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杜绝“千城一面”,打造特色城市

2013年09月12日 10:06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中国城市的尴尬:千城一面 山寨遍地开花

1

制图:蔡华伟

现象一:千城一面

近30年,中国建筑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大体量、超高层的新特建筑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负效应。作为城市面貌与灵魂的塑造者,中国建筑师该如何作为?在18日召开的首届中国地产设计创新论坛上,业内人士就此展开了讨论。

近年来,一些地方打着推进城镇化的旗号,纷纷建设新城新区,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对12个省区的最新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全部提出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了55个新城新区,其中沈阳要建设13个新城新区,武汉也规划了11个新城新区。在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4%,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6%。

现象二:摩天大楼遍地开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超高层建筑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服务业规模太大,而土地资源有限,不得不向空中要空间。但在我国的一些城市,“第一高楼”与宽马路、大广场一样,往往成为政绩攀比的工具,一些地方官的虚荣心决定了城市的天际线。

与当年的美国、日本相比,当今中国各大城市兴建摩天高楼则是一种“暴发户”式的炫耀,更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因为摩天大楼已经不再是技术、先进、时尚和实力的唯一象征,这种模式已经过时了。监管部门叫停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当前中国社会的浮躁心态。

现象三:复古仿古成风

近年来,不管是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新一轮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大吹“复古风”,越来越多的明清老街、唐宫宋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仿古街、仿古建筑层出不穷,愈演愈烈。究竟是为了追求历史沧桑感,凸显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还是为了商业开发等功利意图,通过改头换面把城市推向影视化、布景化的虚拟氛围之中?

第一重误区是我们今天的“拆旧建新”已经堕入了“千城一面,万屋一貌”的境地。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性”,城和城、镇和镇完全不一样,由于所处的地形地貌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这些在历史上不同时期诞生的城镇也不一样。就好像北京和南京不一样,西安和延安不一样,洛阳和开封不一样,扬州和绍兴不一样,古代不一样的,现代搞“拆旧建新”、旅游开发了,把城镇弄成了一样的面孔,这是可悲的。

 

现象四:山寨洋建筑

“为什么中国在自己的城市里,建造的不是政治领袖的雕塑,也不是后现代的雕塑,而是一个遥远国度的地标,甚至是大洋之外的小村子?”博斯克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抛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一个拥有悠久建筑传统的国家,人们会花好几亿搞出山寨版的‘凡尔赛宫’或者‘意大利小楼’?”

据《中国青年报》2013年8月19日报道,“为什么中国在自己的城市里,建造的不是政治领袖的雕塑,也不是后现代的雕塑,而是一个遥远国度的地标,甚至是大洋之外的小村子?”美国女记者博斯克对中国媒体记者抛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一个拥有悠久建筑传统的国家,人们会花好几亿搞出山寨版的‘凡尔赛宫’或者‘意大利小楼’?”

在城市、建筑、生活这个关联的命题里,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已经不止一次被叩问过,鸟巢、国家大剧院、央视大楼新址也都曾被推上过舆论的浪尖。一面是迅速发展的城市,一面是大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因而在寻找定义中国文化名片的行程中,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千城一面叩问外行领导内行

眼下,许多城市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山寨型的标志性建筑比比皆是,欧陆风情大行其道,导致城市个性丢失、品位低下。在8月18日召开的首届中国地产设计创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直言,“我们的城市建设不是规划师说了算,而是市长说了算。这是造成‘千村一面’、‘千城一面’的非常大的体制原因。”

近年来,中国建筑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大体量、超高层的新特建筑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负效应。无论走到哪个城市,全是清一色的大高楼、霓虹灯、宽马路,并配有所谓中央商务区;居民小区也成为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失去了自己的文化,难觅心灵归宿。

不过,就此将“千城一面”的罪责一股脑推到建筑师身上,却打错了板子。尽管被誉为“城市面貌与灵魂塑造者”,但建筑师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才是真正的“业主”。建筑圈里流传着这样的自嘲,“城市建筑长成什么样,市长说了算,开发商算了说,建筑师只能是算说了。”

因此,城市千城一面,实质上是“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一座城市的建筑设计,需要规划者有专业知识背景和人文关怀,赋予建筑创作丰富的设计语言,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建筑之中。相对于建筑师和规划师而言,市长往往是外行,恰恰是其“拍脑袋”的非理性决策,造成山寨泛滥,城市雷同。

术业有专攻,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地方“一把手”,不可能通晓百科,在很多时候出现“外行领导内行”是很正常的。外行领导内行也不是不可以,甚至可以领导得很好。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自己就不懂技术,只会收电子邮件和上网浏览,却一手把阿里巴巴打造成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他的体会就是,“外行可以领导内行,重点是要尊重内行。”

同理,市长是否懂建筑规划,并不妨碍城市建设。只要赋予建筑师们充分的话语权,真正让懂行的专家发出声音,就能多迸发一些智慧火花,少一些山寨建筑及蹩脚设计。怕就怕,一些领导干部大权独揽,不懂装懂,完全由着个人的喜好,盲目照搬照抄优秀设计,大量山寨复制标志性建筑,导致城市不伦不类。

外行领导内行,也不意味着领导只管宏观不管微观,对专业知识一窍不通。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可以不成为专家,但要对相关领域有所了解。李聚奎上将履职首任石油部长时,也曾忐忑于“搞石油是外行,好多事情都不懂”,但他硬是从石油工业所需知识的ABC学起,逐步掌握了相关业务知识,由外行成为内行。在他的领导下,克拉玛依油田挖出了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桶金,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彻底终结。

