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启示

四川阿坝:藏区千村党建提升工程

2013年09月13日 10:35

 

四川省阿坝州是个多民族聚居地,民族结构以藏、羌、回、汉为主。自2008年以来,特大地震灾害、分裂势力渗透破坏等天灾人祸接踵而至,阿坝州成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重灾区和反分裂维稳的前沿阵地。面对抗震救灾和反分裂维稳的双重考验,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了夺取“两个战场、两场斗争”重大胜利的主要力量。这支由4057个基层党组织、59443个党员组成的队伍,在危难时刻挺起了阿坝州90万各族群众不屈的脊梁。这和阿坝州坚持“重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思路,持之以恒、强力推进“藏区千村党建提升工程”是分不开的。

一、主要做法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全党“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立足“两个战场、两场斗争”的特殊实际,2010年底开始,阿坝州委提出并深入推进以“重基层、打基础”、“分类管理、分级提升”、“统筹推进、重点突破”为原则,以“强班子、建队伍、激活力、保稳定、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藏区千村党建提升工程”,初步构建了提升藏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工作框架和实践体系,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新时期藏区工作实际的基层党建新路子。

(一)坚持强攻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每年集中力量转化提升300个村,推动了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全面上档升级。我们根据全州村级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作用发挥、群众评价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各方面情况,综合评估、系统分析,把全州1348个村划分为相对后进、中等和先进三个类别,每个类别每年转化提升100个村,力争通过5年努力,全面提高全州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同时,根据藏区维稳形势,以阿坝县为重点,把51个情况最复杂、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的相对后进村作为转化提升重点,抽调510名党政干部、组建51支工作组,集中力量攻克突出矛盾问题。在转化提升工作中,我们累计走访群众11.4万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311条,召开群众大会826场(次)、参与群众9.6万人次,举办群众性娱乐活动437次,化解矛盾纠纷749起,落实产业发展项目123个,发展落后、矛盾突出的相对后进村转化提升效果明显,“党建提升工程”扎实推进。

(二)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力量下沉,8000余名机关干部长期进驻村社寺院,为基层党组织注入了强大活力。我们通过“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和“千名干部下基层”等活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四年累计下派干部8000余名,有效充实了基层力量。下派干部以农村为舞台,克服困难,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务实工作,在推动发展、促进稳定、改善民生、扶贫帮困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四年来,下派干部累计走访群众17.5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792件,帮助发展特色产业项目263个,整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67个,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22名下派干部受到各级党委政府表彰,385名下派干部在基层一线提拔重用,为“党建提升工程”的强力推进提供了坚强的人力支撑。

(三)坚持抓好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形成推动科学重建和维护藏区稳定的强大合力,夯实党在藏区的执政根基。我们把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性、根本性工作作为推动藏区基层党建上档升级的前提,狠抓农村基层思想建设、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各项工作。一是狠抓村级班子能力提升。围绕服务‘两个战场’选干部、配班子,着力建设民族地区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为有效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我们大幅度上调了现、离任村干部的误工和生活补贴,从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大学生村干部中定向公选了12名副乡镇长。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了“州校合作”、“对口援助”培训机制和“集中理论学习、党性体验培训、基层调查研究、网络在线学习”四段式培训模式。2007年以来,全州累计培训基层干部3.5万人次。二是狠抓党员队伍建设和管理。针对我州农村党员人数少、结构不合理、发展难等问题,大力推行“双份入党申请书递交制”、“乡党委每月讨论发展党员制”和“发展党员票决制”,逐步壮大农牧民党员队伍,不断优化队伍结构。仅2011年全州共发展党员2774名,其中农牧民党员1604名,占57.82%。同时,大力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有效提升了党员队伍素质。三是狠抓藏区基层政权建设。高效整合国家补助、“特殊党费”、牧民定居、援建捐助等各项资金5个多亿,按照一室多用、功能完备和特色突出的总体要求,对全州1157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重建、维修加固和设备添置,村级活动场所全面提档升级;扎实推进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完成了全州1568个乡(镇)、村(社区)站点建设任务,走在了全省前列。

