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启示
固本强基抓党建 “五有五能”创新篇
2013年09月10日 09:21
一、起因和背景
海东地区地处青海东部,位于西宁市与兰州市两个省会城市之间的河湟谷地,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25米。辖96个乡(镇),农村党支部1586个,全区158万人,党员65492名,其中农牧民党员41925名,占64%。回、藏、土、撒拉、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6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3.9%。海东是全省的农业大区,其农业人口、耕地面积、主要农副产品均占全省的40%以上。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实现党的领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全区各级党委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建设好村级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为新时期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与落实提供有力保证,较好地解决了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为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急剧转变,不少农村党支部一时无法适应,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班子软弱涣散、后备干部缺乏、农民增收难、民主意识不强、党员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党支部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就将丧失,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就无法得到贯彻落实,农村的改革就无法继续深入,农村的稳定与发展也得不到保证。鉴于此,海东地区在农村党组织中开展了“五有五能”(“有班子、能干事” 、“有后备、能接任”、“有产业、能增收”、“有场所、能活动”、“有民主、能公开”)创建活动。其目的是将“五个好”农村党组织的创建目标更加具体化,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促进全区农村经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五有五能”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周密安排部署,明确工作任务,采取有效措施,使创建活动得到顺利开展,为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以村级换届选举为契机,着力加强班子建设,努力实现了“有班子、能干事”。村级换届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的有利时机。地委、行署结合实际提出了“四个提高,两个改善,一个确保”的目标要求,全区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周密安排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圆满完成了村(社区)“两委”换届任务工作,这也是近几届换届选举中最顺利、最成功的一次。全区共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书记1586名,村委会主任1584名。平均年龄为43.1岁,比上届下降了2.2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4名、中专及高中834名,年龄35岁及以下的307名。 同时,将村干部培训工作作为换届后续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远程教育、外出考察、实地调研、交流研讨”的五位一体培训方式,加大了对村“两委”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水平。每年地、县、乡采取课堂讲授、讨论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全区1586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都进行了为期7天的集中培训。同时,积极实施“换脑筋工程”,在山东、江苏、陕西等地建立培训基地,加大村干部外出培训力度,按照村党支部超过200个的县每年不少于30%,村党支部少于200个的不少于50%的比例,每年外出培训村干部达1260余人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健全了村级班子,而且提高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必将成为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和坚强有力的后盾。
以“四培双带”活动为抓手,着力培养后备干部,努力实现了“有后备、能接任”。扎实开展了“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标兵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农村小康建设的带头人,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党组织带领致富能手共同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四培双带”活动,全区共确定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的有1254名,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的有568名,把党员致富标兵培养成村干部的有453人,把村干部培养成小康建设带头人的有642人。积极做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全区各乡镇以1:2的比例共确定村干部后备干部3460余名。同时,充分发挥乡镇党校、村级活动场所的作用,利用远程教育站点等手段对后备干部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做好接班任务。积极探索加强与改进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严格落实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实行发展党员全程公示制,积极探索发展党员票决制,注重把那些比较年轻、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较高、带动致富能力较强的优秀分子和农村的“四培”对象吸收到党内,有效地改善了党员队伍的结构。仅去年,全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222名,发展党员1392多名。
以“园区建设”为引领,着力发展一村一品, 努力实现了“有产业、能增收”。海东是一个农业大区,今年以来,海东地区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攻坚克难,加快高原特色园区建设,加大特色种植、养殖力度,大力推广全膜双垄集雨栽培等技术,实现了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的稳步转型。全区各村以园区建设为引领,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为农民增收找到了快车道。如化隆县甘都镇水车村,利用得天独厚的淡水资源,大力发展冷水网箱养殖。目前,会员达到35户,养殖网箱达到80个、2880平方米,养殖品种有虹鳟、金鳟和花斑鱼等,年出售商品鱼可达8万公斤,收入达104万元,冷水网箱养殖已成为水车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民和县马场垣乡翠泉村重点发展农家乐为一体的餐饮业。如今,走在翠泉村的饮食一条街上,路两边的多家“农家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到春夏季节,从西宁、兰州等地来这里吃农家饭、品农家乐的游客总是爆满。目前该村农家乐已由最初的6家发展为30余家,人均增收1200多元;互助县塘川镇高羌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成立“高羌蔬菜种植合作社”,规范地实行统一管理、分户经营、统一销售。如今,蔬菜种植已成为高羌村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2400元上升到现在的6200余元,几乎翻了两番!
以村级活动场所修建为抓手,着力抓好配套设施,努力实现了“有场所、能活动”。海东地区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民心工程,地、县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地县两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通力合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项目招投标手续,严把资金使用、工程质量项目验收关,克服困难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保质保量全面完成了每年的项目建设任务。近年来,先后累计投入项目及配套资金13051.6万元,建成高标准村级活动场所863个,完成危旧狭小活场所改建任务629个。另外,辖区六县及各乡镇自我加压,累计投入资金2866万元,自建高标准村级活动场所233个。截至目前,全区92%的村实现了“有场所能活动”。同时,地县两级组织部始终坚持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精品工程的原则,努力做到了“四个统一”,努力实现村级活动场所“院落式”、庭院化。
以“三议一表决”为重点,着力健全民主制度,努力实现了“有民主、能公开”。全区把推行“三议一表决”制度作为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保障村民民主自治权利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领导,精心安排,使 “三议一表决”制度及时在全区农村全面推开。目前,全区各村凡涉及到危房改造、低保户评定等重大事情时,都能依照“三议一表决”(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的相关程序解决,实现了民主决策,减少了群众上访,化解了村级矛盾。另外,为使“三议一表决”制度在农村开花结果,各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完善了村务决策责任追究制、村级财务报账制、定期督查审计制、年终考核评议奖惩制、“户代表”议事、村级民主监督管理委员会、民情沟通日等制度,营造了基层民主建设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闫文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10/7330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