对于一市之长,也应边干边学,广泛涉猎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各种知识。只有懂得了什么是建筑之美、设计之美,才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慧眼识珠,知人善用。

 

如何延续城市的文脉?毁弃旧城千城一面是大败笔

在世博园区,炫目影像、先进科技固然让人叹为观止,但一些质朴无华的历史遗存同样打动人心,别有魅力。在阿尔巴尼亚国家馆复原的石器时代吉诺卡斯特古城中,在塞浦路斯国家馆从文明发端到未来的长卷里,在土耳其国家馆4米多高的厥特勒碑上,观众感受文明,浮想联翩。

不论是在国家馆还是城市最佳实践区,那些在现代城市中巍然而立的历史遗存,无声地启示人们:现代化,不能割断历史;一座城市,只有处理好历史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历程,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的关系可谓“山重水复,正道沧桑”,有曲折,有阵痛,也有欣喜。当我们漫步在世博园区,经过数百年时间汰洗的答案不时闪现。在德国馆,汉堡港图片展示了古老建筑与现代建筑共同构成绵延无尽的天际线;在捷克馆,布拉格的哥特式古建筑,与21世纪的城市设计浑然一体;在意大利馆,矗立在中庭的古建筑模型,竟是最新潮时装的绝佳背景……

不是水火不容,也不是非此即彼,上海世博会在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关系的探索中,给出了最理性、最美好的一种可能:和谐共生。窥斑知豹,实际上,这不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而是遍布于世界名城的鲜活现实。意大利的古城罗马保存得原汁原味,水城威尼斯光影依旧,瑞士、德国数十座古城完整保存。在许多国家,保护文化遗产是一种共识,更是毫不含糊的现实行动。

有感于此,不禁想起我国一位建筑学家的感慨,在欧洲的许多城市,还能找到15世纪的建筑,甚至一整条街。而在我们这里,明代的房屋都已经很稀有了。

当城市化浪潮在中华大地上奔涌,我们看到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现代化生活充满便利,也看到了在不少城市,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一哄而起,大批文物古迹面目全非,古城遗迹遭到空前破坏。结果,许多城市特色丧失,千城一面,不伦不类。有识之士痛心疾首:毁弃旧城是城市建设的最大败笔!

这些伤害城市历史文化之根的行为,不仅有悖于世界潮流,也违背公众的意愿和利益。其背后,往往存在各种不当利益的泛滥与驱动,而在思想根源上,既没有看到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没有意识到,在现代化条件下,文化遗产完全可以焕发新生。关键是怎么看,怎么做。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文化遗产是无价瑰宝;以急功近利的心态看,文化遗产难免成为“眼中钉”。

未来几十年,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继续高歌猛进,我们依然需要学习,需要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上海世博会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在这个课堂上,我们愈发感到,中国的城市不能满足于吸收建筑样式、装饰风格这些技术“皮毛”,而应汲取诸如融合传统与现代、以人为本、和谐宜居等城市发展的理念“真经”,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品质。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文化遗产与“钢筋水泥丛林”,如何共存、共生,融汇成一个新的文明共同体,当是城市发展中最为精彩的篇章。这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与智慧,也期待着每一个城市居民的觉悟与行动。

【启示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筑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大体量、超高层的新特建筑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许多城市都在追求“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在此过程中,“呆板的、毫无生气的、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涌现出来,成为受人推崇的“地标”,“千城一面”现象日趋严重。有人形容,200个城市如同一母同胞。

200座城市如同一母所生,有人马上就想到到了中国的建筑师们。的确,作为城市形象与城市名片的塑造者,中国建筑师该有自己的担当。但是,将“千城一面”的罪过完全归咎于建筑师,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为什么大家热衷于建设新城区?中西部某个城市的市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番话:“就拿我们重点建设的某个城市新区来说,现在那里的地卖50万一亩,但是整个基础设施上去了,价格就是1000万一亩。我投几百亿下去,1000个亿回来了。”可见,各地热衷于新城区建设,其实是地方土地财政利益驱动。

伴随着城市的大拆大建,必然要毁灭一批古建筑和城市特色景观,进而抹杀城市的个性。这样的新闻,媒体披露得实在太多了。最滑稽的是,21年前被拆的济南老火车站站房和行包房,近日传出要复建。济南市规划局表示,复建是为了了却济南市民的一个情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中国不缺有眼界的建筑大师,早期的比如贝聿铭,比如梁思成。当代的,比如2012年获得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兹克建筑奖的王澍。令人深思的是,普利兹克评委会的颁奖词,似乎也在提醒我们的建筑师:“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世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

然而,在很多时候,中国的建筑,并非建筑师说了算。比如,当初决定拆除济南火车站的,如今提出复建济南火车站的,其实都不是中国的建筑师们。再比如,饱受诟病的一些建筑,其实差不多都是由有关政府官员拍板的。试想,有哪座城市能够真正将普通市民作为决定城市建筑风格的主人?一座城市的风格,市民说了不算,建筑师说了也不算!

如此看来,要改变城市如“一母所生”的窘境,各级政府不仅要尊重建筑设计师,还要尊重生活在城市的市民们。须知,高大、现代的城市,或许不是市民想要的,也不是建筑设计师们的真实构想。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12/7339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