 

(四)坚持真心真情融入、倾力倾情帮扶,引导农牧民群众牢固树立感恩报国意识,全面抢占藏区群众思想阵地。我们在全州农村基层深入开展“与党同心、与社会主义同向,感恩报国”、“送党课下乡、唱感恩歌曲、看家变化、讲民族团结”、“千村同唱感恩歌”等为主要内容的“感恩奋进”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激发农牧民群众的感恩情怀。紧扣藏区反分裂维稳大局,从全州范围选派懂双语、政治坚定、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1418名干部,在阿坝县88个村、41个藏传佛教全覆盖、无缝隙开展群众工作,紧紧围绕“社会树正气、干部树形象、群众树信心”的目标,以“争当共产党的好干部,争做农牧民的好儿女”为主线,以“聚人心、办实事、抓重点、搞活动、培养人”为重点,从情感上融入、从小事着手、从实事入手,在收集情报、维护稳定,教育群众、弘扬正气的同时,倾心、倾情、倾力服务,以实际行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融洽党群干群关系。截止目前,累计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1821对,发放资金、物资48万余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995个,编报民生项目240个,立项实施93个,动员390名学生入学。

(五)坚持创新工作举措、不断丰富载体,围绕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靠前服务,着力拓展服务群众的平台。在我们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强和改进藏区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针对全州各地经济基础、地理位置、民族结构等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分村施策、丰富载体、搭建平台。结合牧区工作特点,创造性开展了“马背宣讲团”、“药山临时党支部”、“边界地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等多种载体活动,紧紧围绕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用本地民族语言、采取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延伸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触角,拓展服务范围,消除服务“盲点”,在维护藏区稳定、深入开展形势政策宣讲、消除边界地矛盾的同时,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困难帮扶、产业扶持等服务内容送到田边地角、牧场药山,用实际行动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受到当地农牧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初步成效

通过“千村党建提升工程”的实施,全州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已经成为阿坝发展稳定的“顶梁柱”、成为全州各级群众的“主心骨”,为阿坝州实现生活条件大变样、基础设施大改善、公共服务大跨越、经济社会大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和巨大贡献,奠定了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人才基础和群众基础。

(一)全州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千年跨越,奠定了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藏区千村党建提升工程与强力推进民生工程、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等充分结合起来,把改善基层民生、服务经济发展的具体成效作为检验藏区千村党建提升工程是否取得实效的标准,有力促进了党建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先后实施了“三百示范”工程建设和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四年任务三年基本完成”、“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工作目标,全州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公共设施上档升级,基层民生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长征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成为社会价值取向的主流,奠定了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径阿坝州时表现出的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坚定的信念,不怕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灾后重建和反分裂维稳“两大主战场”上,全州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危难时刻冲锋在前、在紧要关头迎难而上,表现出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深刻影响了全州各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引领社会风尚,使长征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逐步成为全州各族群众社会价值取向的主流。

(三)一大批基层党员干部在两个主战场中得到砺练,奠定了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人才基础。促进藏区和谐稳定和灾区发展振兴,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民族地区执政骨干队伍。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重建和维稳一线作为识别考察干部的主战场,既注重有计划地选派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培养锻炼,又注重大胆提拔使用长期在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的优秀干部,真正把政治坚定、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进一步鲜明“崇尚实干、注重基层”的用人导向,基层党员干部在“两个主战场”上磨砺了意志、锤炼了品格,丰富了经验、提升了能力。

(四)党群干群关系在重基层打基础过程中进一步融洽,奠定了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群众基础。把藏区千村党建提升工程与灾后重建、扶贫解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民生工程推进、群众致富增收、经济社会发展等有机结合,下大力气解决与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困难和问题。州县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302户、走访慰问困难群众1.3万人,发放慰问金95.1万元;解决各类历史遗留问题260件;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77个、培育村级集体经济项目127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13/7342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