。
其次,他的这一举动可能会让人觉得他有些疯狂。因为很多人可能都会怀疑:他的文凭是真的吗?他应聘城管究竟图什么?这份工作能做多久?是不是仅仅把“城管”的工作当做一个跳板?经常看到媒体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这个夏天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无论是一帆风顺还是历经曲折,终究会尘埃落定,我们的毕业生也都应该走上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就算是在很多人看来疯狂一点也无所谓。
第三,近年来,“城管”这一职业相继出现了很多负面新闻。这也是一个被高度关注的职业,也是近年来出现问题比较多的一个职业。目前对城管的舆论批评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微博之中。因此,当一个清华的毕业生选择这样一个职业的时候,难免会被人关注与质疑。
第四,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则新闻折射出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是由于全球经济放缓,我国也处在调结构、转方式时期,客观上会减少一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今年毕业生人数确实达到了历史最高,但多方面信息显示,今年学生就业形势与往年比持平。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所以,今年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应该转变观念,找到工作并不难,但是想找到好工作的确不容易。
最后,我们非常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这种放下架子,从小事做起的就业观念的确值得鼓励。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对于这样的选择行为我们也不必盲从。因为人生毕竟是需要设计的,我们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专业与一技之长,更不要因为所谓的金饭碗而放弃了自己应该拼博与挑战的方向。
【启示与思考】
清华大学毕业生当城管,没有编制,月薪不到两千,这条“矛盾冲突”激烈,话题感很强的新闻,立即引发了多数人的关注和评论。
质疑的声音不少,有认为“小韦即使像北大研究生陈生那样去卖猪肉,也比当城管强”,“自甘堕落,有损清华”,也有不少媒体人从“正面”舆论引导的角度,认为小韦放下名校身价,甘愿当一名城管很正常、很光荣,很了不起,是就业观念的大解放。
放下名校身份自愿到基层就业,从基层工作做起,当然应该肯定,值得鼓励。尤其对于年轻人,更应脚踏实地、目光向下,这没任何问题。但如果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清华毕业生当城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窃以为这更像是一种虚假的宽容,空洞的说教,并不能代表大众的真实心理,也起不到对年轻人的励志作用。
社会允许有特例,但更多的是常态。在常态之下,小韦也许并不太适合做城管,因为他所学的生命科学专业跟城市管理没有丁点儿关系。他毕业两年卖过服装,考过公务员,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报考城管,也是在亲友劝说之下的“转变”,这也说明做城管并非是他的初衷。
当然,北大学生不是不可以卖肉,清华学子不是不可以当城管,研究生不是不可以下乡当农民,但媒体一旦无限放大这种“特例”的典型效应,甚至把特例当成常态,完全可能遮蔽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传播的不是包容而是虚伪,不是励志而是矫情,不是正能量而是负能量。
谁也不愿意大材小用,谁也不甘于“鱼大滩小”,谁也不情愿寂寂一生,能做到最好何不做到最好?当然,现实有现实的困境和无奈,即使不能做到最好,能像小韦一样退而求其次,也不是坏事,这样的包容才是有意义的。如果非要说这是一件很正常、很正能量的事,未免是一种误读。媒体更没有必要为了某种所谓的“价值观”过度解读“清华城管”的所谓“正效应”。
清华毕业生当城管,之所以形成如此强烈的舆论场,也的确击中了多年来高等教育的积弊和社会现实。比如,高校专业设置跟社会现实脱节,就业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科研岗位偏少,用人单位过分强调工作经验,没有给足年轻人时间,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
正如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教授所言,“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自己喜欢就有价值”,“要乐于奉献”,这些道理谁都懂。但是,社会同样要强调尊重人才,不浪费人才,应该养成一种良好的用人风尚,形成一套有效的用人机制,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才能真正发挥其潜能,体现其价值,不要再重演“让造原子弹的人去卖茶叶蛋”的悲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05/7318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