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安徽:科技在近代安徽城镇变迁中的作用
2013年09月11日 21:59在近代安徽城镇变迁与转型的百余年间,科技的作用无处不在,尤其是催生出世界工业革命的近代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其正向的推动作用前所未见。
近代工矿业的兴起是近代安徽城镇变迁与转型的重要推手。而所谓近代工矿业,是指以矿石原料驱动机器的技术广泛运用于工业、矿业生产领域,从而使生产效率获得极大的提高,同时,与此相适应的人员组织、管理规则、运行秩序、知识能力等应运而生并日臻成熟,由此引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变革。例如淮南、马鞍山两座城镇,由于近代采矿技术运用于生产领域,带动矿业工人和家属及相关人员的集中居住,形成新的矿业城镇。蚌埠从一个不足500人口的小渔村迅速发展为皖北地区最大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更是得益于蒸汽火车的发明和铁路交通技术的进步。而芜湖这座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兴盛的城市,也因为机器工厂的设立、电厂的兴建和近代贸易的拓展,聚集起多达20万的居住人口,不仅延续着昔日农业社会的商业繁荣,同时也引导着城市向工业和近代化的转型。到1949年安徽解放时,全省建有各类近代工矿企业3813家,全省60余座城镇中居住有220万人口。尽管这些统计数据微不足道,却是近代安徽城镇变迁与转型的重要成果,是近代科技作用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明显标志。
电报、电话、新式邮政与金融体系都是近代科技的产物。这些在当代被称为服务业的行业,都源于近代。电报、电话及新式邮政是人们从事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手段,新式金融体系更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推手和润滑剂。城镇是人口相对聚集的地区,又是各类活动比较集中和频繁发生之地。近代的电报、电话、新式邮政和金融体系,首先涉足城镇,并在城镇谋求拓展,特别是在工商业较为兴盛的城镇如芜湖、蚌埠、安庆等,更是近代服务业首选之地。据统计,1934年,全国性的大银行和安徽省官办银行在皖共设分行34家,其中蚌埠有9家,芜湖6家。同期,全省电报电话业有芜湖、蚌埠、安庆和屯溪4个中心。到1949年,安徽全省设有电报电话局23处,各类官办银行和商业银行93家。这些电报局和银行全部设立于安徽各个城镇,其中尤以芜湖、安庆、蚌埠为聚集地。显而易见,在近代安徽城镇的变迁历程中,不仅有近代工矿业的出现与兴起,也有以电报、电话、新式邮政及金融体系为标志的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城镇的功能得以扩张,近代化转型得以显现。
水利与防洪技术、建筑技术、地质勘探技术,以及供水、供电、燃煤、公共交通等市政公用设施技术等,都产生于近代。在近代安徽城镇变迁和转型过程中,这些技术的应用都发挥着正向的作用。例如,水泥生产技术与建筑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建筑得以向空间发展并降低了建筑成本。供电、供水系统的建立,给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与之前不同的形式和手段,进而逐步影响到人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城镇规划也因为近代科技的出现与运用而凸显近代转型的特征。 1932年,安庆发布皖省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建设规划《安徽省会建设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分区及功能、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其中的供水供电、通讯及医疗体系的规划,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未曾有过,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近代水利与防洪技术的应用亦然。城市堤防系统、泵站管网排水系统的设立,有效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为城市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也与古代城市因洪水复毁复建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
近代航运技术的进步及新式贸易体系的建立,大大提升了商品流通和人员往来的规模及效率。特别是对芜湖、安庆等沿江城市而言,贸易量的增加和人流量的增多,表明城市的活力日趋增强,又吸引更多人口聚集城市。1877年芜湖开埠时,有商户121家,随着稻米、棉纱等商品贸易量的不断增长,至1905年时商户增加到750余家。显然,支撑芜湖商业贸易繁荣的背后是以蒸汽为动力的新式轮船的使用及新的贸易体系的运用。
不难看出,在近代安徽城镇变迁史上,近代科技的出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介入程度及应用范围,更是衡量安徽城镇有否转型的重要标尺。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11/7328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