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中日韩自贸协定推进面临多重障碍 我应以产业转型占据主动
2013年09月12日 10:09
在正在中国吉林省召开的第九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将在年底进行的中日韩自贸协定第三轮谈判成为东北亚各国热议的焦点。日韩客商均认为,如果这一自贸区最终得以建成,其对相关国家乃至地区经济的推动将不可估量。东北亚研究专家认为,未来两年是谈判的黄金时段,我国应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发挥领导力,以促进产业转型为出发点,并让地方政府在推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和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企业界期待谈判早日达成协议
作为东亚经贸框架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韩自贸协定(中日韩FTA)于2012年11月正式宣布启动,并在今年3月于韩国首尔完成了首轮谈判。7月份,中日韩自贸协定第二轮谈判在中国上海举行,各方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和便利化、贸易救济、竞争政策、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议题举行磋商和交流。同时,中日韩三方商定将在年底在日本举行第三轮谈判。
尽管谈判仍处于相互间“摸底”和“试探”的过程,但仍承载着各方的不少期待。舆论普遍认为,一旦自贸区建成,将建成一个人口超过15亿的大市场,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对于改善各自经济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发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图片:在第九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观众在韩国展馆参观、选购。)
参加本届展会的日本IBC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森谷一郎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十分欢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森谷一郎常年从事日中商务网络构筑工作,为日中两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咨询指导。日本经团连会长米仓弘昌也表示,在日本推进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合作协定”将成为关键。
“对所有的韩国经济界人士来说,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将是非常大的机会,”韩国glasslock公司海外事业部主任罗喜中表示,“我们希望能尽快缔结协定,因为这会给公司带来更多机会和利润。”
数据显示,2012年,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达到14.3万亿美元,约占到全球的20%。中日韩三国也是全球贸易大国,去年三国进出口总额约为5.4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35%。
中日韩FTA推进面临不小障碍
中日韩自贸区的构建过程既充满希望,又困难重重。吉林省社科院朝鲜·韩国研究所所长张玉山表示,经济上,中日韩三国都有各自关注的重点和敏感领域。如我国在农业和纺织业具比较优势,但在传统产业和服务业方面,日韩具有先发优势,在知识产权、环保、技术标准、政府采购等非WTO领域和社会条款方面,也与我国有很大的利益差别。
目前,农产品是中日韩推进自贸区建设的最主要障碍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很多初级产品的产量排名世界第一。而日韩则面临着可耕地面积有限、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贸易逆差逐年扩大的困难。相比之下,中国在农产品领域优势明显,对日韩保持了绝对的贸易顺差,从中日韩FTA中获得的可预见收益要高于日韩。处于劣势的日韩则对农产品实行高关税保护。农业将一直是日韩参与对外谈判的重点领域,谈判中或将会提出对农产品自由化设立较长的过渡期。
(图片:2013年7月,中国上海举行了中日韩自贸协定第二轮谈判。)
政治上,缺乏相互信任是最大的障碍。森谷一郎表示,没有互信和平稳的政治关系,谈判不可能顺利进行。中日在钓鱼岛、以及日韩在独岛问题上的争论已对中日韩经济合作产生实质影响。中日经贸明显萎缩,日韩宣布终止货币互换协议扩大措施。国民感情受此影响日益疏远,在此背景下,自贸区建设进程有可能出现反复。
延边大学政治系主任王晓波等专家表示,域外因素也是影响谈判的重要外部因素。在美国占据全球主导地位、中国地区影响力上升的情况下,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的日本和韩国对美国的安全需求也越发强烈。在它们看来,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将产生修正东亚地区秩序的要求,并挑战次要的美国地缘安全利益。一方面,日韩与中国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要求它们重新评估对美国战略结盟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两国对中国的政治不信任又推动它们与美国的安全利益进行绑定。
专家们认为,考虑到日韩在中美之间面临的抉择,中日韩三国的自贸区谈判必将经历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但推进FTA已成为中日韩三国的共识,合作的信念在冷淡的政治氛围中依然保持着活力。
以产业转型为出发点占据谈判主动性
专家表示,自贸协定或区域合作应服务于我国的总体开放战略。未来两年将是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黄金期,建议我国加快实施自身的自贸区战略和经济结构转型与调整,维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从以下三方面在自贸区竞争战略中占据主动。
首先是注重以中日韩自贸协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蕴岭表示,产业转型不是鼓励更多中国投资投到韩国和日本建产业,而是以中国的内需增长来拉动日本、韩国投资新兴产业。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新型电子消费产品更新非常快,这正是促进产业结构重组以及拉动中国技术水平提升的强大动力。张蕴岭说:“过去中日韩三国之间主要是出口增长,是成本型的投资带动产业结构,今后可能是中国内需拉动。而且很多新产品可能会先面对中国市场销售,过去日韩都是新产品先在国内推广。”
(图片:专家认为,未来两年将是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黄金期。)
其次是通过中日韩自贸协定来建立中日韩之间的服务业产业合作。目前这方面基本没有开放,包括金融领域、设计领域等现代服务业。在签署自贸协定过程中,中日韩之间将会以制造业型的产业关系为基础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关系,一部分是与生产相连的服务业,一部分就是服务业本身。
最后是加强中日韩三国地方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小华认为,搭建省(道)之间或城市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是目前地方政府开展对外合作的主要方式。在中日韩自贸协定框架下,东北地区有条件的城市应积极选择在资源、经贸、人文、教育、科技、旅游等方面具有互补性和合作潜力的省(道)及城市,有针对性地搭建友好合作关系,积极营造出高度互信的沿边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和模式进行推广,最终推动双方国家逐步创立起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的对话与合作机制。(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12/7339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