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海外投资进入转型期 瓶颈障碍亟待打破

2013年09月16日 08:45

 

从李嘉诚、王健林两位华人首富大规模投资海外,到最近双汇集团收购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获得美国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批准,中国资本投资海外,成为正在举行的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与会经济界人士表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期,中国资本走出去也面临着再转型。与前两个阶段重在占领资源、“海外抄底”相比,理性投资、着眼长远将成为未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这有助于中国更加平和地融入世界经济,但其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仍需破解。

巨额海外并购频现并非唱衰中国

近来,有关李嘉诚和王健林大规模投资英国的举动引发了市场关注。有媒体猜测,这可能是内地楼市见顶的信号,也可能是富商撤资中国内地的投资行为。加上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经济潜力已经变得不足,海外并购频现就是最好例证。

事实果真如此?面对媒体关注,出席大连达沃斯年会的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9月11日对记者表示,万达在投资英国之前还投资了美国,如以26亿美元并购全球行业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100%股权,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而且会继续在众多国家投资,这是万达国际化的一个部分。同时,在海外投资的比重相对于在国内投资比重是微不足道的,主要发展的重点都还是在中国。

1

(图片:9月10日,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外景。)

结合近期中国经济形势,一些出席论坛的嘉宾认为,众多并购案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长期从事跨国并购咨询和中介服务的马凯集团董事长李震介绍,随着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各种资源要素不断上涨,目前中国经济正朝产业优化的层次发展,而对于国内的普通产业,转移到国外去分得一杯羹,成为部分企业的新选择。另外,今天全球经济的布局并非均衡平等,这也为中国的资本、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

而对于企业而言,投资海外则是进入世界经济链条,获得稳定收益的一条有效渠道。论坛嘉宾、三鼎控股集团董事长丁志民说,从近期大量中国资本进入海外发展房地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食品行业来看,中国企业开始进入海外的基础性、普通性行业,其经济性更强,战略性和政治意义变得更弱。在国内很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竞争加剧、利润摊薄的情况下,企业投资海外反映的是资本逐利的基本特征,目的在于加入世界经济链条获得一份稳定收益,显示了更强的理性。

 

从资源大战到“海外抄底”

与现阶段相比,中国资本投资海外曾有过从资源大战到“海外抄底”的经历。

21世纪初正值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原材料工业进入快速上升通道。以进口铁矿石价格飙升为代表,突然放量的中国需求拉动了国际能源、资源价格上涨。为此,中国政府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获取海外资源,以分享资源权益的方式平抑进口价格。

但是,“资源大战”面临海外要价过高,外国政府设置政策瓶颈等问题。中国企业的蜂拥进入,甚至造成某一地区的资源价格遭到哄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国企业又碰到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等问题,有的甚至被拖入泥潭。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利用危机带来的难得机遇进行“抄底”,成为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第二波”。这阶段主要是低价收购海外知名品牌,高精尖技术和专业研发团队,使中国企业以较低成本迅速获取这些原先可遇不可求的资源。

2

(图片:曾经震撼世界的中国大航海。)

不过,“海外抄底”也有自己的问题。美国MMC集团董事伊莱娜·拉罗什在11日的达沃斯分论坛上说,过去中国资本并购企业,拿支票买下来就算搞定了,而在管理、经营和融合方面做得很差。

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说,一些中国企业目标直指外国公司的品牌、技术和研发团队,匆匆进去之后才发现与国外公司的管理模式、文化氛围等差异都很大,这直接带来了后续经营管理的困难。

相比之下,现在的海外投资则进入到更加理性的阶段。达沃斯嘉宾,瑞银集团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说,中国企业在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之后,在投资领域、投资模式、经营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务实,比如有的企业不再追求控股,有的企业与PE、主权基金合作投资,有的企业更加注重并购之后的文化融合,意识到交易结束只是工作的开始。

 

“中国投资”更受欢迎 瓶颈障碍亟待打破

“中国政府也会鼓励中国有信誉、有实力的企业到外国,到在座嘉宾的国家去投资兴业,相信会得到你们的欢迎!”——在9月11日的达沃斯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这番主动、真诚的表态,让与会的中外籍嘉宾会心地笑了,会场掌声一片。

事实上,随着中国企业投资海外从资源大战、海外抄底到现在的理性投资,外国对“中国投资”的心态也更加欢迎和平和。美国商务部主管国际贸易的副部长桑切斯在论坛上表示,尽管美国对小部分涉及国家安全的项目进行审查,但绝大部分领域,是欢迎中国资本进入的。

美国铝业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菲德则表示,华为等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受阻只是个案,绝非代表性事件。

李震分析,在经历初期的惶恐不安之后,国外对中国资本开始持平常心,排斥心理已经弱化多了。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中国的海外投资还面临观念、操作等方面的实际障碍。李震说,中国对跨国并购缺乏经验,而且协助交易的成套体系还不是很成熟。比如有经验的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还很少。另外,这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比如在中国,懂得外国法律的律师其实很少,很多国内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只能找外国律师帮忙,但是存在诸多不便。

3

(图片:专家认为,中国的海外投资还面临观念、操作等方面的实际障碍。)

一些国家对中国投资的排斥、防备心理仍未消除。一些专家认为,这就需要中国企业更多地去沟通协调,加以克服。比如可以对所在国民众多加宣传,解释,更多地争取公众的支持,因为国外政治家更关心的还是他的选民的意见,争取公众支持对项目推进很有帮助。

永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对当地文化和制度的风险要充分认识。中国投资存在成功率低,并购后效率不高等问题,目前还有20%的项目是亏损的。因此中国企业更重要的不是并购项目本身,而是如何管理好,毕竟经营成功的并购项目才是可持续的。(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16/734347.shtml