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不给领导留座”矫正官本位

2013年09月08日 13:34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1

易中天批讲座给领导留位:主角应是读者不是官员

18日,知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如约出现在本届南国书香节“探寻历史真相之旅——中华根”讲座上。热情的观众早已汹涌而入,挤满了整个会议大厅。由于座位有限,很多观众不得不站着听。

然而,就在大家翘首以盼的时候,会议厅最前几排的“留座”却稀稀拉拉没坐几个人。现场有人表示,这些座位是给“领导和嘉宾”留的,一般听众不能坐。

“请站在后面的观众往前移,不要怕坐官员的位置,他们来迟了,就应该站着听。”易中天开口打破了僵局。

在接下来的演讲中,这位学者“暂时”偏离了一下主题,谈起了“留座”这个话题。他说,自己在各地讲座不少,很多时候也人满为患,可专门给官员、干部的“留座”却总是空缺不少,这让他十分反感。

“有一次,一位站着听完讲座的观众挤到前面专门问我,自己参加了六次积分兑换活动,才换来一张门票,还没有座位,他就想知道,前面的‘官位’要参加几次兑换才能得到?”易中天说,“这个时候,我感到很多官员更需要接受教育。”

易中天的笑让不少听众笑出了声。一位听众说,书展的主角应该是书、作者和读者,在这种提倡群众积极参与的大型公众文化活动中,“还是应该多讲一点群众路线,少摆点‘官架子’。”

 

“给领导留座”是官本位崇拜的惯性思维

学者易中天的一句“不要怕坐官员的位置(座位),他们来迟了,就应该站着听。”让“给官员留座位”成为一个话题。

其实,在这个每天都有无数爆炸性新闻的时代,对于“给官员留座位”这类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一般人好像不大注意。毕竟,对此我们似乎已经产生了思维惯性,认为给官员留座位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平民百姓站着无伤大雅,若是官员也跟老百姓一样没有座位,那岂非无法突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

易中天先生的一番话出现在一个历史文化讲座上面。如果说在正式的政治场合,官员的座位体现了一定的政治礼仪和行政意涵,“给官员留座位”确实有着一定的环境合理性的话,在那些非政治性的场合,官员的座位似乎就没有包括那么多的“额外内涵”了。就像学者易中天批评“给领导留座位”所在的场合,是一个历史文化讲座,即便是官员也只是普通的听众,并不能因为他们的官员身份而贴上与众不同的“特权”标签,并因此在很多观众无座可坐的情况下而给官员预留座位。预留的座位官员不来坐,而需要座位的普通听众又没有座位可坐,这种尴尬场景,折射出“给官员留座位”背后的官本位崇拜的流毒无穷。

说实在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座位,放在平时倒也没什么。但在座位供给和听众需求之间关系紧张的情况下,“预留座位”就是一种权力和身份的象征。说白了,给官员留的不是座位,是对其地位和身份尊荣的膜拜。“给领导留座位”说到底是官本位崇拜的产物,是对官员所掌控权力的崇拜甚至谄媚。在一个不该以身份论座位的场合,有关方面在思维惯性的裹挟下不自觉地将官本位崇拜带进来,那些给官员预留的座位看似空荡荡,其实上面摆放着权力的畸形衍生品:在权位膜拜的心态奴役下的一种自我矮化乃至主动臣服。在不该讲权力、讲官威的场合讲权力和官威,是赤裸裸的奴婢心态。

“给官员预留座位”背后是难以掩饰的官本位崇拜。官本位崇拜的实质是对权力的崇拜,“官”不过是权力的人格承载体。对权力的态度,保持一种平和的认知、以平视的目光看待即可,不宜崇拜,更不该过度膜拜。毕竟,权力是全体民众为谋取公共利益而自愿让渡的个人权利之契约总和,权力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来源于全体民众,而官员不过是由民众选出来执掌权力谋取公共福祉而已,权力的公共性不会因为暂时由私人执掌而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给官员留座位”所体现出来的官本位崇拜意识,权力的公共性已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畸变和扭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不给官员留位”,是对正常秩序的重申

如果书展没有预约留位的服务,亦或者,官员无法准时参加书展的讲座,那么给他们预留的座位就会变得显眼——为什么其他人得不到这样的服务和待遇?当一种服务和待遇,是因为身份而产生时,这种身份总会让人联想到特殊、特权。

官本位这个词,看起来空洞抽象,但在现实中,它就是如此细微地表现出来。哪怕,官员只是参加一次讲座,哪怕,他们只是听众不是主角,他们依然需要通过保留座位来体现自己。这倒未必是官员的刻意要求,在组织者看来,这只是一种常规的安排——当某个空间中有官员出现时,难道不该给予官员更高的待遇?否则,尊重如何体现,周到细致的服务如何体现?

这种自觉,正是官本位思维深入渗透的表现。尽管一个社会存在很多价值排序,但是一旦涉及到官员,那些原有的价值排序就可能被打乱,或者说被简化。就像在书展上,原本的序列是,越爱读书的人越应该听到讲座,获得座位,但一旦官员参加,人们就可能靠边站。而事实是,有些时候,有些环境,官员的地位是没有必要突出的。如果突出,反而会让人觉得有些尴尬和无奈,也会让官员的形象变得突兀与孤立。

所以,在书香节上,易中天对空位现象发表了评论——他不能接受位子空在那里,等迟到的官员;他更愿意看到这些位子让给那些想听讲座的普通人。这既是对普通人的尊重,也是对生活常识的重申——在一个讲座的组织中,那些真正想听讲座的人,更需要尊重和照顾;在日常生活中,先来后到是基本的秩序,这个秩序应该被所有人遵守,不能随意地破坏和逾越。

 

【启示与思考】

给领导留位是许多活动的惯例,但这一惯例受到易中天的挑战。

无论是比赛、演出还是讲座等,给领导留位成为惯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主办者把这些活动的最好座位当礼物送给领导。二是领导如果来捧场,就会提高活动的规格;领导如果足够大,连报道的篇幅和位置都会不同。三是受欢迎的活动,有的领导也有要票的需求……

虚位以待领导,这是领导许多特权中的一种。这些特权,是横亘在领导与百姓之间的屏障。群众先到、领导后到,领导先走、群众后走,把最好的位置留给领导……诸如此类的做法几已成为潜规则,成为“中国特色”的一部分。群众司空见惯,会议和活动举办方也觉得理所当然。领导到场意味着权力的肯定,没有领导到场的活动似乎总是低人一等,至于将最好的座位留给领导,则是对待权力态度的最清晰表达。

相对于领导数量而言,各色会议、活动无疑太多,相应地,“领导专座”也时常处于过剩状态。但因为有给领导留位的潜规则在,就算是明知领导不会来,也得虚位以待,否则就有对领导不敬之嫌。又或者,将众人求之不得的座位空置,更能显示对领导的尊敬、对权力的衷心,更能展示权力的霸气和含金量。

易中天的一番话如同勇敢小男孩的一声高喊,扒下了“皇帝的新衣”,但要颠覆给领导留座的潜规则,却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小小座位背后,对应的是权力观念和权力运行的问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否给领导留位也是检验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效,以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否得到遏制的试金石。

易中天的发难让我们联想到:只要官员与群众同甘共苦,他们就会去落力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放弃特权才是最好的群众路线。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08/7319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